初心学中悟 | 党的精神谱系学习之载人航天精神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2022-01-09 22:03 浏览量: 3575

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提出背景

2016年12月20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我国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

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代表

“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

时代故事

1992年9月:党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

1992年9月,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此起步远航: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浩瀚太空,开始谱写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

此时,苏联已发射了三代飞船,建设了“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则完成了飞船向航天飞机的跨越。面对晚于国外的现状白手起家,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开始昼夜攻关。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大漠戈壁顶烈日冒风沙,开建时面对航天发射场没有工作流程的窘境从零起步,十几个人组成的课题组全国奔波调研2000多个日夜,设计出全新的测试发射工艺流程。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可以说,“特别能吃苦”是由载人航天领域的特別工作环境锤炼而成的。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中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在轨飞行21小时后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胜利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当日9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惊雷乍起,长征2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那一刻,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并不害怕牺牲。在出征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共振持续了26秒。后来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2008年9月:中国航天员首次实施

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七号任务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此次任务,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大跨越。

2021年6月:长征二号F遥十二

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送入太空。

出征前,3名航天员专程来到距离发射场数公里外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从元帅、将军到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有760多位为祖国航的人在这里长眠。潘仁瑾就是其中一个。

1998年4月18日,神舟一号飞船紧张备战之际,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累倒在了工作岗。

为支持丈夫工作,潘仁瑾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随丈夫来到大漠,一头扎进科研试验第一线。测试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无论是炎夏坚守在现场。

那天深夜,潘仁口吐鲜血突然倒下。弥留之际,她与丈夫有个约定:“飞船上天,勿忘相告“。英雄淡泊名与利,惟愿飞天梦圆时。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烈士的是,已经有12艘神舟飞船从她长眠之地飞向太空,中国人的太空家园。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人参与其中。他们不论前方后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形成了强大合力。正如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说,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激励人负重前行、成就梦想。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一座精神丰碑,是“两弹一星"精神血脉的赓续,是极具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努力进取、跨越时代、勇往直前。

科学内涵

01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训练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形容:“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在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铸就辉煌、创造奇迹,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

02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自豪地说:“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03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2种不同类型的火箭,能满足发射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要求,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船的能力和技术物质基础。为支撑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又重点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统、冗余技术等3道难关。

为保证长征二号F火箭具备高可靠性,科技人员采用了55项新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堪称世界级课题的火箭故障检测诊断系统,确保中国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正是发扬不畏艰险、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抓住一切机会提高火箭可靠性,最终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4

特别能奉献

“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的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支部成员学习

“长征”“神舟”“嫦娥”“天宫”,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由航天精神延伸发展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测控精神等一系列的精神也是通过我们的航天人一点一滴铸就而成的,每一个精神的背后都藏着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都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坚守和付出。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已经成为“国之利器”,谁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的国家也非常重视航天工程,这不仅代表着我们的综合国力,也表明这我们正向更深更大的宇宙不断探索。

航天精神不仅在航天领域展现,它对于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航天精神也将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前行,引领我们奋发图强、坚韧不拔、面对挫折迎难而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钟丹妮

之前对于中国航天人的认识只存在于宇航员,对于背后的工作人员知之甚少。借这次的学习机会,我对于航天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的成功发射都凝聚着万千航天人的心血。更多时候他们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新闻中都不会出现姓名,他们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正如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说,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航天精神于我们而言,就是要不畏艰险,敢于探索,要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要有坚定的信念、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与踏实的努力,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成长。

——徐子喻

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孕育出永恒闪耀的航天精神,激励着青年学子们勇敢的追逐自己的“飞天之梦”。2022年1月1日,举办了“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数百名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的青年人,与3位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互动交流。3位航天员身上体现出的航天精神感染着学子们的心,促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航天梦。伟大的航天精神不断传承下去,青年人坚定的握紧接力棒,奋斗在太空的舞台中,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梦也追梦不止,奋斗不止。

——焦丹

回望来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坚实有力:第一次进入太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第一次出舱行走——航天员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中期驻留——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叩开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住上了属于中国人的“太空之家”。

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载人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实践经验和伟大精神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激励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笃定前行。

——周易

载人航天是航天人怀着“铺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圆梦,源于中国共产党作出实施“两弹一星”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决策,更来自几代航天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奉献的韧劲。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航天人往往需要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牺牲的烈士。没有奉献精神,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地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就一定能逐梦更远的星辰大海,不断标注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高度。蓝图已经绘制,梦想已经起航。深厚博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和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必将激发全民族探索和创新的热情,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勇敢前进。

——黄禹鑫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团结协作、拼搏奉献

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

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

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认真学习完后

不要忘了打个卡

留下你刻苦学习的足迹

对本次学习有所感悟的话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图文来源:水利云塘学生第三党支部

投稿邮箱:1694902693@qq.com

编辑|刘嘉文

封图|人民网 中国数字科学馆

校对|黄远发

校审|甯子豪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