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系
2020-11-18 23:55 浏览量: 2504

hi

党务君又来了

今天

我们就来回看历史

再学红色精神

何叔衡(1876-1935),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共党员。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清末秀才。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毛泽东评价为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30年回国,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位。"左"倾错误统治中央后,被撤销全部职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何叔衡奉命在苏区坚守游击战争,1935年2月,根据中央分局的决定,何叔衡同瞿秋白、邓子恢,在红军一个警卫排的护送下,从于都县井塘村向闽西转移,2月24日在濯田梅迳村烧火煮饭时,炊烟引来了国民党保安团。经过一番激战之后,邓子恢拥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成功突围。瞿秋白不幸被俘,后在长汀西门罗汉岭从容就义。何叔衡年纪较大,为不拖累其他同志,跳崖后身负重伤,后被打了两枪后牺牲。

“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永远被人们铭记。“临危一剑不返顾,衣冠何日葬梅花。”谢觉哉曾赋诗表达殓葬何叔衡的愿望,然而只找到了何叔衡的眼镜架、砚台等遗物。他的忠骨,早已融入他挚爱的土地。而这片土地,正以一片繁荣与生机,告慰着他不朽的英灵。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当过秀才,办过学校,编过报纸,参与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

一个旧式秀才能够实现不断的思想转变,关键又在于何叔衡愿意与激进青年为伍,投身于变革的实践。人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他在几个方面创下了年纪最大的纪录———师范学生、新民学会会员、“一大”代表……其实这恰恰说明他总身处于年轻人的行列中,有一颗不老心。因此,人们称赞他是老年人的模范、中年人的模范,同时也是青年人的模范。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1886年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十八岁考取秀才,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中担任工作。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亡命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

董必武同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注意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书法和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之一。

黄松坚,原名黄明春,曾用名何尚之,壮族,1902年4月出生于广西凤山县(今巴马瑶族自治县)福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在家乡历任农运特派员、农军总队长、三南农军第三路军司令1929年8月加入党组织。

黄松坚对同志的关心也使人刻骨铭心。1940年夏天,黄松坚在清远领导和组织北江地区的抗日战争。一天,安排清(远)花(都)工委委员黎定中(白头黎)到韶关执行重大任务,得知他身上没有钱,黄松坚便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的钱拿出来,因钱不多只能购买船票和一点杂粮。回到住所,一位地下党员正好送来经费,他拿到钱后立即从牛皇庙直奔北江河边,尽管船已开走,他还顺着河堤追到大朗、平塘,赶到白庙,搭上横水渡,直等到了北上的客运船,把钱交到黎定中的手中。故事虽然平凡,但他的真诚和细心感动了身边的每位战友和同志,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家长"。

1933年5月7日,中共右江下游党委常委、果德县委书记黄书祥被叛徒出卖,不幸牺牲。面对对敌斗争环境恶化,陆浩仁和其他革命领导人黄松坚、腾国栋等,转移到果化区三层更一带山区活动。

1934年7月,黄松坚要到云南富宁县七村九弄领导滇桂边区革命斗争,撤销了右江下游党委,建立中共思(林)果(德)中心县委。1939年秋,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委组 织部秘书长黄松坚任恢复中的北江特委书记。他临危受命,正确分析形势,抓党的组织建设。

1942年5月,粤北省委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黄松坚执行党中央关于暂时停止组织活动和党员实行“三勤”(勤学习、勤工作、勤交友)的指示。特委负责人分头到各地传达布置,作有秩序的撤退,进行掩蔽。他巧妙地利用了国民党第七战区挺进二纵队(简称“挺二”)地下党员的关系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进行掩蔽斗争。

1944年冬,日寇再次进犯粤北。国民党反动派望风而逃,粤北大部分地区陷于敌手。黄松坚立即派人向广东省临委汇报北江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并提出开展武装斗争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省临委的同意,并下达了全面恢复党组织活动的指示。

此期间,黄松坚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工作:调配干部,建立各级领导机构;对党员在停止活动期间的政治表现进行审查;恢复和健全党的基础组织。经过恢复组织活动,各地党组织不但没有被破坏,而且开辟了不少新阵地,扩大了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建党对象。

无论是创党人之一,还是普通党员,他们都兢兢业业,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回看红色人物事件,学习红色人物精神。作为一名新青年,我们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迎美丽新时代!

图文 | 网络编辑 | 学生党务工作中心 张 莹

排版 | 学生党务工作中心 许海妮审核 | 学生党务工作中心

在看

编辑:陈志达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