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土力学》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12-17 15:03 浏览量: 3472

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做法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中国研究生》杂志,面向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广大研究生群体宣传“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今天,“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专栏推出第八篇——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土力学》。

底色鲜红

特色鲜明的建设史

西南交通大学肇始于1896年,建校初期便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大学。学校因铁路而生,应铁路而兴,具有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百余年来为中国的交通事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

《高等土力学》课程始于1978年,由知名学者吴炳焜教授等授课,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之一。在40余年的教学过程中,历任教师注重育人成效,结合学校鲜明的交通特色,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和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坚持在历史与实践中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素材,以“实现价值观引领,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为建设目标,不断推进立德树人事业发展。

信念坚定

乐于奉献的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富海鹰

团队成员:冯君 袁冉 于志强 李琼林 程印 张俊云 魏星 毛坚强 崔凯 周立荣 等

富海鹰,女,1971年生,工学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担任教育部土木与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委员、教育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组组长、四川省土木水利类教指委委员及秘书长。常年承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本科教学、《高等土力学》研究生教学,主编《基础工程》《土力学》教材,主持上线《基础工程》慕课,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建设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级一流专业。主持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课程思政”专业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各1个。

近5年承担教改项目14项,发表《基于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工科课程思政实践》等教改论文9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获“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四川省先进女职工”、“四川省高校系统先进女教职工” 等称号。

教学团队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土力学教学团队是一支理想崇高、学识丰富、爱教爱生、充满活力的团队。团队现有在职骨干成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均为中共党员,政治素养过硬,职称、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比例相当。团队学缘结构优,超过80%的师资来源于外校;国际化程度高,团队成员均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团队成员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乐业奉献、甘为人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以团队负责人富海鹰教授为例,25年坚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年来,先后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但无论行政管理工作多么繁重,她始终将教书育人工作放在第一位,放弃节假日、周末休息,夜以继日开展育人工作,是学校公认的工作“拼命三郎”。结合本人的科研、工程实践及海外访学经历,既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也积极宣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是最受学生敬爱和欢迎的老师之一。

近5年以来,团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显著。课程教学团队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项;青年教师袁冉获第五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土力学》课程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土力学》课程多名主讲老师也是《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2020年,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岩土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高等土力学》为其中课程群重要课程之一;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依托“艰难险重”国家工程,建成7个“三全育人”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以“大国工程”为主题的实践育人平台;发表教改论文近20篇。近年来,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研攻关,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EI、SCI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润物无声思政教育模式以“交通强国”为使命,立足建设轨道交通世界一流大学,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高等土力学》集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实践应用于一体。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挖掘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怎么看”,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怎么做”,在力学原理等基本科学理论的教学中突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工程应用技术教学中体现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工程案例,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国工程、历史人物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案例教学、新媒体助学、工程实践等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1)实施路径

①案例思政,引入经典案例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土木建设史回顾国家发展史,从建设成就体会制度优势,从工程-人-社会的关系解读工程伦理。

②专题思政,一方面阐释经典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突出传统理论局限性,说明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永不停歇。借助认识论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

③国际化思政,服务“一带一路”与交通强国战略,探讨“共同价值理念与文明进步,共同命运意识与共同责任,共同实践行动对共赢愿景”之间的关系,帮助外籍学生认识中国立足“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观。

(2)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参加了校首届“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班,通过教学观摩与培训,带动团队完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例会制度,形成了课程思政全覆盖的良好态势。

(3)教学方法与技术创新

针对生源特点和行业需求,为了强化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和教学时效特点,积极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SPOC教学试验;通过网络知识分享、案例教学、在线知识测试等多种手段,以此增加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发挥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明确课程育人的价值目标、挖掘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

(4)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试验体系、教材教辅、案例库、试题库、网络资源、实践基地、国际工程教育教学资源的综合集成资源体系,丰富的图片与视频饱含文化认同、大国工程、民族复兴等思政元素;研制了全英文案例库,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观。

铁路扬史

全球视界的特色思政

(1)标杆引领、基地依托、“四史”为鉴,润沃“课程思政”依托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及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发挥高平台、强引领的优势;承125年铁路行业办学史的厚重底蕴,铁路史述百年强国史。以铁路史扬“四史”,通过讲解铁路百年建设史的经典工程案例,厚植家国情怀。案例:战火中的茅以升与土力学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与国际土力学泰斗太沙基研讨学术问题,运用当时最前沿的土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难题,最终建成爱国大桥。因战事,炸桥又复桥,其间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课程思政案例(战火中的茅以升与土力学)

(2)价值引领、国际合作、命运共通,提升国家“睿实力”基于世界格局和行业发展态势,探索引导学生树立大国使命感和全球共同发展的担当意识,服务“一带一路”及交通强国战略。案例:“共同命运”引领下的高铁建设组织国际学生参与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火山渣填料与铁路路基沉降的科技问题。从工程哲学和工程伦理的出发探讨“自然-社会-人”的关系,力求反映共同命运意识对共同责任的共鸣作用,共同价值理念对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共同实践行动对共赢愿景的开辟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建设世界美好家园,提升国家“睿实力”。

研究生在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参与科研实践

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师生共同进步本课程经多年实践,创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教师提升

《高等土力学》课程的建设带动岩土工程系老师全员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热心教学、积极教研,立德树人。

《土力学》于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依托《高等土力学》、《土力学》等核心课程建设的岩土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于2020年获评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高等土力学》于2021年获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教师在教改论文、专著、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提升显著。例如富海鹰教授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论文,网络发表2个月即被下载2000余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他引41次,下载5450次;并于2021年主编出版课程思政专著《跬步集》。在2016-2020年的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岩土工程系教师取得了主持获得2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参与获得2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2)学生进步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通过育人环境和课程思政建设,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集中表现在:退学人数明显减少、学业成绩提高;申请入党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上升;学生参与研究、竞赛以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均有提高。

图文|西南交通大学

编辑|王斯后

责编|雅琨

转载 |中国研究生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