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校 郭时印 |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一流农业学科——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12-14 16:51 浏览量: 3160

关键词

大学不在大,而在学;学科不在全,而在精、优、特。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坚持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学科文化之“魂”,坚持队伍建设优先、把握学科繁荣之“要”,坚持为国选育人才、筑牢学科立身之“本”,坚持创新回报社会、夯实学科发展之“基”,坚持产业造福人民、厚植学科强大之“根”,积极探索,创建一流农业学科,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摘要

园艺学;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

作者简介

邹学校,湖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时印,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科技大学纪委书记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可追溯至修业学堂1923年开办的园艺科。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湖南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园艺学学科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邹学校、刘仲华等一大批卓越园艺人才,培养的院士占全国园艺学学科1978年以后本科毕业的3/4;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项,设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8个,入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10个,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01

坚持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学科文化之“魂”

文化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湖南是红色热土、伟人故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诞生于这片热土的湖南农业大学自创校之日起,就将学校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深深植入了忧国忧民、爱国强国的红色基因。学校始于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修业学堂的创办者、民主革命先驱、被毛泽东尊称为祖师爷的周震鳞在此办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组织“华兴会”等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曾在此担任体育教员,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筹备起义活动。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曾在此担任中文教员,断指血书,“请开国会”。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此担任历史教员,创办《湘江评论》。正是一大批爱国志士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为时养器,为国育才,培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首道,革命先烈毛泽覃、欧阳立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震,人民音乐家田汉,著名作家张扬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形成了以教育强国的革命精神、产业兴国的职业精神、矢志为民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修业精神。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教育强国、产业兴国、矢志为民、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从学校发展历史中汲取力量,从学科发展历程中吸取养分,形成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务本崇实、进德修业”的优良传统、“习劳耐苦、崇朴尚实”的良好风尚。近百年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勇于开拓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弦歌不绝,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沧桑巨变,铸就了园艺学学科发展的文化之“魂”。

02

坚持队伍建设优先,把握学科繁荣之“要”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一流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的关键,也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创新四大机制,汇聚一流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坚持以才识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引培结合、培养为主,完善了以“神农学者”为品牌,“拔尖人才”计划为塔尖、“1515”计划为塔体、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塔基的“金字塔式”人才引培体系。坚持校内人才与校外人才同等对待,着力推进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一体化。无论是校内人才,还是校外人才,只要达到“神农学者”人才岗位要求的标准,都可享受同等待遇,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二是实施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计划。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定学科发展目标、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定学科团队,坚持知识链和产业链双轮驱动,在进人计划、岗位设置、聘任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建立了支持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解决散兵游勇、打游击的问题,强化团队成员交叉协同、优势互补。明确团队负责人责权利,赋予其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权、聘期考核权、资源统筹权、教学科研组织权。围绕辣椒、茶叶、柑橘、葡萄、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一批由邹学校、刘仲华等院士领衔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团队。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将专任教师分为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分类型分层级设置职称评审条件、岗位聘任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淡化年度考核、注重聘期考核,淡化数量考核、注重质量评价,淡化个人考核、注重团队考核,淡化数字考核、注重同行评价,建立了“高质量、多元化、代表作制”的人才评价机制。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学校将园艺学学科列为品牌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人才岗位设置、人才项目申报与推荐、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设立骨干人才岗位津贴,支持一线人才和关键岗位潜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出台了青年人才高级职称直接认定办法,拓展了优秀青年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各种媒介,宣传表彰学科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激励担当作为。

国际知名园艺专家、国家果树学奠基人、教育家、朝鲜爱国人士柳子明,茶学学科主要创始人陈兴琰,茶叶加工学主要奠基人陆松侯,全国优秀教师施兆鹏,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乡村振兴风云人物邹学校院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刘仲华院士等一代代园艺人,传承“教育强国、产业兴国、矢志为民、敢为人先”的修业精神,为湖南农业大学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园艺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园艺学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杰出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4个,湖南省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3个。

03

坚持为国选育人才,筑牢学科立身之“本”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始终坚持立心向党、忧国报国,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园艺本科教育,不断筑牢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根基。特别是恢复高考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把握历史机遇,提高政治站位,把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忧国报国”的内生动力,坚定跟党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不断攀登卓越园艺人才培养的高峰。1979—1989年,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大力开展“专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创新创业人才。1990—2013年,开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2014年至今,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和《湖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实施办法》要求,制订了园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施细则》和园艺专业(卓越班)、茶学专业(卓越班)培养方案,开办了创新实验班,探索“3+X”个性化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拔尖创新”的卓越型人才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百年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共培养了11000多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浓乡型”优秀园艺人才,涌现了以邓秀新、邹学校、刘仲华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国内第一个蔬菜学博士曹家树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园艺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表彰70位优秀归国人员,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有两位校友获此殊荣。

04

坚持创新回报社会,夯实学科发展之“基”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建设一流学科,关键是要在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达至卓越,并在不断探究中保持优势。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凝练科研方向。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有特色的学术方向作为学科研究方向。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学科形成的主导。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在其规模小、资源差、经费少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加强其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特色研究方向的建设,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其计算机学科排名在美国名列前茅。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将蔬菜学、茶学、果树学、园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在黑茶加工理论创新与健康作用机制、茶叶延缓衰老与调节脂质代谢生物活性的分子机制、辣椒种质创制和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特色植物功能成分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等领域形成优势,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态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园艺学学科将产业链、知识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辣椒、茶叶、柑橘、葡萄等产业为载体,按照全产业链需求,组建包括园艺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化学、农业工程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协同参与的科研团队。三是对接产业需求。蔬菜、水果、茶叶被列为湖南千亿产业培养计划。园艺学学科积极对接这三大千亿产业,近5年来,共承担了特色园艺作物产业链一体化示范、茶食品绿色加工核心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辣椒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设施果实类蔬菜高产生理基础及调控机制等重大科研项目200余项,解决了园艺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出版教材或专著13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0余项。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的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选育新品种 132 个,累计推广面积 3 亿多亩,创经济效益 1000 多亿元;创建的辣椒穿梭育种技术、黑茶优质高效安全加工关键技术等大面积推广,新增产值 500 多亿元;发明的石斛伴生红茶等 30 多个专利在企业进行转化,为企业增收 50 多亿元,为十八洞村、汝城、韶山、古丈等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牵头成立了省茶业协会、省葡萄协会、省猕猴桃协会、省柑橘协会,架起了政府和农户、基地和农户、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打造了“五彩湘茶”“安化黑茶”“樟树港辣椒”“十八洞村猕猴桃”“湘九味”等区域公共品牌。

05

坚持产业造福人民,厚植学科强大之“根”

造福人民是学科建设的归宿。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始终牢记与人民风雨同舟,坚持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链条创新驱动,全领域转化成果,全流程服务保障,为引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湖南乃至全国乡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邹学校院士领衔的辣椒团队育成的系列辣椒新品种,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新增社会效益 560多亿元,帮助湖南泸溪县、云南会泽县等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帮助湖南湘阴县打造了高端鲜食辣椒品牌“樟树港辣椒”,极大提升了湖南辣椒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辣椒年种植面积超过 3400 万亩,已发展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叶团队全产业链支撑黑茶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驱动黑茶产销量从2006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湖南黑茶产业从2006年不到1亿元发展到现在的 250 多亿元。“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 2019 年黑茶产业综合规模达到 200 多亿元,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第一县,茶产业成为全县脱贫摘帽的支柱产业,被国家扶贫办评为产业扶贫先进示范县。杨国顺教授领衔的果树团队,选育及推广特色新品种 60 余个,研发、集成与示范栽培新技术 16项,培训果农和技术人员2 万人次,应用及辐射面积超千万亩,支撑了湖南千亿水果产业稳步发展。夏志兰教授领衔的食用菌团队为20 多家食用菌基地和企业量身打造技术支持方案,通过驻点服务、集中培训、解决技术难题等方式,支撑了当地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帮助西藏、贵州等地数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园艺学学科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牌优势学科,将把握实施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牢记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湖南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继续探索地方农业院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三期欢迎订阅2022年《大学与学科》杂志

《大学与学科》(季刊)定价每期60元,全年4期,总价240元。

订阅请登录《大学与学科》官方网站:https://www.cdgdc.edu.cn/dxyxk/,点击“期刊订阅”;

或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线订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18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79479

邮箱:dxyxk@cdgdc.edu.cn

订刊:https://www.cdgdc.edu.cn/dxyxk/

转载 | 大学与学科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