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研究生颂百年(75)|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的白求恩式好医生——辛育龄教授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06-17 16:31 浏览量: 291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今天,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

讲述“四史”活动走进中日友好医院

我们接过@首都医科大学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人民的医生辛育龄教授的故事

辛育龄,生于1921年,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跟随白求恩医疗队工作。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1年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被我国政府派往前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获医学博士学位。

辛育龄为我国胸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并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他是电化学疗法的发明者,创造性地将电化学疗法应用于临床,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主持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工作,为医院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辛育龄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硝烟的考验,用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在医学临床和卫生管理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医学论文130多篇,编写专著10余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次,北京市科技成果奖5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光荣称号。

与党同龄,与党同行

辛育龄1921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恰逢中国共产党诞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辛育龄毅然决定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由于当时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十几岁的辛育龄被分到了冀中卫生部,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39年,他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参加冀中八路军的辛育龄

当时白求恩带领手术队,在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的手术室里抢救伤员,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令前线的战士们敬佩,也给当时年轻的辛育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辛育龄想。

1939年5月,白求恩医生给伤员做手术,辛育龄在现场负责伤员分类工作。

1939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白求恩光荣牺牲。辛育龄深藏悲痛,以白求恩为榜样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新征程。1942年,辛育龄经冀中军区选拔,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学习和生活,辛育龄坦言,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官兵平等,民主自由。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承载着振兴中华的使命,辛育龄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的一员,1951年8月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教授。5年之后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1956年6月,辛育龄放弃部队的优厚条件,主动要求分配至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尚未建立胸外科,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培训班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辛育龄经常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改革开放之初,已到花甲之年的辛育龄,积极参与筹建卫生部直属的中日友好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84年10月,这座当时最富有国际色彩的现代化医院正式开院,并秉承“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医院文化至今。

次年,辛育龄主动请求辞去院长,希望回到胸外科工作,他说:“组织上交给我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我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年过八旬之后,辛育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直到90多岁,辛育龄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

2003年12月25日,辛育龄为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做肺肿瘤切除术

(内容编辑整理自:经济日报《辛育龄:无影灯下不老松》、光明日报《辛育龄:救死扶伤平生愿》)

勇于创新,屡创佳绩

辛育龄教授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基于当时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无效的现状,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获得成功,并于1958年获卫生部技术革新奖。双腔插管麻醉法也在国内得以推广,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辛育龄也是我国针刺麻醉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他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于胸外科手术,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为寻找经验,辛育龄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相继用仪器测痛阈,为筛选适合针麻手术的病例做比较。这种忘我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970年6月25日,在辛育龄的主刀下,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针麻界的同行,开创了国内针麻肺切除新的水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代表团特别要求参观辛育龄的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

1972年,辛育龄团队接待访问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

年过六十,但是辛育龄的创新劲头不减,他根据瑞典专家诺登斯强姆教授的生物电路学说提出,凡是开胸后不能切除的肿瘤都可用直流电针直接灭杀,解决了开胸探察的难题。经过长期反复研究,辛育龄终于创造了直流电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经过卫生部鉴定后,这项新技术被批准全国推广。辛育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电化学具有强力的止血效果,于是将它推广到治疗血管瘤,尤其在治疗巨大危重的海绵状血管瘤上获得突破性成果,有效率达92%。

“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生。”辛育龄曾这样说。

1996年3月8日,胸外科查房讨论疑难病例

(内容编辑整理自:新华社《仁心仁术书写百年忠诚——记中国胸外科事业奠基人辛育龄》、首都文明网《辛育龄:大医精诚济苍生 仁心慧术铸医魂》)

仁心仁术,薪火相传

从1982年中日医院筹建开始,辛育龄教授为院耕耘39年,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代代中日人。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用亲身经历来讲述他们眼中的辛育龄教授。

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

在辛教授身上最能体现白求恩精神。我讲的不是那些荣誉称号,而是他日常工作和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他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开胸后总会要把手套洗一下,要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是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他还说,现在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我科一直保持这个好传统,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

刘德若还回忆说,有一次辛老给一个天津来的小孩儿看病,父母又都下岗了,辛老在全神贯注的给孩子看病。时任院长带着一名领导也来找他看病。辛老打了一声招呼,继续细致耐心地给孩子看病。时间过去了很久,辛老猛地才想起来旁边有人在等着他。看到孩子家庭困难,80多岁的辛老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每天给孩子熬粥熬汤,日夜悉心照护,孩子康复了,一家人至今对辛老都非常感激,可是辛老不以为然,他做这样的事太多了。这就是他的白求恩精神。

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

初见辛老,他身材高大魁梧,穿着朴素,说话和蔼,手术之余还会说上几句笑话,让人亲近。但一件小事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在九十年代初期,辛老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肿瘤和血管瘤的方法,国内外的患者纷纷前来诊治,而作为化疗介质的16根铂金针就显得格外珍贵,每一台手术的巡回护士核查清点都特别小心。一个周五晚上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把铂金针托盘放入电梯时,一不留神,一根铂金针就掉进了电梯的夹缝里,再也找不到了,小护士吓得不知所措。这时候辛老路过看到了,问小护士怎么了,小护士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以为慈眉善目的辛院长能同情自己,谁知道辛院长却发了脾气:“怎么和你没关系?你是手术室的护士,手术器械就是你的武器,丢了武器怎么打仗?”一连串的责问,把小护士吓哭了。

辛老沉吟了一会儿,放缓了语气,耐心地对她讲为什么治疗肿瘤要用电针,为什么要用比黄金还贵的铂金针,为什么16根针一根也不能少……小护士越听越自责,发誓要像看好武器一样看好器械。周一的早晨,辛院长把小护士叫到了办公室,递给她一根崭新的铂金针,叫她带去做手术。过了很久,小护士才知道,是辛院长自己花钱买了那根铂金针……事情已经过去27年了,小护士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这个小护士就是我,那天也是我的生日,辛老送给了我一件最珍贵的生日礼物——那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内容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公众号《讲述 | 50、60、70、80后医护人员眼中的辛育龄教授》)

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

辛育龄教授行医八十余年

他是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用行动诠释白求恩精神

为我国胸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一座伟大的时代丰碑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教育部学位中心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