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研究生颂百年(71) | 笃行守真乐奉献,立德树人铸医魂——记“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朱宪彝老校长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06-11 15:55 浏览量: 3538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今天,百所高校网络接力学习“四史”活动

我们接过@天津大学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 天津医科大学

朱宪彝老校长的故事!

我是天津医科大学“百校研究生颂百年”活动讲述人

王超宇

(天津医科大学2019级外科学硕士研究生)

天津医科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德高医粹高水平医学人才为宗旨,积极投身于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成为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两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高等教育不仅关乎传道授业解惑,更是铸魂育人的工程。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德行修养更为医者之魂

6月16日,天津医科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70岁的天医发轫于新中国的起点、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德高医粹的大学精神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担当始终是这所大学立德树人、作育良才的办学底色。七秩芳华、弦歌不辍,天医创建者、首任校长朱宪彝“为建设第一流的医学院而奋斗”的话语依然穿越历史、响彻今朝。今天,让我们在如数家珍的话语中跨越时代,倾听老校长的故事。

朱宪彝(1903-1984),著名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朱宪彝的一生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并进。他的求学志向、医学成就、教育理念、临床实践、奉献精神是不朽丰碑,是永不褪色的瑰丽遗产。临终前,他留下“四献”遗嘱,献出全部藏书及读书卡片、存款、住宅和遗体,以德高医粹的一生励志后学,奠定了天津医科大学的大学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楷模和现实典范。一代代天医人走近大师、感受崇高,不断发扬朱宪彝精神,珍藏记忆、心怀家国、笃行奋进,为讲好天医故事、书写天医历史构筑起深厚的精神故土和强大的情感纽带。

1

听从父命,

立志医学献毕生

朱宪彝,字良初,1903年1月3日出生于天津,1917年考入直隶官立一中(现天津市第三中学),其高祖父、曾祖父都曾是在天津经营金银首饰的商人,虽然没有天津“八大家”那样声名显赫,倒也殷实富裕,有房产几处,都在老城厢一带。他们都遗憾自己远离翰墨,不近书香,于是只能寄厚望于子辈。

朱宪彝在校期间不仅学业出众,而且积极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2年,朱宪彝中学毕业,面对着祖国沉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严酷现实,他不愿意谋求银行、铁路、海关等俸禄优厚的职位,而积极寻求“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为祖国的复兴强盛竭尽努力。于是,他曾想报考南开大学哲学系专攻哲学,探求万物的奥秘;也想报考北洋大学数学系,觉得定能有所作为。对于医学等应用科学,他认为中国经济落后,这些学科难以迅速发展。可是,父亲偏偏让他报考中国的最高医学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希望他将来独立开业,万事不求人。朱宪彝听从了父亲的意见,以几乎全优的成绩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而且由于成绩名列前茅,第一年就获得了奖学金。学习中,他领会到医生是造福人类的崇高职业,最终立志献身医学事业。

朱宪彝没有辜负祖辈的希望,1930年从北平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毕业后回到协和医学院,在此期间,他与协和医院刘士豪教授合作,长期从事钙磷代谢系统研究工作,第一次阐明了软骨病与佝偻发病机制中钙、磷、维生素D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最佳治疗方法。他在软骨病和其他代谢性骨病的钙磷研究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内分泌学家。1951年6月16日,创建了全国解放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担任医学院院长和教授长达32年。

2

敢为人先,

创建第一流医学院

1950年天津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以朱宪彝、方先之为代表向市领导建议在天津建立医学院,并坦率诚恳地表示:“我们这些人本来都是在协和医学院教学的,如果天津建立医学院,愿意回到医学教育老本行,担任临床教学工作,为天津培养医学人才尽力。”这一倡议得到了市政府的积极响应,获得国家政务院批准。在建校筹备委员会记者招待会上,朱宪彝说“在目前国家财政困难的条件下,政府拨出大批款项,创办一个医学院,这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府对人民卫生建设事业的重视。这一措施感动和鼓舞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把天津医学院办好,使其胜利地担负起培养医务人才的任务。”

1951年6月1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任命朱宪彝为天津医学院院长,兼市立总医院内科主任,创办全国解放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朱宪彝参照协和医学院及国内外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设计了天津医学院的发展蓝图。他的奋斗目标是:把天津医学院建设成为天津市的医学中心,为全市、全国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朱宪彝认为“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放在首位。”在纪念建校30周年大会上,朱宪彝向全校提出了“为建设第一流的医学院而奋斗”的目标。

3

医者仁心,

一袭白衣一生坚守

朱宪彝老校长终其一生、身体力行,诠释了何为德高医粹,何为无言奉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长期兼任总医院内科主任,亲自查房示教、主持临床病例讨论会,以身作则,告诫学生:“作为医学生要注重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教育,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无论贫富、职位高低,对病人都要周到热心服务,一视同仁。”

他经常叮嘱医学后辈:“体格检查是医生的看家本领。头痛摸头,腹疼查腹,难免持一孔之见,先入为主,贻误大事。医生职责神圣,万莫把生命视为儿戏。”“作为一个医生就是要讲究医德和工作作风。在工作上要力争治愈病人,不能治愈,也要对症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实在医疗无效,也要给病人以精神安慰和同情。” 朱宪彝老校长曾谈及医生的职责,说:“我们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是让我们自己失业。”

老校长同时潜心医学研究,科研立身,成果丰硕。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10项,主编了一部三百多万字的《内科学》巨著,这本书被誉为“内科辞海”,为我国的内分泌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重新组织起内分泌科研队伍,继续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的防止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古稀之年的他仍亲自深入四十个地方市县对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进行考察,在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骨症、碘代谢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最终促成了“食盐加碘”国策的实施。在他的指导下,天津医学院科研人员在发现我国高碘性甲状腺肿的发病规律,建立甲状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制定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防治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再次受到了国家的表扬。

(朱宪彝考察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情况)

(1978年朱宪彝教授(前排左四)带领缺碘科研小组在云南调研合影)

4

教育先行,

育才惜才谋未来

朱宪彝老校长在担任天津医学院院长长达32年的时间里,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首倡与综合大学合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班,创办全国首个高等教育护理系,推行医学本科毕业生二次分配制度,使天津医学院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

(朱宪彝教授临床示教)

朱宪彝教授从创建医学院起,一直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查房、示教制度,他对每一个病人都严格按照常规从头到脚详细检查,讨论病程变化,阐明发病机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临床医生和实习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经常教导学生:“发表论文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要经得起科学的考验。胸怀大志、又要谦虚谨慎。发奋图强,走我们自己的路。”晚年的朱宪彝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谦虚谨慎。高效率加上认真的态度,是取得成果的钥匙。”“取得成就是加倍努力的结果”“希望你们超过我,有谁超过我,我才更高兴。”他在《永远像一个医学生》的文章里写道:“必须从医学生时代起,就要重视一切自然科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学习”“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医生是不够的,要争取作一个医学科学家,不但要能医治面前的病人,而且也要有发明创造医治所有的病人。”他鼓励医学生“要向前人,向你们老师立下的结论挑战。”

朱宪彝老校长不仅对医学生们殷切指导,寄予厚望,而且总是叮嘱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荣,不要忌才。”寄望教师团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医学教育事业。

5

党员干部,

廉洁自律葆初心

朱宪彝老校长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天津医学院建校初,朱宪彝老校长拒绝了政府发放给他的高额补贴,只拿一级教授的工资,说“我是教授,一位教授工资是多少就拿多少。我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待遇、最大幸福,就是把自己所管的事业搞上去,这就是最高待遇、最大幸福。”

(朱宪彝等一批专家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1983年,有一次接待外宾,餐后他主动交钱交粮票,并附有一张字条“内有人民币300元,粮票15斤,为近期接待外宾会餐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补贴用,公事公办,以免非议”。他教育子女“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事业的满足。”

(朱校长会见外国专家)

(朱老校长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84年11月,朱宪彝校长的病历上记载他患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胆结石、肝脏血管瘤、白内障等多项疾病,但年过八旬的他不以为意,依旧坚持超负荷奋战在工作第*。面对同事们的劝诫,他婉言谢绝,直言不想与患者争抢有限的医疗资源。他说:“新楼(总医院)病房的会议室,过道和各科门诊室都住满了病人。我是医学院的院长,愧对患者,怎么能和他们争床位呀?” 他坚持不住院,每天去医院打针,在家仍然坚持工作。1984 年 12 月 25 日,正伏案工作的朱宪彝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与世长辞。

6

大爱无言,

无私无我铸医魂

1984年12月25日上午9时40分,正在伏案工作的朱宪彝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留下“四献”遗嘱:献出全部藏书供图书馆使用;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一套私人住宅供学校使用;献出遗体供医学解剖,完成了他所谓“医学家最后的归宿”。曾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的郝希山院士说:“这四条遗嘱,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凝聚着朱宪彝教授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津医人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校长的无私奉献让人动容,更影响和带动了众多后来者以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天津成都道100号朱宪彝故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无痕,然精神永恒,生命的意义也于此彰显。天津医科大学设立了一间特殊的教室——生命意义展厅,这里展列了老校长的生平、部分脏器标本以及众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人们生前留下的遗嘱。这些已然成为最触动人心的圣洁教材,这些无言良师教导每一位天医学子向先辈看齐,感悟生命意义,传承至尚医德和奉献精神。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馆)

天津医科大学牢记办学初衷与使命,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翻开4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画卷,桃李芬芳,誉满杏林。朱宪彝老校长的“四献”精神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天医人,从抗击“非典”疫情到抗击“新冠”疫情,国有召,天医人必逆行驰援,义无反顾。大医精诚,数不清的知名医学专家,医疗、医学教育工作者,无论身处何地都不曾忘母校求真至善、德高医粹的教导,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朱宪彝校长的仁心仁术与大爱无言的奉献精神。

三十年前的影像记录着老校长的音容笑貌,七秩芳华是天医德高医粹的史诗见证。他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遗产也没有给子孙们留下,而是把毕生所得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医学院,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建校峥嵘、临床躬耕、科研实践、教学革新……听老校长给你上课,这是天医历史的铿锵足音,也是医学人生的无悔大课!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承办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内容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编辑 |马亚男

责编 |雅琨

转载 |中国研究生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