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研究生改为申请制…这些建言冲上热搜!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2022-03-07 10:15 浏览量: 3631

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下面整理了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就业等领域的热点建言,一起来看!

两会首日教育热点建言速览

建议博士扩招

建议进一步明晰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要求

建议加大地方高校文科博士点布局

建议部分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扩招

建议逐年提高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

建议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预聘制”

建议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支持大中专院校开设托育专业

建议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建议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建议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

建议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

建议设置高校“间隔年”

建议大力推动高校建设碳中和校园

建议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

建议尽快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

建议严禁单位招聘发布限定高校类型和学历歧视信息

建议有序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言

01

建议提高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招录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

吴碧霞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要帮助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这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她建议完善政策制度,激励带动更多企业优先录用、按比例招录、提供实习或定向培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建言

02

建议硕士研究生招生改为申请制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

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人称‘小高考’”。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改为申请制,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其中综合成绩=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他建议设立各学科专业等级考试,取消研究生统考中招生院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考试。由国家按照一级学科统一命题,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建言

03

建议增设“中国社科院院士”,与两院院士并列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

沈满洪将提交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法》的议案。他建议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评审制度,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最高人才头

建言

04

建议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预聘制”

民盟中央

民盟中央针对当前国内高校“预聘制”呈现出的评价体系、教学科研和教师权益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一是探索建立规范的高校预聘制度。高校应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结构问题做长远规划,在招聘时应设置明确的招聘比例;在设置“非升即走”岗位时,应提前设计人员流动预案和明确的中期评价、转岗、告知、解聘流程,并在招聘时让青年教师充分知情。二是优化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对于偏重科研性质的职位可采用同行评价机制;对于偏重教学的岗位应把职业安全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不宜实施过于苛刻的科研考核制度。三是加强对高校教学活动的督查检查。建议教育部门开展对高校优化考核指标情况的督查检查,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其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检查指导,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岗位设置结构,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四是完善高校教师评聘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教师和学校在人事聘用上发生纠纷,使教师和校方维权都“有法可依”。

建言

05

建议有序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盟中央

今年民盟中央提交《关于有序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提案》。其中提到,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持续进步和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发展需要不协调的问题:一流学科建设的“偏科”倾向较重,对强国战略支撑不够全面;一流建设学科的区域布局不均衡,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还不够有力;一级学科结构颗粒度过细,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还不够紧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院系设置偏多,学科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为此,民盟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一、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适度减少一级学科设置数量,建立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适度增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设置,引导支持高校人文社科建设。二、优化一流建设学科布局,建设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加强发挥高等教育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在一流建设学科遴选和评价中适度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三、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构建完善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建议科技立项时分类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并适当提高权重。四、指导优化校院治理体系,提高一流建设学科治理水平。减少我国高校的院系设置数量,切实促进学科交叉会聚。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提高学院办学自主性,充分发挥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中主体作用。

建言

06

建议进一步明晰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

焦新安呼吁国家人社部门进一步明晰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要求并规范审核标准。

第一,明确择业期时间。继续沿用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政策,并明晰择业期为两年,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统一审核标准。规范各类用人单位针对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审核标准,并在招考公告中明确说明。

第三,加强监督问责。各级各地人社部门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及时纠正约束用人单位针对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过度审核,促进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约束。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诚信体系,制止择业期应届毕业生同时段重复签约的不诚信行为。

建言

07

建议严禁单位招聘发布限定高校类型和学历歧视信息

民进中央

民进中央指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压力。一是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二是因国外疫情蔓延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出国意愿降低,三是近期部分行业大规模裁员,大批离职员工集中涌向就业市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建议: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制止就业歧视,对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就业歧视进行定性,并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营造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宏观政策法律环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引导和服务。此外,民进中央还提出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对接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建议。

建言

08

建议部分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扩招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学历占比不足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对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易建强建议,选择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单位作为自主扩招试点,合理设置每位导师每年招生计划;针对东西部差距,采用定向培养方式,规定东部各试点单位每年拿出一部分名额定向招收西部地区学生;对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宽进严出,保证质量。

建言

09

建议加大地方高校文科博士点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

“人文社会学科是我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文社科类博士是我国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繁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急缺的人才。”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建议,加大地方高校文科博士点布局。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从全国博士点分布来看,文科博士授权点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衡。对此,崔田建议,国家应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科体系的研究和调整升级,进一步优化文科博士点布局;建立与重大战略相配套的博士学位点布局制度,优先在地方高校布局文科博士点;建立竞争性和规划性相结合的审核机制,优先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布局文科博士点,在其学科建设水平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给予政策支持。

建言

10

建议博士扩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沈开举

沈开举表示,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年还不能保证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新设置的博士点指标更少。然而,博士生对于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连续性,需要有规模效应,过分的指标限制,对博士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废除博士招生指标管制,还权给高校;

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点管理国家标准,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导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过几名;

三是博士培养要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标限制上;

四是继续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建言

11

建议尽快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

九三学社中央

建议尽快制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实施方案。以职业教育数字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点,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为核心,以建设全国性的数字教育服务平台为保障,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实施。与此同时,建设服务于全民技术技能终身学习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线课程平台、资格证书及“1+X”技能等级证书联合申请平台、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等。

建言

12

建议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仍是短板,国际交流合作规模需进一步提高。为此,谢德体建议,应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要重点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机构交流合作,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建言

13

建议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支持大中专院校开设托育专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健委主任于鲁明

加快研究制定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政策,出台税费减免等资金支持政策,建立完善政府、家庭、机构合理的分摊机制,降低托育服务价格。建议支持大中专院校开设托育专业和课程,适当扩大本科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规模,鼓励院校、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订单式培养优秀合格的从业人员。对从业人员参与岗前培训、在岗职业技能提升的给手适当补贴。

建言

14

建议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

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定位。朱晓进还建议,统筹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及行业组织,落实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创新性的企业激励政策。

建言

15

建议逐年提高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苏华

建议完善“知识+技能”考试办法,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应直接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国家每年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照当年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之比确定,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应逐年提高,最终实现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计划上大体相当,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读职业院校。

建言

16

建议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教授赵继

赵继提出两条建议。

是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各地和各部门厘清分工,落实责任,合力保障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

二是及时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建言

17

建议设国家级院校校长培训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许玲提出两条建议:

一是建议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立3—4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

二是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设置任职资格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卓越校长培训等层次化的培训体系。推动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监测平台,实施结果量化与过程质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

建言

18

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

曾勇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缺失。

对此,曾勇建议,提高“推免”比例,从“推免”工作制度来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程序,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进行了综合考核,把好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入口”。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曾勇还建议,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当承担起研究生教育重任,可以在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办学质量好的“双一流”高校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

建言

19

建议大力推动高校建设碳中和校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高校是教育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双碳’创新的最佳场景。”王焰新建议,制定高校校园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鼓励高校、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围绕“双碳”主题构建发展联盟,并建立校园碳中和评价体系,让高校公布碳排放信息和碳管理绩效,接受社会监督。

建言

20

建议设置高校“间隔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

潘向黎今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有关在中国高校设置“间隔年”(gap year)的建议,期望帮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

“间隔年”是指青年在学习期间及毕业工作前,异地、异国旅行或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临时工作或志愿者服务,以开拓视野、提升学习和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从而明确人生规划、更好融入社会。

潘向黎建议中国高校设置“间隔年”,并从制度推广、政策保障、建立平台等方面着手。她表示,“间隔年”理念推广的第一主体是高校,可根据各大学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及当地社会大环境,鼓励高校自主开放和导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