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70 | 校训背后的故事(一):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20-05-17 18:12 浏览量: 4927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0年9月,85岁高龄的老校长重返学校参加50周年校庆活动,为学校题写了“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育人才,亦能亦德;迎应世纪,面向祖国。”这是他多年教育与科技实践形成的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新时期指导我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思想。2003年,学校在合校后充分总结凝练原三所学校校训并传承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精华,形成了我校“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这是新时期滋养理工人的文化土壤,是理工人践行和坚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知行统一”,源自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意义在于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基础,崇尚实践,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完美统一。“博厚悠远”,出自《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意义在于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地以真诚的态度追求真理,要博学厚德,为人做事目光远大,不急功近利。“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倡导理工人坚持理想信念与追求真理相统一,胸怀祖国与时代责任相统一,渊博学识与高尚品格相统一,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

迎应世纪,面向祖国的办学宗旨

“要把完成国家任务,为国家作贡献,为全局设想,放在前面”。这既是老校长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倡导和要求,也是对高校办学宗旨的基本要求,彰显了老校长赤诚忠贞的爱国情怀。老校长曾经说过:“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在英国留学期间,他为了国家未来建设的需要,主动放弃博士学位,选择了光学玻璃“物理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捧着“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放弃富贵荣华,扎根在焦土一片、冰天雪地的东北开创中国的光学基业。在无数次的选择中,老校长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祖国,选择了人民,献身于国家,献身于科学,为后人树立了“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榜样。在老校长给学校的题词中,“迎应世纪,面向祖国”放在最后,就是对我们办学提出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牢记办学宗旨,不忘初心,主动迎接新世纪新形势,为祖国培养卓越人才。

纵观老校长的教育人生,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卓育人才是他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1949年,王大珩回国后首先参与新成立的大连大学建设工作。面对国家建设人才急需的现状,他向校方建议并在工学院成立了应用物理系。1952年,在他和龚祖同院士的建议下,浙江大学设置了光学仪器专业,随后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38所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为祖国光学事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50年代,王大珩多次主持举办了“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为国防事业培养光学人才,参加训练班的许多人员现已成为成就显著的光学专家。

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的光学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王大珩院士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并兼任院长达7年之久,为国防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1978年,他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技大学,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仪器研究开发专门人才。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国家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洪延姬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王淑荣、谢冀江等一大批国家急需人才,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他超前的战略目光和前瞻性的办学思想,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色鲜明,教研并举的办学思想

老校长用他毕生的科学实践诠释了科学与教育、科学与技术的内在关系。培养科技英才以完成国家国防尖端技术,实现科技攻关以发明创造科学仪器,技术的实现以造就高端科技人才。王大珩先生深深懂得髙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的深远意义,无论是在早期筹建中科院科学仪器馆还是担任我校校长期间,他都致力于耕耘高等教育。他一直强调注重“教研并举,突出特色”的办学思想。2000年老校长回学校视察校园和实验室后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要尊重实践的需要,要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1958年创办长春光机学院时,王大珩就强调必须坚持“特色鲜明,教研并举”的办学思想,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办学特色”(即光学特色、国防特色)和“两个三结合”(即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外——“学校、研究所、工厂”三结合)的办学思想,设置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光学材料”、“光学工艺”专业。在我校担任校长期间,他提出:“我们要在应用物理、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科学管理方面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人才,以适应研究开发新的仪器仪表需要”。他把学校定位在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亲手创办了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精密仪器专业和精密机械专业,形成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厚植基础,多科互用的育人理念

老校长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互为借鉴,培养从事科学工程与研究研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筹建哈尔滨科技大学时,他把专业设置定位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精密机械、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等中科院需要和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相互有机联系的专业体系。在技术物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老校长特别强调技术物理、精密机械、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科学管理等专业设置及专业间的协调配合,亲自审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招生数量等,确定专业的理论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比例。

老校长特别注重厚植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学风。例如,技术物理专业学生的课程非常繁重,数学教材采用的是数学专业教材,四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采用的是理论物理专业的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早在1983年学校建成的物理楼内就设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如光谱、激光、同位素、微波、声学等专用实验室,并拟建卫星观测平台,这在当时国内高校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学生实习环节安排上,他特意安排79级学生分别到北京中国计量院、北京科仪厂、长春光机所、上海激光研究所、长春气象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等知名单位做毕业论文,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接触到国际国内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使同学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科学研究第一次碰撞,很多同学从此喜爱上了科学研究,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为学生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亦能亦德,文理兼通的人才培养标准

老校长一直把造就“思想要好、基础要牢、能力要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就是“亦能亦德”的人才培养标准。他曾经指出:“‘两弹一星’精神,头一个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精神一定要提倡”。老校长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以自身一心为公、尽瘁报国的高尚思想,诚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宽广胸怀和身正为范、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学生,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同时,他对自己指导过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管他是教授、所长,还是校长、部长,凡做错了事或思想工作作风有问题,他都会给予严厉批评,不留情面。

老校长倡导“多科互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特别重视学校对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他多次讲过:“人文素养影响着如何看问题,同一个问题,方法、眼光、风格可能差异很大,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无论是为学生上课、亲手制作实验仪器,还是为学生修改论文,指导学生研究方向,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执着,对学生的亲切关怀和为祖国科技事业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从而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作风过硬、学问技术精湛的科研队伍和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专家和学术领军人。

博学正直,甘为人梯的为师之道

1988年,老校长为我校题写了“我们要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这既是老校长光辉人生的精彩总结,也是寄语哈理工人的殷切厚望。献身的精神,是老校长成为祖国功勋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境界,感召后人的高尚政治品格;求实的态度,是老校长奠基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基石,它可培育后人的优良学风;革新的气质,是老校长攀登国防科技尖峰,攻克科学难关的不竭动力,它可激发后人的创新精神;勤俭的作风,是老校长成为平凡质朴、远见卓识科学巨匠一生恪守的生活准则,它可约束后人的行为规范;集群的性格,是老校长成为战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和宽广风范,它可凝聚后人的团队精神;乐观的情绪,是老校长笑对人生坎坷,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利剑法宝,它可开阔后人的豁达胸怀[1]。这些优良品质是形成我校“知行统一,博厚悠远”校训的思想源泉,也是我校“双实双崇”文化品质的根基所在。

老校长一生光明磊落,高山仰止。他始终认为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对学生负责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我给你们讲一次课,至少要备课8个小时。”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曾经对我校原技术物理系主任赵成文老师讲过的话。平淡质朴的语言背后,彰显着老校长对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他注重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严肃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科研方向的把握能力,体现出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善良正直的为师之道;在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他十分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必须有创新之处,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存在,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在学生论文发表时,他很少署上自己名字,即使是必须署上自己名字,他坚持把学生的名字放到前面,体现出高尚的师德修为和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

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是学校宝贵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根基,是新时期滋养理工人的文化土壤。面对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弘扬王大珩教育思想和高尚品格,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抚平人们浮燥的心灵,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坚守本真,不忘初心,在“双一流”建设中聚焦人才培养第一要务,强化一流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坚持质量标准,实现卓育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倡导甘为人梯的价值追求,引导教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凝练理工精神,激励师生传承辟新,寻优勇进。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大珩精神,秉承和践行“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我校70年办学历程中凝聚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主动融入到育人实践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师德标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行为规范,主动践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为师之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作一名受学生尊重的人生导师。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