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 第六届案例大赛“志致知智治”团队:在竞赛中成就更好的自我!

北大MPA
2022-12-02 16:57 浏览量: 6294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已于日前启动(见阅读原文),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案例大赛,获取一手实践经验,本期邀请在第六届案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的“志致知智治”团队,为我们分享参与案例大赛的努力、收获与感悟。

您参加此次案例大赛的契机是什么?您和您的团队为了参加案例大赛做了什么准备?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本次案例大赛,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用于实践,学以致用,解决现实治理中的具体问题;其次是通过此次参赛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流程和路径,增强学术研究能力;最后,案例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平台,我们希望借参赛之机向经验丰富的专家请教、与全国优秀的MPA同学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研读优秀案例、搜集政策热点、联系调研访谈单位、与老师沟通选题和与历年参赛队伍进行沟通等等。

请介绍一下您的团队。

我们的参赛队名是“志致知智治”队,队名寓意是志于求致真知、以智谋治,我们队在杨立华老师的指导下在第六届案例大赛中入围全国前100强,团队成员有李胤君(组长)、王曌雪晴、张昱利、易向玺和董严斌共五位同学,我们团队的宗旨是“行而后知,知而后行”。

好的队伍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发挥团队优势、凝聚团队力量非常重要,我们团队的优势在于队员之间比较了解,而且小伙伴们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非常靠谱,而且志同道合,都期望通过此次参赛提升自我。大家的专业背景多样,所处的行业也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多样化的专业背景更有利于团队的观点碰撞,集思广益。

在参赛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趣事,我们的案例分析对象是北京一处成功治理的老旧小区,但因为治理后的小区环境太过优美,我们在实地调研时都认不出来调研对象,在小区周围转了三圈后才确认了那里就是我们调研学习的老旧小区。我们得到了调研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还因为多次调研和接触,和调研单位负责人成为了朋友。

请简要介绍团队的参赛案例。案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创新之处?您希望您的参赛案例可能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我们参赛案例的名称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共益型物业深度融合下的老旧小区治理路径》,灵感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老旧小区的观察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的研究综合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现有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基于社区治理理论、社会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案例分析框架,分析共益型物业深度融合下的老旧小区治理路径。我认为我们案例的创新之处在于深度介入、多方走访和理论框架上的创新,对探索共益型物业经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可为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促进基层善治提供参考借鉴。

您和您的团队在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您和队友是如何解决困难、调整心态的?

首先是在选题上。在确定最终的选题之前,我们也“走了弯路”。我们的初次选题方向是尚在试验中的一项政策,还有很多空白。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还需进一步挖掘内容、重新寻找合适的调研对象,我们咨询了多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决定及时换题,才有了现在这个选题。

整个参赛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协调、沟通、跟进的要求比较高,比赛在12月份启动、3月份结束,案例选题、案例摘要撰写、评审会报告、案例调研、案例分析、案例报告撰写提交等一系列工作进度环环相扣、需要严格遵守时间表,我们团队每周要召开1到2次专题会,商讨研究工作进度、工作计划,讨论案例故事撰写、案例分析框架、案例调研方式及文件准备,有计划地利用业余时间备赛。组长的担子尤其重,不仅需要统筹安排工期、整体把握进度,还要鼓舞士气、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带领团队齐心协力前进。

关键过程的“冲刺”也是一项考验,关键阶段正值大家的工作密集期,大家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确保时间投入,大家都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但是我们都觉得“苦尽甘来”、收获很大,非常值得。

参加此次大赛后,您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对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帮助?

此次团队参赛的经历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个人单打独斗,难免在方法论和能动性上存在纰漏,而团队成员间的碰撞构思、互相督促则能帮助个人成长进步。

此次参赛,我们了解并熟悉了日常生活中关注不多的领域——老旧小区改造,这种“陌生化”提供了一次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工作的机会,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管理眼界。

正如我们的宗旨“行而后知,知而后行”所言,社会科学在改造社会基层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在适应社会管理的现实情况,任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都是复杂的、变化的,只有深入人民、贴近生活,才可能产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

您对案例大赛有什么新的感受或体验?

63页文稿、10次线上线下访谈、451份问卷发放和整理、30余场线上会议(平均时长3—5小时),无数次挑灯夜战……过往种种,历历在目。

增进了跟同学们的交流和感情,团队协作是很好的体验,加强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MPA同学学习要注意学以致用,要用自己的知识、阅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看似复杂的案例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的研究,其内在规律会逐渐清晰。

案例大赛是持续几个月的一场比赛。要留下充足时间进行调研,多主动找老师沟通确定选题和思路,理论框架是重中之重,案例格式要规范。

您有什么给后来者的建议?

参赛同学要前置专家咨询环节,在把方向、定基调、选课题上抓准吃透压实,避免后续迷茫返工。一定要多向老师、师兄师姐、行业从业者、政策实施者、相关领域专家请教。

案例故事一定要聚焦民生、政策的矛盾点、关键点,通过对矛盾的升级和解决的生活化的介绍,将案例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关键人物和典型事例,设置情景化的叙事结构,体现故事性和冲突性,写出一波三折的感觉。叙事资料要丰富详实且有效度,把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

注重整个案例的谋篇布局。标题起得富有文采一点,整个内容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要有引人入胜的意味。叙述语言生动有趣,场面或人物心理描写尽量突出矛盾或斗争。案例撰写方面,图文并茂,详略得当。

案例分析应先有案例,后有分析,严循“实践”优化“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先后顺序,避免根据既定假设牵强附会。

多次头脑风暴,越多越好。从标题拟定、确定框架、分析问题、撰写摘要,每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有想法就大胆提出来,多辩论,理越辩越明。在每位队友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分工是效率最高的备赛方式。

一定要多多开会碰头,把握好备赛节奏。根据比赛时间倒推队内工作,比如什么时候做线上访谈、什么时候做线下调研、什么时候厘清行文框架、什么时候撰写初稿等,都要做好计划。

做好团队分工,队友团队意识要强。案例大赛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团队战,并且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合作完成,并不是单打独斗的。因此有一个好的团队很重要,团队要和谐,要做好分工,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一个都不能少。

做好团队管理,队长责任心很关键。就算拥有好的配置,也经常会有团队在参赛做项目的路上半途而废,根本问题就是管理没有做好,团队人心不齐。队长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队员,为大家加油打气,关键时刻要有自己的判断,做好战略思考、分工及信息传递。

急事缓办,缓事急办。在一些ddl比较着急的节点需要完成时,不应急于以完成task的心态来处理掉这样一个任务,而应将其作为一个purpose来对待,重点在于感悟与思考。案例大赛的每一步都如积木累塔一般,需要把准方向,急切于完成事,往往会在返工中浪费更多的时间——这个状态往往出现在大赛的首尾阶段。在一些ddl比较遥远的、时间跨度大的阶段,由于目标单一且模糊,人的注意力往往被日常工作所吸引,觉得为时尚早,而到了最后却发现时间不够用。遥远缓慢的目标,往往因其体量大范围广,难以短时间具体而微,必须以“策马扬鞭自奋蹄”的心态早做打算,将大目标按照执行逻辑拆分成多个小目标,将漫长的ddl拆分成短促的ddl,压缩完成时间预期,保留方向校准的宽容度,保持团队思考的高活跃度——这个状态往往出现在中期阶段。

不要有过度畏难情绪,但可以适当保持“忧患”的心态。平常心态,但不要懈怠。

《公共管理案例研讨》授课教师燕继荣教授关于参加案例大赛的几点建议

首要是找到好的案例,要有故事性、多面性、矛盾点。可以多关注些媒体报道的政策热点话题,如双减、双降、税收减免等。聚焦其中一个主题展开研究、分析。

也可以选择以往好的案例进一步关注:相关情况是否有变化,是否一个问题转换成另一个问题,需要有更深的探讨。比如:种树环保,但也要保持种树的收益,这就是问题的关联、发展和递进。

近几年案例大赛参赛人数较多,竞争压力较大。更需要从新颖、热点的案例入手,找到好的切入点,给人以启示。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北大MP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