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罗冠中: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发展的助推器

上海国子监发布
2021-03-02 10:29 浏览量: 222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也是教育考试事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制度、提升国家教育考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深入探讨“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本刊邀请专家围绕教育考试事业发展愿景展开笔谈,希冀能为教育考试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

罗冠中,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上述文件明确了我国教育考试与评价中长期发展的路线图,那么教育考试与评价如何取得实质性突破?如何彰显中国特色?如何体现世界水平?笔者认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实现发展路线图的一个关键因素。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教育考试与评价的理论研究、技术革新及应用实践的飞速发展,保证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大量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各类顶尖人才、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在大规模考试(如高考及中考)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正在赶上甚至在一些方面(如大规模考试网上评卷)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在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领域中努力耕耘的同行们,在这方面付出了无比的艰辛。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领域的先行者叶佩华、张厚粲、桂诗春、漆书青等,就率先提倡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除编著及翻译心理测量学的专著外,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统计与心理测量学进修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骨干,对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一批较为年轻的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专家正在迅*为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的生力军。一些人或曾负笈海外,为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理论及技术;另一些人则长期在国内的教育考试与评价领域探索及实践,积累经验,促进了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的蓬勃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讳言,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的理论研究、技术革新及应用实践诸环节,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发展已相当成熟;传统测量模型、项目反应理论、自适应测试,以及近年成为研究热点的认知诊断模型等,提供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理论与技术:可以说,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为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发展已经准备了各式不同的技术与工具,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这些技术与工具如虎添翼。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探索如何正确地应用与使用这些技术与工具,同时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的理论、技术与工具。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考试与评价在技术支撑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标准化考试及考试结果的标准化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概念认识上的偏差、技术细节上的失误及推行过程中的缺陷,造成标准化考试就是多项选择题组合的考试这一印象,考试结果的标准化也没有呈现科学化、标准化的真谛,由此造成标准化考试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倒退,甚至对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标准参照测验成绩报告也避之则吉。再就是测试等值技术的应用方面,2018年浙江省的“调分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笔者认为这是调分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不科学所致。专业技术支撑的不足,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如何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亟须改进。  2021年是中国教育考试“十四五”发展的起步之年,前瞻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教育考试的发展,笔者欣喜地看到,朝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方向,潮流正在涌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推动改革发展路线图的实现。涉及教育考试与评价的职能部门,可以与高校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专家有更加深度的合作,通过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建立彰显中国特色及体现世界水平的新时代教育评价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编辑:霍旭东

(本文转载自上海国子监发布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