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读书作品评比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2-02-28 09:13 浏览量: 5878

读书笔记

reading notes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寒假期间,在团委学生会学习部的组织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五个十”学习计划经典著作阅读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与学院相关专业老师沟通后拟定阅读书目,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小政带来了2021级的读书心得感悟,希望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投上宝贵的一票。

2021级哲学班 赵羿

《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一卷

正义与不正义带来的种种关于好处与坏处的争论不休,却没有几个人去重视正义是什么,它的所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秩序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技艺,不论是关于身体、灵魂、航行、统治、赚钱还是什么其他的技艺,总是为它的对象所服务的

由大见小,找到变化中的不变的东西,或称之为必然的东西

好的东西不能引起坏的事物,善的原因只能是善的事物,而不是缺乏善的事物。因此(此处插写第二卷关于缔造者的塑造音乐教育的原则)全德的神所带来的惩罚,是为了使受惩者受益

第二卷

音乐的教育(包含故事)即对灵魂的教育,与身体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者(音乐家,使得被教育者达到各方面的和谐),使得城邦人的灵魂与身体健康成长

人创造出模板,作为参照,因此,神,应当是全德的存在,而禁止诗人,不管是用韵的、无韵的诗体,诋毁神的德性。

神,既然是全德的存在,一个至高的善,那么,它是变化是最少的,最稳定的,而谎言,那真正的谎言,即灵魂的无知识,是与神,人的心灵格格不入的,而那虚假的谎言,语言上的谎言,达到的最高位置——只能是一些作为药剂来治疗

第三卷

在一个由天性的涟漪而带来的分工的不同的城邦中,人从事其天性最耦合的技艺

恰当的爱应当是对合乎秩序的事物节制的爱,理智的爱,存在与规划着过去,现在,未来的理智中的爱。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善的灵魂,可以通过知识性的方式来理解不善,因此,好的法官是有着善的灵魂,而通过知识来判别形形色色的犯罪,而非以恶知恶。

信念的丧失,分有自愿的与不自愿的,自愿的是那些错误的意见的离开,而不自愿的,是由于压迫、欺骗等不自愿的放弃,而压迫,是由于贫困、忧患等的被迫改变,犹杨贵妃之别,而受欺骗,是指在各种纷繁的意见中的迷失,而受欺骗者,自然是那些多欲无刚的人

护卫者与统治者,应当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劳筋骨,强心志,见贤思齐,经受接受反欺骗考察,在贫苦忧患与锦衣玉食中磨砺,(去掉那些拨本塞源,认贼作父的人),而那些在困苦与奢华的环境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的人就应该选拔出来。这些便是选拔的大纲

护卫者,与城邦利益一致,没有任何私有的财产和独特的利益,从而成为城邦中好的部分。

第四卷

立法,作为统治者的使用的作为国家根本性质的守护,立法者,不必过多插手那些宛如水的起伏变换,而是规划那些宛如水流向何方的,即,事关全局的,关键的,打击,不正是使恶的部分得到抑制么,达到消弱恶,而且不过多的波及善,我们可以看到,打击,就它的性质来说,会使善从它那里滋生吗,还是说,它保护了善。因此,做一个医学的譬喻,手术,不正是对于身体的不正义的部分的削弱吗,而过多的手术,不也波及了身体正义的部分吗

一个城邦是由木工的知识,或者什么其他的譬如关于建筑、航海的知识获得智慧的称赞么,还是由于那统治者的深谋远虑,规划着城邦的运行,而它的各部分各司其职,达到一种和谐的前进而被称为智慧的而且是节制的城邦呢

而勇敢,不论是在城邦,是英勇的护卫者,在个人身上,则是智者的那一往无前的意气(那四处乱撞的小子,我们不是正是称之为莽夫,而不是一个勇敢的人吗),那么,勇敢,它不正是一种坚守吗,一种关于对善的坚持,对于统治者的法律及从小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信念的毫不动摇的坚守

从而智慧、勇敢,不都是关于一部分人的吗,一部分关于统治者,一部分关于守卫者,而节制,正是那作用与全体公民上的,协调各方的和谐

而正义,不正是使得智慧、勇敢、节制产生并保持的保证吗,还记得之前的关于技艺的论证么,一个事物,不可能既是又不是,即是说,一个事物,能够在其他与之相关的事物不变的情况下突然改变么,或者说,技艺,难道有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么,而技艺与它服务的对象,不总是相关而又不同的么。

2021级哲学班 郑晴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浅谈生活与美

论何为美?又论何为美学?也许我们很迷茫,但走进《美学散步》我们便会得知其中的奥秘。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先生说“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在宗白华先生看来,散步时拾捡一块燕石亦或是发现美,等到事后回忆亦或是美。那这本书又为何为美学散步呢?又何为“散步式”寻美呢?在我看来,我大胆地将其猜测为这不是一种既定的,也不是刻意的寻美方式,而是一种与逻辑思路无关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不经意间发现美,这也许是由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在作怪。但靠内心和心理活动勾勒美往往又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通过感觉、情绪和思维来发现美、找到美,更要通过形象和结构的分析来了解美、认识美。应宗白华先生所言“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这也许就是说我们对外在事物的形态进行研究,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不再受客观规律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也就是说在意识领域方面获得了自由。

“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在我看来,美和自由、心灵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做到心灵纯净并且根据自己所感所想自由发挥,我们才会发现通向美的途径。其实美很容易寻求,也许在每一次我们和蓝天白云的邂逅,亦或在微风细雨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亦或在鲜花的随风摇曳中欣赏鲜花的舞姿,亦在与大自然来一场浪漫的约会中,仿佛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我和大自然,别无他物、亦别无他人。也许美又很难寻求,在我们心情低落时好像又很难发现美的魅力,这也许是因为在我们深感无感时感觉到仿佛世界中的一切都与我们没了干系,感觉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并没有什么能力能发现美。但是我们殊不知只有我们放平心态,身处其中,不论是感到欢乐、幸福还是忧郁、难过,我们亦可以把我们内心的所看所想转化为一种自由、一种美感,但它的来源不一定只是一种,它可以是来自于我们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深入人生、深入社会、深入自然、深入世界,将自己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置身于一种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境界中,并且借助于一种具体的事物,将它的内容与形式表达出来并赋予它一定的情感和价值。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更多的大作,那些伟大的诗人才会有机会将他们眼中的美景表达出来,借助美的形象给读者一种映入眼帘的感觉,那些伟大的画家才会画出那般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画作。

在今年的春晚节目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掀起广泛的关注并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它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的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展卷人和画作作者王希孟的视角,用舞蹈的词汇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一群身着曳地青绿长裙的美女子婀娜多姿、姿态端庄,眼神坚定,宛若祖国连绵不断的山峰,将青绿、清新、秀美之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且将自己代入到画作中,她们尽情抒发内心的豪情和柔美,把这幅雄浑壮观、气势磅礴的画卷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在我看来,这亦是一种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正因有了王希孟大家的《千里江山图》这幅江南山水图,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到冈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所带来的青绿感,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我们古代人的智慧、才华,我们才有机会来一睹这人间盛世美景,而这幅画卷也恰好是我们发现生活中美的结晶、精华。舞剧《只此青绿》也恰巧把这份收藏的文物演活了并把这份美感表达了出来,让更多的人感悟到了这画作其中的灵魂与充实。

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书法艺术也是一种美感,中国书艺里的用笔、结体和章法都具有美学思想。在用笔方面,每一笔都讲究均衡、层次和和谐,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线条都展现出生命的自由和谐之意。在结体和章法方面,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同样注重空间的分布和虚实的运用,同样注重空间感、空间美,注重铜器铭文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多样化。正因为这样,我国的书法才有了更多的艺术价值,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创制中慢慢思考出美学魅力的结晶。我国的书法艺术同样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书法艺术来源于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书法是创作者根据世间万物和艺术所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修养和气蕴,同时书法又有其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书法艺术之美,美在点画、美在结构、美在章法和神韵,这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书法的独特魅力。

因此,美何处寻呢?也许,美应该从生活中寻。生活它不仅是个名词,它同样也是一个动词,生活中随处可见美的踪影,在每个自然万物中、在每幅画卷中、在每支舞蹈上、在每首音乐里、在每张书法里、在每首诗作里……同样“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所以,美也同样增添了我们对生活所产生的兴趣,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我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本领。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因此,美其实不难去寻求,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且为此我们仍然要积极地去寻求美、发现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纯净与净化,让内心与世间万物来一场邂逅,让生活与美学来一场浪漫的约会。所以慢慢来吧,慢慢相遇吧,慢慢发现吧!世间万物一切值得!

2021级哲学班 随艺

《理想国》总结感悟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初读时,觉得这本书不是很容易懂的。细读时,总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会更多。于是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不过既然要写,我只能本着以亿万分之一的角度去阐述这块巨石落到自己内心的“黑洞”所激起的些许涟漪。

在《理想国》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出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若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道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他说的那段话,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信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对“何为正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到底何为正义呢?

波勒玛霍斯认为:正义的目标就是物归原主,使每个人得到其应有之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为就是正义,让好人得到应得的,从坏人处拿回他们非分之有一也即锄强扶弱,惩恶扬善。但我想问:怎么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怎么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谁的应有之物呢?每个人站在自我的立场,当然会尽一切可能地谋求一切可谋求的利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也几乎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义的。每个人所谋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么当这种冲突产生的时候,当然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在取得应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义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么谁来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种标准来维护了“正义”,那谁又规定了这种标准就意味着“正义了呢?

2021级哲学班 韩雯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阅读,启智,高尔基一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短小,精悍,深入人心千百回。古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有臧克家先生“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也曾说“读书使人心眼明亮”。读书大有补益不容分说,与此同时,徐特立先生言:“不动笔墨不读书”,为我们读书提供了有益方法指明。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汇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汇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权的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履历非凡,令人心生敬仰。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于是,这个假期,怀揣着对这本书的无限憧憬,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本书关于中国古代各种思想的思维框架:

提及《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其写作背景自然是必不可少。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度处于落后、挨打局面,反映在文化领域则表现为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随着严复《天演论》的议出,“进化论”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国内的学术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激进派,如陈独秀、鲁迅等,还是自由主义者,如孙冬荪、胡适等,都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甚至保守派,如梁簌溟等也不反对“进化论”。西学的传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哲学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亟需有学术领袖促进中西方文化在互不贬斥、互相尊重的条件下沟通、融合。

此外,在《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前,虽然西方关于中国哲学的各种著作为数不少,但通常不是太专业,就是太通俗,因而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大概能列举出的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汉字专家,大概能列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个老子。”

冯友兰先生有见于此,致力于重构国内对中国哲学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学界介绍、传播中国哲学知识,提高中国哲学地位。1946年到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面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其后,课程英文稿经整理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即《中国哲学简史》。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五行的相生相克进行了深入思考,下面将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我的思考,以及和他人讨论研究的收获:

——:吕氏春秋有言:凡帝王将相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见大蚯蚓,感土气胜,尚黄,事土。禹见草木秋冬不衰,感木气胜,尚青,事木。汤见金刃生于水,感金气胜,尚白,事金。文王见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感火气胜,尚赤,事火。火者必将水,水气胜而其色尚黑,其事如火,水气何至而不知,数备,必从于上。此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此处未言五行明确的相生相克

——:如山海经就常有,见什么什么动物,有大水,或有大旱之类,没有说是灾害或祥瑞引出动物,还是动物引出灾害或祥瑞,但也明确的说了,五德当运,天道轮回。

而在左传中有记载运用数术推演天机的对话:

昭公八年,楚灭陈。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

陈,颛顼之族,岁在鹑火,是以卒灭,将如之。今在析水之津,尤将复由。

昭公九年而楚有之,天之道也。

——:由此我推测五德当运是一个较大尺度的视野,其中可以允许复辟,但五德轮转是大势所趋

——;在《月令》里也有运用五德

五德在四时中各有盛时,如孟春之月,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而后陈言具体该下什么令,如禁伐木,毋覆巢不可以称兵。然后又说了违德会有祸,如,孟春行夏天做的事,其雨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取五行论言,春时盛德在木,夏时盛德在火,秋时盛德在金,冬时盛德在水。

中央土,日戊己,于夏秋之交。

——:我这里有两种想法:一是土德于夏秋之交显其德;二是土德存于四时,不侵而长四德,以辅四时,是谓岁德

——:若和而取之,则应地势之变,和四时之分,木孕火德,火德既盛而木德隐,火孕金德,金德既盛而火德隐,金孕水德,水德既盛而金德隐,水孕木德,木德既盛而水德隐。土德何与,其名厚,存于四德。此应地势之变,和四时之分。

——:也就是说,所谓木德火德金德水德土德就是复杂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五德是对事物在不同的变化发展阶段占主要性质的名。

——:在古时,人们不可能认识到全球尺度下的自然变化,因此月令所观四时,“中国”而已。如果用五行名全球各地域的四时,那么,五德之间的关系还要变。

总结:五德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五德”是名,变化是实,个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五德”与西方的“逻格斯”很接近,影响着世界的运转。五德学说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众多迷信思想的温床,陷入一种唯心的历史循环论,让我一度认为五德学说就是迷信,但是通过阅读及组长的解释,我认识到了五德学说是对事物演化规律的探索,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冰山一角——五行的相克相生的感悟,由此我不禁叹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饱含智慧啊!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安贫乐道,始终是最美的中国式浪漫;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西哲充分发展了正的方法,中哲充分发展了负的方法;那么,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人类的进步还需要中西哲学的结合发展。

写到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冯先生笔墨之深厚,这千百几字岂能道完,但写出来还是比留在记忆的沟壑中川流不息更清晰得多,思想便不会在沉默中销声匿迹。

2021级哲学班 廉雨萌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笔记

(一)简介

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感悟

【摘抄】既然德性同感情与实践相关,出于意愿的感情和实践受到称赞或谴责,违反意愿的感情和实践则得到原谅是指有时得到怜悯,研究德性的人就有必要研究这两种感情和实践的区别。

【感悟】意愿怎样不等同于结果怎样,这就好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俗语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弄巧成拙”就是生动的例子。

同样,这两种意愿及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实行,天平的一侧是法理,一侧是人情。

【拓展】德性,在希腊人的概念中是同意愿联系在一起的。斯图尔特说,德性(1)可称赞的品质(2)选择的品质。我们称赞出于意愿的感情和行为,选择的也就是出于意愿的,是意愿在人身上的特殊的品质。

【摘抄】看起来,违反意愿的行为是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一项行为,如果其始因是外在的,即行为者就如人被飓风裹挟或受他人胁迫那样对这初因完全无助,就是被迫的行为。

【感悟】我想,单纯就“违反意愿的行为是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这句话而言(因为亚里士多德后面的论述与这句话不一样),有些类似于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其中的“知识”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与“无知”相对的,一种存在自我意识的状态。这样想,同“性本善”也有些类似,人的本性是好的,不过由于一些原因违反意愿,做出错误的选择。

人之所以会犯错,做出违反意愿的行为,一是被迫,二是无知。至于造成被迫和无知的原因,就有待考究了。如果想要减少处于被迫和无知的频率呢?需要做出什么努力呢?

【摘抄】但是,如果人们所做的行为是由于惧怕某种更大的恶,或出于某种高尚的目的,它是出于意愿的还是违反意愿的就可能有争论。

(1)例如,如果一个 如果一个僭主以某人的父母或子女为人质,迫使他去做某种可耻的事。如若做了,就释放他的亲属,如果不做就将他们处死,情形就是这样。

(2)在船遭遇风暴时抛弃财务也属于这类情形,因为一般地说没有人会自愿地抛弃个人的财务,但是为了拯救自己和同伴,头脑健全的人就会这样做。

【摘抄】所以这些实践是混合型的,但是更接近于出于意愿的。(因为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它们是被选择的,而行为的目的就取决于做出它的那个时刻。)行为是出于意愿的还是违反意愿的,只能就做出行为的那个时刻而言。因此那个人的行为是出于意愿的,因为发动他的肢体去行动的那个始因是在他自身之中的,而其初因在人自身中的行为做与不做就在于人自己。

【感悟】混合型的行为究竟是出于意愿还是违反意愿,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取决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出于意愿还是违反意愿。虽然,外在因素限制了可选择的范围,但是只要有范围就可以做出选择,尽管范围缩小了。

然而,推而广之,谁又能说,我们以为的出于意愿的行为的可供选择的范围没有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种种外在原因缩小呢(僭主的胁迫和风暴的威胁不过是将这些外在的限制因素摆在明面上来而已)?

【摘抄】 所以,这些行为是出于意愿的,尽管如果抛开那个环境它们便是违反意愿的。因为,没有人会因其自身而选择这种行为。

这些混合型行为在有些时候,即当人们做耻辱的和痛苦的事是为着伟大而光荣的目的时,甚至受到赞扬。在相反的场合它们则受到谴责。(因为,没有高尚的目的或只为微小的目的而承受巨大的耻辱是坏人的特点。)不过,有些行为是我们即使受到了强制也不大可能做的,或者是我们宁可受尽蹂躏而死也不肯去做的。例如,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阿尔迈克翁被迫杀死母亲的那种理由就是可笑的。

【感悟】受到赞扬与坏人不过是目的的光荣与否的问题。坏人只为微小的目的承受巨大的耻辱,这个耻辱指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而微小的目的应该是物质上的报酬。所以,坏人就是为物质而损精神的人。精神可以是多个层面的,比如说爱国精神。

【拓展】厄里费勒,阿尔迈克翁的母亲,因接受一条项链贿赂而印有她丈夫安菲阿拉俄斯,阿格斯的过往,参加征讨忒拜的战争。临行时,由于预见到自己将命丧疆场,安菲阿拉俄斯要求儿子阿尔迈克翁和安菲罗斯科在他死后向厄里费勒复仇,并咒他们如不服从就将遭饥馑和无子之报应。阿尔迈克翁害怕遭到报应,按父亲的遗嘱杀死了母亲。他为此发了疯,并被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追杀。

【摘抄】我们有时很难决定,究竟应当牺牲什么、选择什么,或者,究竟应当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忍受些什么。但是更加不易的是坚持已做出的决定。因为在这类情况下,所预期的东西总是令人痛苦的,而被迫去做的事情又总是耻辱的。正因为这样,不屈从于强迫才收到称赞,屈从于强迫才收到谴责。

【感悟】坚持已做出的决定?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决定才是值得坚持的呢?我想,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但如果这样的话,自己想要的实现过程中若是侵犯别人的权益怎么办呢?人心里要有一根标尺,这样算,又涉及到了道德层面。

【摘抄】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应当叫做被迫的?在一般意义上,初因在当事者自身之外且他对之完全无助的行为就是被迫的。但是,如果一项行为尽管就其自身而言是违反意愿的,然而在一个特定时刻却可以为着一个目的而选择,其初因就在当事人自身中。这种行为就其自身而言是违反意愿的,但是以那个时刻和那个选择来说又是出于意愿的。

【感悟】这段话有些像中国古代西周分封制“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那个时刻,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可选择的范围缩小,但是并未缩小到不可选择。就像人,可以选择活着,亦或是死亡。不论哪一种大的选择,里面都蕴含无数种小的选择。活着?怎样活。死?如何死。

【摘抄】出于无知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出于意愿的,然而它们只是在引起了痛苦和悔恨时才是违反了意愿的。诚然,如果一个人由于无知而做了某件事,但是对这种行为并无内疚感,我们当然不能说他那样做时是出于意愿的。因为,他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感悟】这里的“无知”是汉语中“无意识”的意思。出于无知而做出的行为和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也存在区别。所有的坏人都不知道它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种无知是不公正的行为的,总之,是恶的原因。

)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行为分为(1)出于意愿的行为(2)违反意愿的行为(3)无意愿的行为

出于无知而做出的行为——违反意愿的行为

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

引起人们的悔恨——违反意愿的行为

无内疚感——无意愿的行为

2021级哲学班 解梦媛

《哲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第十章 迷失于时间中?

摘录: 1.没有人在谈到自己、谈到自己的生活、谈到自己的爱好和恐惧 、谈到周围的人和事的时候,能够不马上提及时间 。不通过某种时间序列,我们就既无法理解,也无法表达 。因此,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了 。我们不断的通过它来表达我们自己,表达我们所做的 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2.我们知道如何使用他们,离开他们,我们就无法生活 ,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他们有什么用,他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耸耸肩而已。3.假使什么都没有,那么也就没有现在的时间。

思考: ①时间或者过去是假象吗 ②人是假象吗 ③难道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才使时间的存在有了意义吗 ④还是只是相对于人来说 有了某一种意义呢 ⑤但生命一定存在于时间之中吗 ?它是线性的存在还是非线性的存在呢 ? ⑥这里的什么都没有指的是什么 ?是指世界吗(Being)?还是指存在者(being)呢?

摘录: 1.好,只要人家不问我,我自己也不问自己,也就是说只要我不需要展示所知道的东西,我就知道什么是时间。 然而,之后巨大的困难和谜团就开始了 。2.时间的"神秘"之处在哪儿呢?为什么还能思考时间? 这是因为,要思考某种东西,就必须专注于它,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对象,而时间则不可能被人固定下来 ,或是被作为一个固定的对象加以研究。没有一种"静止"地看待时间的方式 ,就连这样设想都不可能 !3.一个从来就不停留的东西,我们如何能够决定他"是"什么呢 ?

思考: ①为什么我们不去展示时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时间了呢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吗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滞后性吗 ?这是必然的吗 ? ②但问题是万物都处于时间运动之中呀 ?为什么其他可研究之物为何就可以研究呢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研究处在时间中的事物来研究或了解时间的真相和奥秘呢 ? ③所以意义是在时间中生成的吗 ? ④如果说时间是一匹很难驾驭的野马,当我们想专注于他的时候, 它就会把我们甩下来,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向远处飞奔而去 。既然如此,我们身处其中是否应该处于游戏状态, 处于一种不执着的状态 ?

摘录: 1.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当下,"现在"恰好就是现在,既不更早,也不更晚。 这一点我们当然知道,然而正如圣奥古斯丁所承认的那样, "思考它"却要远远复杂得多 。2.根据黑格尔所指出的,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是 ,那些我们感到最有把握的东西 ,那些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 ,那些对怀疑注意提出挑战的东西 ,那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命名为"具体"的(比如"现在"、"这里"、"这个")东西,当我们试图对他们进行认真思考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他们完全缺少内容

思考: ①思考它真的能思考明白吗?意义又在何处?这种好奇与求知的热烈且强烈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与必然性吗?只有思考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吗?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得?未曾经历就无法预见吗?②为什么当我们对于具体的东西进行思考时,它的内容又是缺乏的 ?是因为我们身处其间吗?还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假象?还是在时间之中人们的记忆问题 ?遗忘对人而言究竟存在什么意义?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遗忘,那么我们最终又将会记得什么 ?最终又会收获什么 ?这种时间性比深渊性是否一样 ?是重还是轻?是空虚还是盈满?

摘录: 1.时间的概念是与事物的运动内在的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运动应该从广义上来理解: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位移, 一种状态的改变,(比如气温的升高与降低、 色彩的变化), 出生与死亡,衰老,增加和减少等等 。时间的流逝是因为事物发生了变化,或者事物身上又发生了别的事情 。一个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的地方,也就无所谓"时间"的存在 。2.比如在算数中就是这样:对于""什么时候"的问题, 我们不能回答说"当二加二等于四的时候" ,因为这个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变化都不能影响到它。我们刚才说它是永恒的?为了避免沾染神学色彩, 或许我们最好说它是"非时间性的"。逻辑真理和数学真理是处在时间"之外""的。 尽管在逻辑真理和数学真理上,我们这些与时间有着极其密切关联的人类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思考: ①是因为时间的作用,或者说因为处于时间之中,所以才产生了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发问 :到底何为时间 ?时间与生命,时间与美是何种关系 ? ②如果说真理是永恒的,是非时间性的 ,那什么是时间性的 ?如果说时间是永恒的,那何来非时间性之说呢? ③除在时间之外,是永恒的还是非时间呢 ?那它到底成为了什么 ?

摘录: 1.哲学家和普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于流逝中的时间的直觉,是所有人都能同样感受到"自然"的东西。这是一种"非时间"、"非历史"的思维方式,恰好与它力图建立的时间概念是相对立的。

思考: ①时间是假相吗?当我们怀疑时间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该怀疑这个世界的一切生命现象吗?②如果说时间是自然的东西,那这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存在吗 ?

摘录: 1.对时间的测量,永远是一个社会需要的问题,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根据特定的共同目标,来协调群体中的成员 。2.在传统社会中,确定群众集会的时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而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则是每个人组织自己的具体活动的方式 。当然,这些测量规则反映了一个群体与时间关系的特点 。比如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就生活在准确得令人窒息的时间中,但同时也要比其他集体性社会"私人化"的多 。不仅集体活动,而且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严格地受到时刻表的制约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时间 。一个大城市越是现代化,就越容易在任何时间吃饭和购物 。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一些有意义的集体坐标,比如一年的年终、暑假的开始。有些习俗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比如为了一个千年的更替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有多少人彻夜不眠啊!

思考: ①确定和测量时间只是为了生存和利益吗?②从群众集会到每个人自己组织的具体活动,这种变化是更为自由的吗?还是更为压抑了呢?这种变化对国家和社会组织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变化又会引发何种现象呢?又会起何种作用呢?对个人时间的压制性或广阔性(空间性)是否有所缩短呢?需要如何应对呢?未来又可能走向何处呢?③我们生活在既准确的令人窒息的时间中,但同时也要比其他集体性社会""私人化"得多。那这种"私人化"是真正的私人化吗?它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私人化呢?这又会导致何种后果呢?我们说知其白,守其黑。这是否会因为所谓的私人化反而引发丛丛乱象呢?④一个大城市越是现代化,就越容易在任何时间吃饭和购物。可是这种巨大的便利化和任意化,颠倒化,背后巨大的利益和人群的流动,这种快节奏和急躁不安感真的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吗?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又究竟会是什么呢?当黑夜不再为真正的黑夜,白天不再为白天的时候,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去存在和面对这一切呢?⑤为了一些不知意义的东西或者事物而狂欢,这种游戏的痴迷状态,反而体现了现代人的虚无吗?

摘录: 1.无论我们如何突发奇想想要去度量我们的时间,有些事情注定要先与我们来临,而且是不可逆的

思考: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似乎又有了新的意义,即未知与可能性。人的时间性甚至空间性是否感到有明显的缩短呢?②一切事物(Being)在时间中生成与变化,时间在这个意义上变成了超越性的存在吗?是由于未知吗?还是因为什么呢?时间是时间性的还是非时间性的?在时间中的事物是时间性还是非时间性的?时间和在时间中生成的事物是统一的吗?是否存在错位时空呢?如果存在那它的哪一部分是真实的呢?哪一部分是虚假的呢?如果都是假的,那都是虚空的吗?

摘录: 1.作为对"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现在",可以在我们对时间的理解的三大领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任何一个之中被找到。但是这三个之中的两个,过去和未来 ,只具有一种"虚拟"的现实性。生活总是发生于现在,除了现在之外,没有什么是完全真实的,没有什么具有直接的后果 。2.我们是否不应该让我们的现在充满过去的阴影和对未来的许诺 ?

思考: ①过去的每一个现在又是如何作用于未来的呢?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空间由此产生吗?空间是在时间中产生的吗?还是时间在空间中产生呢?时间和空间是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吗?②对过去的阴影是否也可能带来反思和经验?对未来的许诺是否也意味着光芒和希望?我们是否不应该让我们的现在充满过去的阴影和对未来的许诺?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互相作用呢?隔断这个时空之网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但或许我们又不应该过度执着,不执着或许反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和状态?

摘录: 1.不只是在个人层面上,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会破坏我们实实在在生活于其中的现在,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些民族、国家和集体不惜牺牲当下的""现在"要为过去所受的凌辱报仇;或是以未来的幸福的名义而牺牲前这一代人。(为什么这种不确定的幸福要比我们当代人的幸福更值得追求呢 ?) 2.如果过去和未来完全压倒了我们的现在,或许我们应该认为,所谓的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真的"已经过去"和"尚未到来 "。可以认为,现在同样也是这样一个时间区域,在这个时间区域中,过去和未来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过去和未来都能对这个区域产生一定的效果(我想我们只能把那些能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其他现实的东西成为"真实的", 而不能把我们不知道其存在是如何实际上改变了其他任何现存事物的东西称为"真实的 "。

思考: ①为什么这种不确定的幸福要比我们当代人的幸福更重要呢?②如果时间是真实的,那么时间的存在是怎样在实际上改变了其他任何现存事物呢?还是因为一切都在时间中发生,生成,变化,所以便可以假定时间是真实的吗?那过去的时间或过去的事是真实的吗?如果是,在何种意义上是真实的?那未来是真实的吗?(抽象)

摘录: 1.时间分三类,过去,现在,将来,这并不准确。说得更准确些,三种时间是: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 。这三种现在,一定的方式存在于灵魂中,而在灵魂之外我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过去的事情于现在是记忆,现在的事情于现在是直觉,将来的事情于现在是等待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有现在的效果,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在之中。在现在中截去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企盼,就会使现在变得没有厚度,没有"内容 "。

思考: ①这就是时间的真相吗?记忆的作用是什么?直觉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等待一定是可期的那一种吗?如果唯一确定的就是我们不确定的人生,那现在的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自己呢?

摘录: 1.未来是"不确定的"——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必然的。明天发生的事自然会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就可能包括人类有效的行动决心,而它只有在被我们付出实践时(而不是之前)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当然,也会有完全不依赖于人类行为的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是"阅读"已经被写好的未来,更是会参与到书写未来的过程中

思考: ①这也就是说除了命运中不可预料的那部分,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命运或许也非命定的,个人也可以可以书写自己的命运。这和《易经》与《论语》中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之为人的那重要,特殊且珍贵的那部分。要书写自己的未来,我想重要的品质有很多,坚韧和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两部分,坚韧是精神,创造力便是生命力,是发现和探索的部分,这其中容纳了许多重要的品质,冒险,勇敢,自由,批判力,思考力,成功的决断,或许这是人最美好的那部分。

摘录: 1.因此,空间上总是有一个确定的地方,有一段确定的路程,让我们去跑完它。而时间却似乎并不是这样,时间并不是"在那里" 而是我们"携带"着它。2.在空间中会出现不同的东西,但是只有在时间中才会出现根本不同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的变化。在空间中可以复制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式,但是创造精神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变得成熟,才能树立真正不一样的 、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东西,无论是一首诗,还是一个工具、一个科学发现、一首交响乐、一条法则或一场革命

思考: ①我们为什么会对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直觉和认知呢?为什么我们容易被时间裹挟呢?时间的迷幻性和隐蔽性比空间更强大吗?时间的迷幻性对我们是否有利?这种未知的不确定性与流逝性对个人发展是否大于已知的作用 ?如果时间的作用变成了已知的和可逆的,那么世界和个人又会变成什么样 ?这是平行宇宙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吗?②把时间时间化,线性化,历史化,把空间空间话,形象化,立体化,这仿佛回到了认知差异的事情上去了。③时间更具历史性,变化性,不断生成、消亡。物质的能量性变化更神奇,因其变化更巨大,更显著,但如果时间是不断言说的存在,那么空间是吗?记忆又会让人们做出何种选择?面对命运的未知,如果可逆又会怎么样?

2021级哲学班 王心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体内容:

马克思作于1844年4-8月。由三个未完成手稿组成。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生成、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美的规律等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

感悟启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见解性的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为现代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都为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同时,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观点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观点,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得以领悟其中思想精髓,得以深入探索其中奥秘,并以此为经验前提,吸取有益成分,指导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抄: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找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因此,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这样,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2)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之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此,工人的存在被归结为其他任何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3)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受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市场价格的偶然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少于对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而对利润的影响又少于对工资的影响。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当某个地方工资提高时,别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4)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是工人就一定得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业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者自己拥有的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得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无利可得。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资料的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就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这个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资料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也就相互抵消。

2021级哲学班 张之颃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于伦敦发表。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诞生,如恒星一般,嵌在人类思想的夜空中,熠熠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而这一年,年轻的马克思只有三十岁。是什么让这崭新而又伟大的理论与那个曾经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结合到了一起?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对反对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他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生活,为从在哲学上支持唯心主义立场,在政治上主张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者蓄力。随后,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说进行系统的批判以及恩格斯在对英国社会的考察与反思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历史唯物主义之路,由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理论界以获得很高的声望,而1847年初,正义者同盟派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邀请则为他们的理论付之于实践而提供契机。通过阅读恩格斯所著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可以知晓正义者同盟最初是从德国流亡者在法国所创立的“流亡者联盟”中分化出来,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与法国的革命者、波兰的激进派等势力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与正义者同盟的几位骨干有联系,早期他们虽未加入正义者同盟,但是却对正义者同盟的行动颇为关注和了解。这期间,正义者同盟内部的理论观念摇摆不定,很多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的学说都经不起考验,正义者同盟主导的革命活动也经常受挫,最后,约瑟夫·莫尔代表正义者同盟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表示相信他们的学说并希望以此为革命活动的理论指导。在这种背景下,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指导下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共产党宣言》即成为其纲领。

《共产党宣言》开篇引言第一句便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幽灵”是全文最核心、最深刻的隐喻。从“幽灵”这一隐喻出发,可以找到串联起全文的一条思路逻辑。一方面幽灵是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者。在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出发,运用阶级斗争学说阐释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显露出来,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促使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和斗争,他们组成各种联盟或组织,不断发动起义,因此欧洲各地兴起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势力即成为欧洲一切旧势力所不得不面对的幽灵。另一方面,“幽灵”的力量是潜在的,是需要被挖掘、被引导才能真正成为撬动和打碎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建立一个新的、一切人都能够自由发展的新世界的现实力量。因而能否正确将无产者联合起来,形成用正确理论武装自己的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能否成功,一个崭新的社会能否成立的关键。由此也联系到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对于共产党人使命的阐述。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第一章对“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叙述中可知,共产党人明确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内在矛盾,因而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走向灭亡;共产党人明确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明确无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的撬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使命,因而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走向胜利,站在这个高度上,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原则就是“联合无产者,使无产阶级真正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因而,共产党人会支持一切无产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革命运动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在第四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瑞士、波兰和德国的革命运动进行简要分析并表态:支持并介入。对于复杂形势下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对于各种党派,“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要实现共产党人的使命,就要去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把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因而在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种种学说做出批判,共产党人能够透过这些理论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迷惑的外表真正看清其背后的阶级基础,认清其背后的反动本质。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74周年。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读来仍能引发人许多思考。一百七十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宣言》的序言里,恩格斯曾预言到了俄国革命的胜利,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曾几何时苏联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苏联的解体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度受挫,甚至有人叫嚣这是共产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完美的制度。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境况已完全不同。《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永远也无法摆脱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矛盾的制约。如今西方民主政治正陷入危机之中。例如,美国的政治已经越来越成为金钱的游戏,民主制度的运行由资本所操控 ,广大民众的利益却被忽视。去年年初的国会山暴力事件上演了一场美式民主的闹剧;新冠疫情的大肆蔓延,政府应对不力,受害的是广大人民。与此截然不同的是 ,我们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正蓬勃发展,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盲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联系实际,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性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贾萧橦

书名

《理想国》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版本

1986年

阅读来源

纸质书

内容简介:柏拉图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内容是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 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 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 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正义宣言。

精彩句段:

1、苏格拉底,上面所说的许多痛苦,包括亲人朋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人的性格。如果他们是大大方方,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

2、做了统治者,他就要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范围内,他拿出自己全部能力努力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治理的对象。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

3、医术产生健康,而挣钱之术产生了报酬,其他各行各业莫不如此,——每种技艺尽其本职,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但是如果匠人得不到报酬,他能从自己的本职技术得到利益吗?色:看来不能。苏:那么工作而得不到报酬,那对他自己不是确实没有利益吗?

4、假如全国都是好人大家会争着不当官,像现在大家争着要当官一样热烈。那时候才会看得出来,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识之士宁可受人之惠,也不愿多管闲事加惠于人。

5、有那么一种善,我们乐意要它,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方像欢乐和无害的娱乐,它们并没有什么后果,不过快乐而已。另外还有一种善,我们之所以爱它既为了它本身,又为了它的后果。

6、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定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这就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人们说,既然正义是两者之折中,它之为大家所接受和赞成,就不是因为它本身真正善,而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力量去干不正义,任何一个真正有力量作恶的人绝不会愿意和别人定什么契约,答应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疯了。

7、那么,神不存在说谎的动机。阿:不存在。苏:因此,有一切理由说,心灵和神性都和虚伪无缘。阿:毫无疑问。苏:因此,神在言行方面都是单一的、真实的,他是不会改变自己,也不会白日送兆,夜间入梦,玩这些把戏来欺骗世人的。

8、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我们爱美。

9、如果他们要模仿的话,应该从小起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一类人物。凡与自由人的标准不符合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参与或巧于模仿。至于其他丑恶的事情,当然更不应该模仿,否则模仿丑恶,弄假成真,变为真的丑恶了。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吗?

10、看来也不应该模仿坏人,模仿鄙夫,做和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些好事情相反的事情——互相吵架,互相挖苦,不论喝醉或清醒的时候,讲不堪入耳的坏话。这种人的言行,不足为训,对不起人家,也对不起自己。

11、我们不应该追求复杂的节奏与多种多样的韵律,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步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辞,而不是使这种生活的文辞凑合音步和曲调。

12、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13、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14、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和我们要加以教育的护卫者们,在能以认识节制、勇敢、大度、高尚等等美德以及与此相反的诸邪恶的本相,也能认识包含它们在内的一切组合形式,亦即无论它们出现在哪里,我们都能辨别出它们本身及其映像,无论在大事物中还是在小事物中都不忽视它们,深信认识它们本身及其映像这两者属于同一技能同一学习——在能以做到这样之前我们和我们的护卫者是不能算是有音乐文艺教养的人的。

15、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正确的爱与纵情任性,泾渭分明。真正的爱者与被爱者决不与淫荡之徒同其臭味。

16、在有秩序的城邦里,每一个人都有他应尽的职务。人们没有工夫来生病,不可能一生没完没了地治病。我们在工人中间看到这种情况会觉得荒唐不经的,可是在有钱的人和所谓有福的人中间看到这种情况就视若无睹了。

一个木工当他病了要医生给他药吃,把病呕吐出来,或者把病下泻出来,或者用烧灼法或者动手术。但是,如果医生叫他长期疗养搞满头包包扎扎的那一套,他会立刻回答,说他没有工夫生病,一天到晚想着病痛,把当前工作搁置一旁,过这种日子没有意思。

17、体育锻炼之外再过分当心身体[48],对这方面是一个最大的妨碍。苏:这样对于家务管理、军事服役、上班办公都造成了不少累赘。最坏的是使任何学习、思考或沉思冥想都变得困难。自朝至暮老是疑心着头痛目眩、神经紧张,而且把这些都委过于哲学研究,说它是总的起因。这样便使人老觉得身上有这种那种的不舒服,老是烦恼。这对于学习、沉思这类的道德实践和锻炼简直是一种绊脚石。

18、勇敢就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我所谓“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的意思,是说勇敢的人无论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永远保持这种信念而不抛弃它。

19、我们挑选战士并给以音乐和体操的教育,这也是在尽力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竭力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别的,而是要他们像羊毛接受染色一样,最完全地相信并接受我们的法律,使他们的关于可怕事情和另外一些事情的信念都能因为有良好的天性和得到教育培养而牢牢地生根,并且使他们的这种“颜色”不致被快乐这种对人们的信念具有最强褪色能力的碱水所洗褪,也不致被苦恼、害怕和欲望这些比任何别的碱水褪色能力都强的碱水所洗褪。这种精神上的能力,这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就是我主张称之为勇敢的,

20、至于那些不是教育造成的,与法律毫不相干的,在兽类或奴隶身上也可以看到的同样的表现,我想你是不会称之为勇敢,而会另给名称的。

21、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22、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23、当事物状况最佳时,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变或影响。例如,强壮的身体不易受饮食或劳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阳光、风、雨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的心灵不也是一样的吗?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改变的。

24、财富与贫穷,一个是奢华和懒惰之母,另一个是卑劣与恶毒之母,而两者都是不知满足的源头。

25、人生的态度是,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阅读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理想国》,作为必读经典,书中的内容自然会复杂和晦涩点,每一句话,每一处的安排都有着深意,需要反复咀嚼,作为初读者只略理解到一些皮毛。

在书中,柏拉图借用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进行辩论,来表述柏拉图自己的种种观点,在论述中勾勒出他的理想世界。书中有正义的讨论、教育问题、优生优育问题、婚姻问题、性别平等问题,政体问题和灵魂本性问题等,涉及面十分的广泛。

洞穴比喻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柏拉图带我们构想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里,有一条长通道通向外面。有些人从小都住在洞穴里,不能转动与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高处有燃烧的火堆,在火光与囚禁者之间有一堵墙,有人拿着各种器物转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火光会使器的阴影照在洞壁上,如果发出声音,囚徒会认为是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如果其中一个人解禁了,他会看到火光,从前的世界就会被打破,后出洞看到了真的世界,真实的事物。这个走出洞穴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而还在洞穴的人是未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会看到更光明的世界,但他回到洞穴与还在洞穴里的人探讨时,会显得可笑,他是不被理解的,要将洞穴里的人接受教育,才能有相同的见解。争论是日常生活中肯定有的,当我们与别人争论,觉得别人可笑时,应该自省下是不是自己的目光短浅,以井底之蛙来嘲笑别人的广阔眼界。同样,学习更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要向别人学习,争论时考虑自己的不足,及时补进,另一方面,要学会引导洞穴里的人往外走,走到洞外,惠人即惠己。知识与智慧是最重要的,爱智者是幸福的,柏拉图是批判那些先天智慧和美德经验的。

学习犹如画圈,越学习越发现自己无知,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刘鑫瑶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托克维尔

特点:一、学术上的科学性

二、基于科学化的视角

“为什么整个欧洲大陆都孕育着革命的萌芽,但唯独在法国爆发了革命,为什么从旧社会母体里自发产生的革命,却又要摧毁他的母体,最后,旧的君主制为什么会垮台,并且垮得那么彻底与突然”

一.

作者生平经历:1805年托克维尔出生,受到勒絮神父教育,两人成为密友。后在1821年入梅茨中学学习修辞与哲学,产生思想冲击。1927年,他顺利成为凡尔赛初审法院调解官,结识一生挚友博蒙。1931年,托克维尔与博蒙离法赴美观察制度。1935年《论美国民主(上卷)》出版,轰动全国,娶妻。次年直至1840年,托克维尔致力追求自由。1842—1852年,托克维尔进行了为期十年的从政生涯。1852—1870年,退居著书。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出版。1859年,托克维尔与世长辞,享年54.

有感:托克维尔早期所受的教育为他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他深深地受到了孟德斯等人的思想影响,加之当时美国以历史短但发展快而名声远扬以及法国内部不稳定的政局民心,受到外界的作用加上好友的支持,他饱览名著,实地考证(无论社会阶级如何,托克维尔都会采用适合的问题进行采访),其实只有深入民众观察才能真正认识制度,而他对自由的追求也从未消失, 他的认识与理论并无法直接作用于他当时的国家,但他传心著书,而他的认识也给了后代重要的启示, 他的去逝是人类的损失,他的书是政治学领域的一颗星,永远令人欣赏与借鉴!

二:

1.摘抄:

(第一编);

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与其用远距离的视角观察,还不如用近距离的视角来得准确

从法国爆发革命以来,欧洲的所有的教会都死灰复燃法国革命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它是披着宗教革命的外衣,通过宗教革命的方式而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与发现失去的东西相比,考察现在的残留物更能警醒人们:时间的毁灭效应是多么严重

(第二编):

在那些旧制度存留得最不齐全,人民对其感受最不强烈的地方,大革命却爆发了

暂时解放土地,而非划分土地,才是革命的结果他的幸福,他的劳动,以至于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受到那帮领人的干扰。他的劳动成果,有很大一部分被那帮人侵吞了更近一步地说,这种成就并不是大革命所带来的,它只是一种旧制度的产物。经历过大革命之后,旧制度中的一部分保留下来。这部分就是中央集权制,因为只有它才能维系大革命后所建立的新社会某些最为民主的形式,也可以与那些最为专制的政府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政府要实施压迫人的行动时,还必须摆出一副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的神态大革命爆发后,立法权和行政权各自独立,相互区分。而在这之前,它两者是相互混淆的”

任何人只要与政府稍微有点瓜葛,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当然除了政府自身之处可以说,在原有的领域中,它们的权力只是被政府引导开来,并没有被政府全部驱除对于旧政府的弊端,政府竭尽全力地取代他们,从不想方设法地改正它们二者都像流水帐一样,文采欠佳,表达不清、缺乏筋骨一个市政府官员光是研究不断变动的财政规定就够忙的了,哪有闲暇做正事?即便他是终身任职,这种情况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2.有感:

A.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它的传奇性、突发性与悠久历史性都是世界上很多革命难以媲美的,这场革命连腓特烈大帝这样的天才人物也未能预测出来,在面对这场大革命时,人们是各怀心思,国外人民遇见了一种新的观念,而法内人民则是根据自身利益对其进行不同的评论。一件事情总有受益方也总有受害方,而后人对于法国革命的评价也应中和各方思想,采用近距离的视角观察。对于托克维尔而言,大革命距离他十分接近,他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把握它。不过关于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因为只要革命成功,酝酿革命的前因能会消失,而革命本身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变得让人难以理解。

B.法国的大革命也无法脱离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宗教反对与信仰无疑是与当时欧洲大背景密切相关,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被毁后.另一种宗教也会崛起,当然最悲哀的是两者都是同一种宗教所以摧毁宗教权力从不是大革命的根本目的,他们总会寻我一个契机或借口来摧毁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利于他们进行统治的信仰体制。这场法国革命里,在他们那里,既是教师,又是灾难。一旦有了困难,他们就会寻求革命中的各种手段和原则。其至在必要的时候,男人,平民和农民,也被他们动员起来,去反对富人、贵族和领主。可见,对于这场革命所建立起来的事少,他们的态度表现得极为谨慎。

C.法国的大革命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进行的,但它涉及了现实的世俗世界,或者可以说这场革命的初心从未更改,在社会与政府的问题上,那些更为普遍、更为自然的东西始终是法国革命所追求的,而宗教恰是迎合了当时的形势而被民众接受。法国革命最惊世骇俗的地方在于,对于革命中所涌现出来的准则,法国人能够轻易的接受,并且在国内民族众多的情况下达成高度的一致,而不是他们在革命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最新创造的不同思想。

D.全欧洲拥有完全相同的制度离不开罗马法,而令人惊叹的是罗马法在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相同的制度迟早会崩溃,而起重要作用的永远都是利益---土地,制度的衰落与没有生机成为了全欧洲权力的通病,引发的众怒越来越强烈,所以寻求新的制度成为了当时的问题,新制度需求的出现也昭示着旧制度的崩溃。所有这些新事物和新原则,虽然在中世纪的社会中并不存在,但是只要忘却旧政体的诸多名称并排除那些旧有形式,人们就会很快自然地发现它们。在中世纪古老的躯体之内,它们慢慢地渗透着,使其不断苏醒,免于毁灭,此外,在保持旧形式的时候,它们还给这具老躯体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E.大革命的发生会伴随着政治制度的革新,从本质上说,大革命就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它致力于消除原来已深入人心的制度来建立可以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规则,但真正创新的东西却很少(最起码在欧洲范围内)。大革命是一个突然而又猛烈的终结,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

F.封建权力的强制性深入心之后,也许人们内心会逆来顺受,那么人们既使是面恭而心不服,但是也不敢明面反抗,而一但使原本的封建制度在人们内心产生动摇,心中的憎恶也会喷涌而出,而法国在土地问题上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农民自由,使其拥有财富却被迫外送,这便使愤恨情得到了极限释放,然而若法国像其他欧洲国家般使用严格的封建士地制度,大革命是否会爆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严格制度下是激进的革命,而自由制度下则可能为群体性的革命。他的劳动成果有很大一部分披那帮人侵吞。他好不容易甩开那帮人,但是另外批人出现了。他们穿着黑色的袍子,毫不留情地掠夺着他的劳动成果,最后,他所剩无已。

G.本章内容读的较为简略。总而言之,对于“中央集权制是法国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论,中央集权留有旧制度的浓厚的身影,本章主要列举了行政方面的组成来论证观点,中央集权的革立并不是大革命的业绩,他只是旧制度以另一种形式的表现,他所表机出的行政管理也带有厚重的旧色彩。由此可见,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已经转变成了监护人。

H.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政府官员选举权被取消而引发了城市里的各种职务成为了可加以买卖的的东西这一闹剧,人们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城市人民所受的压榨却日益明显,与之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与生活更为美好,而今的政府管理监督以某些最为民主的形式与某些最为专制的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无疑这种方式带有浓厚的旧制度的色彩。与之相反,政府对城市人民的压榨,却日益明显。

I.虽然法国革命取得了可以令人歌领的成就,但旧制度的影子挥之不去,它体现在各个方面,行政与司法由开始的互相独立到司法可以审判官员,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政府可以使之和法化,这是两个时代之间唯一的,最为本质的区别,一切看似都在向好运行,但仍有发展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政府的原则与普通法庭的原则,一直都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政府的利益将受到巨大的损失。如果将政府白的承包人交由普通法庭审判的话,关于这一点,我几乎没有办法向您充分说明。

J.法国大革命对于政治权力来说并不是革新,它为旧的政治权力打造了一个新的外表,但是其中行政与司法关系发生改变,司法在民众的激情下渐渐进入行政,中央集权根深蒂固,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中央政府的权力强化与削弱都未可知,但在托克维尔时代,它无疑是持续强化的。通过民主革命,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巩固,而旧制度中的很多体制,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K.法园旧制度时期的行政风无疑是腐乱的,制度政策有着虚无感,官员被频频变动的法律所干扰,自己本自的工作也被琐事所占据.身居其位却深受干扰有心无力无法谋其职,而社会思想弊端却昭然若揭,"它们已跟民众的精神世界、社会风向,民间风俗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政府所承受的重压源源不断,而自己却极少变革,所以政府中央集权又将走向何方。旧制度的特点已照然若揭:规定落实在纸面上相当严格,但是真正实施时却相当松懈。

三:

总结:

托克维尔不是历史的赞颂者,他想向自己以及世人全面的中立的呈现法国大革命,所以他考察了"旧制度"---已经死去并被埋葬的法国,将建立“新制度”的法园悬置于空中,真实而又全面的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他的努力在字里行间都可以获悉,他致力于细致。本书中,他采用了与过去与外界类比或对比等多种方法,他不想带有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但是他的“法国人"身份不充许他如此理性,但即使如此,他也为世人呈现了他的思考,并被后人所广泛推广。在过去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又不脱离环境,将自己的想法面对读者尽量全面展示。毋庸置疑,托克维尔是政治学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星,他将那段历史中的政治革命呈现在我们面前,对后世起到了重要作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遗憾的是我未将《大革命与旧制度》读完,希望暑假继续!

“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托克维尔

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崔淑雯

《理想国》读书笔记

我一直在追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正义社会与安定城邦”。             ——前言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伟大作品,自出版至今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对于正义,教育等城邦建设问题的理解对于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柏拉图在书中一共提出了三种正义。第一种正义是借苏格拉底和凯帕洛的聊天揭示的。苏格拉底认为无论是老年和青年都需要正直守矩,一个和易明达的人将不能一贫如洗而履老境如夷平地;对于一个不能明达的人,虽然富有,也未必能与他自身和悦相处。柏拉图由此提出了正义的第一个理解:凡是所该负于人的,还与他人,即所谓的正义。第二种正义通过苏格拉底和波策玛尔科的认同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看法:正义是在于有利于朋友加害于敌人。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纯粹的正义,这里的敌人是相对于自身的立场而达成的,这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人利益优先主义色彩。第三种正义体现了丛林法则色彩,柏拉图认为正义的理解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在文章的阐述中利用辩证法,通过提出各种假设,研究其中的矛盾与联系。在我看来这也不是纯粹的正义,这仅仅是强者的正义,体现了对弱者的藐视与剥削。正义的人永远不会伤害一个无辜的弱者。

正义还可以分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苏格拉底说:“正义就是个人的善德与国家的善德。”国家大于个人,既然正义应该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那么我认为国家的大义应该高于个人在处理事情上的义。柏拉图认为:“我们以什么根据承认国家是正义的,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根据承认个人是正义的。”国家处于建设的时候也是正义和不正义处于建设的时候。而当个人的正义趋于完备后,国家的建设也趋于完备,如此,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在关于正义的筹备中萌芽。苏格拉底认为,国家之所以建立,是因为人们必须互相帮助,认清现实,从现状出发,从而达到一种基本正义。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虽然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有所不同,但二者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个人所在的国家是正义的,才能给个人提供正义的环境,才有可能形成个人的正义;同样,个人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才能在国家中形成良好的风气,才能给国家的整体正义创造可能性,才能组成国家正义,否则国家正义将不复存在。国家主义是个人的前提,个人主义则是国家主义的基础。有国才有家。“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如此个人正义在二者的关系中更显突出,起根本性作用。

更深层次来讲,公道正义在城邦社会生活中是如何体现?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所以这样一来,每个人不必兼做多种职业,而是各人做特殊合适地工作,不论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隶、手工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这样。”也就是说,正义是什么呢,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一旦兼做了他人的事,就会打破国家秩序。同时,正义也是应该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而不只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正义是和智慧、勇敢、节制一起的美德。之所以说它是一种美德,是因为只有美德才能在国家进行流传,并且深入人心。正义作为一种美德,既是和其他美德并列,同时也是节制、勇敢、智慧的和谐统一。正义是一种乘风破浪的的信念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我们不忘沟壑,一以贯之。作家米德·昆德兰说过,“生命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最强盛的生命影像,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实存在。”所以,尽管有时在通往正义的道路上会布满荆棘霜露,但正义的重量就像那大大小小的包袱,拥有了才会意识到生命的重量。

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一书,“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正义就是一种美德,但是学问与学识最后也会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美德,深入人心。

归根结底,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守法;所谓最坏,就是受了伤害而没法报复。正义在伦理学中,通常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即公正。不同的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做应当做的事就是正义;基督教伦理家则认为,肉体应当归顺于灵魂就是正义。整体看来大多数观点认为公平即是正义。简单来说是同样的人同样对待。书中格劳孔认为:“正义的起源”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不正义的苦头。那些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人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正义正是在人们交往实践活动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确立的契约。格劳孔认为:“正义的本质”是最好和最坏的折中,是受到苦头与甜头的折中。

正义为人们所称赞,正是因为正义的确立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利益,更甚者,会使人们获利。那么正义的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善。

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二班 项欣雨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一,全书简介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分为四卷:

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他在写这本书的构思时写道:“在我已经动笔写那些作品之中,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构思,搞得最有兴味,并想以毕生的精力去搞,而且,依我主观的看法,将来最能使我成名的——就是我那部《社会契约论》,我第一次想写这样一部书,已经是十三四年前的事了。”但这本书,卢梭始终未完成,有一部分稿子也丢掉了。当1761年《社会契约论》完成之后受到了重重阻挠,不得不在荷兰出版,然后偷运回法国......

二,笔记目的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感受卢梭的观点能够在出现在那样一个时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结合当代社会,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应用到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通过笔记形式记录所思所想。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二),写作背景

卢梭写下《社会契约论》的当时,法国社会具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封建的社会制度等级森严,处于不同等级的人是不平等的。十八世纪的法国是黑暗,堕落的。社会中的人分为

第一第二阶级举着“君权神授”的大旗,以“绝对权利”对第三阶级进行压迫,第三阶级为生存而奋起反抗,却被第一,二阶级以政治叛乱为借口用军队镇压。可以说,这三个阶级不仅在身份,地位上不平等,在劳动和财富上也是极其不平等的,并且这种不平等愈演愈烈。二是受到了当时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当时启蒙运动正盛,而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更是涌出一大批的有识之士激烈地批判着社会的封建专制的不合理以及宗教的愚昧无知,他们大力地宣传自由,平等与民主。

随着启蒙思想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更为活跃,“人”的观念逐渐扎根,较之宗教神权,对“人”本身的探讨更为深刻,自然法学说的发展,契约意识的形成,无不对身为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卢梭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他写下了《社会契约论》这一著作,以求唤醒人们的自由平等的意识,并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

四,内容小结

主要观点:

社会秩序是所有其他各种权利赖以保持的神圣权利。

即便是在最古老而又唯一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家庭,也是只有靠约定来维系的。

格老秀斯否认世界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为有利于被统治者而设立的。根据他的说法,他更加倾向于赞成全人类属于某100个人而不是这100个人属于全人类。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人不是天然平等的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奴隶的,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是来统治的。

卢梭认为他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如果有些人天生为奴,那么一定是因为有反自然的奴隶制度存在为先。向强力屈服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行为,顶多只能是一种明智的行为,是不能变成一种义务的。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这个论断是胡果·格劳秀斯的理论

这是荒谬的和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无效的。胡果·格劳秀斯为了替奴隶制度开脱,鼓吹征服者有权屠杀被征服者、或夺取其自由而赦免其生命。但战争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战争的目的既是摧毁敌国,人们就有权杀死对方的保卫者,只要他们手里有武器;可是一旦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不再是敌人或者敌人的工具时,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而别人对他们也就不再有生杀之权。无人有权奴役他人,奴隶制和权利,这两个名词是互相矛盾的。

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当自然状态中,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集合并形成力量的总和来克服生存的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共同体可称为“国家或政治体”,至于结合者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有了这个契约,人类就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从本能状态进入道德和公义状态。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得到的一切东西的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二),第二卷总结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公意并非总是能作出明智的判断,同时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指导者。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或者说主权者、公意)才有权设立法律。

(三),第三卷总结

对于政府而言,仅有立法是不够的,法律的强制实施亦非常必要。虽然主权体有立法权,但是它不能赋予自身执法权。它需要一个介于主权体和国民之间的中介者,在公意的指示下实施法律。这就是政府的角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他们是主权者的官吏,他们的职能不是契约的结果,而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被托付的权力。他们从主权者接受命令,并将命令转达给国民。主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限制、改变或收回行政权。

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

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其他形式。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在集会中,人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主权者愿意保存现有的政府形式吗?”第二个是:“人民愿意让那些目前实际在担负行政责任的人们继续当政吗?”介于主权者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力量是议员,但是主权是不可转让的,所以议员只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政府行政权的创制不是契约,而是法律。政府的行政官不是人民的主人,他不可以建立契约,而是遵守现有的契约。

(四),第四卷总结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历史上的共和国古罗马、古希腊,特别是斯巴达,教导了我们这些形式的价值。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在公民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五,读后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处不背负枷锁”。这是本书开篇的名言,也是本书所有观点的基础。本书指出社会契约应该是“在一般意志的权威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在这一集体中,我们把每个加盟者都接受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与我们共产主义的理念有些相似。我认为我们可以吸收卢梭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End

图 | 林祥士 | 林祥士

编辑 | 孙皖荣

责编 | 万俊梅 马康 魏霖茗 许莉莉

审核 | 张忠凯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