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克里斯滕森:声誉管理的主要特征与比较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2-05-23 19:26 浏览量: 3309

2022年5月11日,我院通过视频会议平台举办了求是学术讲座第203讲暨“公共管理理论”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我院特聘教授、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汤姆•克里斯滕森(Tom Christensen)作了题为“声誉管理——主要特征与比较案例”的讲座。马亮教授主持讲座,来自院内外的2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公共组织的声誉及其管理至关重要,是提高组织公信力与减少工作阻碍的关键。克里斯滕森教授引入了声誉管理的重点研究问题,包括组织声誉与声誉管理的典型特征、重要符号以及相互之间的平衡方式,并通过不同国家的案例比较,说明大学声誉管理的特征。

组织声誉是指“社会群体关于组织能力、矛盾关系、历史和使命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声誉管理则是系统性应对和处理声誉的不同策略,既有明确的也有相对宽泛的适用范围。声誉管理来源于商业领域对品牌、形象设计、使命宣言等方面的建设,专注于利用这些特质在市场中获利。公共组织为实现声誉管理,应当借鉴商业经验并创造性转化。

声誉管理与新制度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认为:现实中的社会建设,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声誉管理依赖于组织社会学基础,并应用来自政治科学的符号理论,强调在政治过程中使用符号的重要性;此外,关注公共组织的经验,为其提供管理过程中的指导。

在新制度理论的基础上,他谈到声誉管理的驱动因素。

首先是工具理性视角下的系统性领导策略。领导者使用声誉管理来提高他们的合法性,主要利用工具符号来实现,这同时也为了消除工作中的组织分歧。

其次,组织运作的潜在文化特征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它与组织内部文化和传统相联系,塑造独特的身份并且向外传播扩展,推动组织展示出兼容的品质:尝试进行一种变革——既可以使用兼容的符号,也可以发出中断和开启新方向的信号。

此外,全球化的背景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在大环境下要适应错误的观点、符号、潮流和时势所带来的压力,减少特定语境的干扰,接受非常抽象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含糊其辞的表达来增加合法性——通过一些简单的外在表达以假装适应环境。

在三大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他提出了声誉管理的四大维度。

第一大维度是绩效维度,关注于公共组织是否展现出了应有的特质。在此过程中组织必须展示甚至渲染自身的成绩,但是这并不容易,通常难以知道该展示什么、与谁和什么进行比较。

第二大维度是道德维度,主要考察公共组织是否被认为“富有同情心、开放、灵活、关怀和诚实”。从内部看,人们会愿意在此工作;外部则体现为组织会受到外界的尊敬和赞赏。但是,在实践中的挑战是丑闻和危机会使得公共组织的道德陷入泥沼。

第三大维度是技术或专业维度,需要探明组织是否具有合适的能力、知识和胜任力,在专业知识指导下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否会被认为是最佳选择。尽管拥有知识技能相对容易,但是如果内部发生人员(包括专家)之间的分歧,就会显得困难重重。

第四大维度是程序维度,无论是内部的程序还是处理外部公众的公平问题,都要将所在的组织建设成一个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则的组织。但是,瓶颈是程序公正的形式与实际情况之间的权衡问题。

根据四大维度的特征和存在的挑战,他提出了声誉管理存在的问题:政治上应当如何突破既有模式的束缚?如何保持声誉符号的一致性?应当如何破解一些人没有改善声誉的影响力?许多想法如出一辙,没有独特的创新性,应如何化解?如何解决好大喜功的问题?这些都是声誉管理的重点问题。

他还进行了一项大学声誉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认为大学是复杂、松散又耦合的组织,既从事教学与研究,同时关注于历史、战略、使命和时代的变迁,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结构特征。目前大学的社会化程度提升,与社会各团体间的联系加深,同样面临着全球、国家和区域的压力,逐渐成为具有新的标准化特征的组织行动者。尽管大学的内部结构趋同,但是也有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差异。

他的研究方法是选取中国、美国和挪威大学的数据,通过其官方网站首页上显示的声誉符号,收集与内部和外部特征相关的声誉符号。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是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更注重专业技术维度,而挪威的大学更注重道德维度的呈现。

  • 推荐阅读材料

[1]Christensen, T. , Gornitzka, S. , & Ramirez, F. O. . (2019). "Chapter one:Reputation management,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r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Universities as Agencies Reput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Reput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pp.3-39).Switzerland: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Christensen T, Gavrila SG, Ma L, Ramirez FO. Reputation management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Primary profile and comparative features. Public Admin. 2020;98:1027–1043. https://doi.org/10.1111/padm.12679

[3]A Wæraas, & Maor, M. . (2014).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 in

a Public Sector Context".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pp.1-13).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4]Busuioc, Madalina , and M. Lodge . "Repu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s: Managing Accountability Expectations through Reput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7).DOI:10.1111/puar.12612

供稿:边策

编辑:曾桢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