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暨南大学校长 宋献中:以更高水平教育开放 引领“双一流”建设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2021-06-18 17:35 浏览量: 3544

6月15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专访《以更高水平教育开放 引领“双一流”建设》。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教育国际化可以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既要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突出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过程中提升国际化水平。

◆大学要有个性,不人云亦云;大学要有长期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要有定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学校长不仅要考虑自己任期内几年,对学校发展还要有长远谋划。

——宋献中校长

今年是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作为一所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在海内外华侨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2017年,暨南大学跻身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新时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国际化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暨南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新时期学校国际化建设要更加务实、更加开放,要扎根中国大地,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宋献中表示,新时代赋予学校新担当,学校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也应有所作为。新时代的暨南大学要有定力,要有耐心,要有特色。

教育开放大有可为

《瞭望》:你如何看待暨大的教育对外开放?

宋献中: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推力,广东改革开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作为立足广东,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的高校,我们的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更高的视野和平台。

因此,我们必须在更高站位上谋划教育对外合作,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开展分国别、分区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方法、途径、措施、国别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

在教育开放领域,我们也要建设新格局,开创新局面,除了坚持有教无类之外,还要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站位,比如,要为香港、澳门地区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到暨南大学求学。

《瞭望》:暨大教育开放有何优势?

宋献中:暨大的教育开放大有可为。

一方面,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学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洲学子汇聚暨南校园,为学生们的国际交流创造了良好平台。

另一方面,学生对国际交流与学习有一定诉求。学校的教务处和发展规划处,曾经对毕业五年后、毕业十年后的学生做了一次回访调查,考察学生毕业后对大学教育的评价。其中有68%的学生选择在校经历中对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国际交流与海外学习经历”。毕业生认为,国际交流与海外学习经历是他们在校期间感受最深的,或者说是对他们个人后续发展影响最深刻的因素。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交流与合作大有可为。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学生和外面的学生多交流,力求让更多学生具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

教育国际化相辅相成

《瞭望》:作为一所侨校,国际化是暨大特色。那么,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暨大如何更好彰显这种特色?

宋献中:国际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重点之一,而且渗透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方面面。在暨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工程;聚焦一流人才引培,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提升工程;聚焦一流学科创建,实施学科建设国际化提升工程;聚焦一流成果产出,实施科学研究国际化提升工程;聚焦品牌打造,实施人文交流国际化提升工程;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服务管理国际化提升工程。

作为一所华侨高等学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是暨南大学的光荣任务。我们充分利用教育机构的优势,发挥民间力量,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学者的真实声音,外国朋友听得懂、愿意听、接受效果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师生在交流过程中,要有充当民间友好使者的意识,主动作为,牢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世界是多极化的,也是多元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运作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跟上。

除此之外,学校要考虑在服务国家倡议及重大战略部署方面,可以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有什么合作?有多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在暨南大学就读?他们回到居住国后,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贡献度如何?

另外,未来的大国博弈,实际是科技及人才资源的博弈,如何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使学校成为海外留学人才引进的“蓄水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它们是下一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课题。

《瞭望》:在你看来,在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同时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宋献中:对于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第一,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具有中国的特色,同时对标国际一流,具备世界水平,这是第一个理解。

第二,借鉴而不是照搬。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高校,是有9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论及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突出代表,我们可以看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能兼容各种异质性文化的,美国的哈佛大学很有代表性。现代高校发展,意大利模式也好、德国模式也好、美国模式也好,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借鉴这些人类文明的先进经验。是学习借鉴,不是照搬。

第三,我们要放得开,也要守得住。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教育国际化可以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既要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突出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过程中提升国际化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破五唯”也需保持教育开放

《瞭望》:如何在保持教育开放的过程中,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宋献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变的追求。

我们的科研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若要在世界科技前沿上勇立潮头,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就要保持开放,看到别人所处的位置。

另外,“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要研究中国的问题,研究中国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科研工作者要深入中国社会,去调查、去研究,把中国大地上的事情了解清楚,然后把论文写出来。把中国先进的经验、中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介绍给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瞭望》:当前提出大学要“破五唯”,即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倾向,你认为高校可以如何行动?

宋献中:“五唯”问题,是人才及科研评价的痼疾。“五唯”要破,是不争的事实。

“破五唯”,可以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来克斯纳曾以“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为题,发表过一篇在科学界很有影响力的文章。该文章强调了基础研究以及自由探索的重要性。“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就是强调大学要有个性,不人云亦云;大学要有长期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要有定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学校长不仅要考虑自己任期内几年,对学校发展还要有长远谋划,要对学校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前景负责,善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一所大学,要有定力,有耐心,有特色。不以短时间的成效去对待和评价科研工作。这方面,我们也需保持教育开放,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吸收并借鉴人才及科研评价的先进经验。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暨南大学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