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MBA|【活动回顾】科技与人文大讲堂:​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21-04-16 14:46 浏览量: 3158

人工智能是当下颇具关注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人们对它既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以不可逆的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全新的、巨大的变革,它必将影响人类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模式。

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困境?未来的智能社会又将是什么样的?

带着同学们的好奇和困惑,4月10日晚,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周昌乐教授应邀走进厦大MBA科技与人文大讲堂,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带来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精彩讲座。厦门大学MBA中心许志端教授致开场辞,并代表中心授予周昌乐教授纪念碑。

周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这一研究领域的诞生背景,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视频和图片多方位地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从机器臂到人型机器人,从简单地拍球接物到可在生产线上进行电池封装,从雪域行走到跌倒站立;此外还有能够提供家庭服务的机器人,以及能够用于疾病治疗的仿生机器人等等。除了这些“实用派”的机器人之外,周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好玩派”——那些会写生、会宋词创作、会编配钢琴伴奏的机器人同样令同学们大开眼界。

当然,基于图灵算法的人工智能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给人工智能发展造成了困境。周教授指出,人与机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是有情感体验的、有自我意识的,是会犯错能犯错的,周教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同学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在现有形式规则下,人工智能在复调艺术的审美、在想象力、在容错能力等方面是远不如人的。预先编程的方式使机器存在根本局限性,人与机器间存在意义的鸿沟——人类善于意义领悟,而机器仅是精于形式规则。基于此,我们或许也无需太过担忧人类会被机器取代,人类有其不可替代性,正是人类犯下的那些“有用错误”才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未来,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随着脑机融合的进步,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更多可能,诸如可随意组装的编程微型芯片、可提升动物智力的智能药片、可通过脑联网实现的心灵感应等等。未来,将是脑机混合智能的时代,人与机器同时生活,而这一切,也必定带来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改变,带来人们价值观念体系、职能消长分布和混生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正如周教授所言“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必将呼之欲出,那就是人类将走入智能社会新时代。”

周教授提出,只有努力成为知识创新人才,才能在未来智能社会中处于经济支配地位。那么,如何成为知识创新人才呢?周教授也给同学们做出了具体解答,那就是除了具备语言、数学和艺术这些常规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性修养能力。

讲座结束后

周昌乐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

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现场气氛热烈

本期科技与人文大讲堂

在同学们满满的收获中落下帷幕

编辑:刘锋

(本文转载自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