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胡雅淇:面对洪涝,为什么夏粮能持续丰收,仍然能大幅度增产?|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0-08-01 12:20 浏览量: 2655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上半程基础。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海副教授和博士生胡雅淇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分析了在面对夏收关键期的洪涝,夏粮能够持续丰收的原因。学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

自5月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降雨。本来春季防疫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压力,夏收关键时刻又面对一场大洪水,今年夏粮的收成到底如何,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心的问题。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我国夏粮产量达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这一漂亮的数据,打消人们对夏粮收成的担忧之际,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夏粮能持续丰收,在大灾之年,仍然能大幅度增产?

7月23日,新华社根据卫星图片分析认为,夏粮丰收的秘密在于近年建设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宅基地复垦等举措,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耕地;通过田间路面的硬化,机耕路使得农业机械能够顺利下田;新建水利设施有效解决了灌溉和排涝问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所有这些改变,都是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

其实卫星发现的秘密,对于农业生产者,特别是新型农民来说,并不是秘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必然。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从2.42亿增长到2.91亿。这些转移出来的农民工相当部分都在城市安家,仅在春节期间短期返乡,因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他们下一代的二代农民工,大部分甚至都没有农业生产经验。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委托亲朋好友代耕、托管、流转等方式处理自己的承包地,客观上带来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需求。

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无法适应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以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有效地利用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提到,“你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了得天独厚的土地优势,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很有意义”。

而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得规模经营者有了持续经营的可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借助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提供的各种产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组织和实施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相应的利润。

当然,夏粮丰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从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政策因地制宜的推广,到良种良法、测土配方、田间硬化道路等农业标准的科学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今年夏粮丰收,但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仍不能放松。一是要继续加强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扶持。二是要注意土地规模经营应因地制宜,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规模化生产不能片面追求上规模,要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生产规模,在土地整治、耕地占补等过程中,要坚持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障农民利益,发挥农村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实现乡村振兴,三者缺一不可。三是智能化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将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利于监测生产的配套设施和经营情况,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7月22日-24日在吉林考察时所指出的,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不断加强农业智能化,不断升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才有不断持续的农业丰产丰收。

*作者林海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雅淇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已经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7-25。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撰稿:林海、胡雅淇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