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校长陈文兴入选这项国家级荣誉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1-10-19 19:12 浏览量: 2783

喜 报!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开展了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并对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其中,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入选拟表彰对象名单。

陈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我国纤维材料和丝绸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过程中,“与国家同向共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一直是他的坚守,“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爱国情怀”一直是他的理念。他勇挑丝绸创新发展重任,从事纺织教育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来,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基金产业创新奖、桑麻学者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陈文兴出生在绍兴农村,父亲是杭州丝绸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小时候,陈文兴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高中时,住校的陈文兴每周要带足一周的梅干菜,走十几里路去学校。周末两天,别人可以休息,陈文兴却要“挣工分”,参加生产队劳动。忆起往事,陈文兴说,“辛苦二字对于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吃苦就是一种基本功!”

1980年,年仅15岁的陈文兴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就读制丝专业。那个年代,农村能考上大学的孩子是凤毛麟角。从那以后,陈文兴的人生,与丝绸专业、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大学后,陈文兴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渐渐成为了师生眼中的“大熊猫”级别的学霸。那时年轻人的偶像是陈景润、华罗庚,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陈文兴的生活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教过陈文兴的老师,都对这个聪明而又勤奋的学生赞不绝口。就连图书馆老师也对这个“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的学生”熟得不能再熟。

1984年,陈文兴考上本校研究生,成为那届学生里仅有的三名成功考研的学生之一。1987年,陈文兴毕业留校任教。这期间,陈文兴又拿到了包兆龙、包玉刚奖学金,并赴日本信州大学进修功能高分子学科。回国以后,陈文兴更热衷于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他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和日本信州大学理学和工学两个博士学位。

从丝绸工艺到纺织机械再到高分子,陈文兴一步步向着越来越宽广的科学领域探索。90年代末,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学校园里炒股、炒房、辞职下海的暗流涌动,陈文兴却依旧埋头实验室。那一年,他35岁,成了学校最年轻的博导、教授。

随后,陈文兴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在个人成长的同时,陈文兴也创造了学校历史上诸多个第一:1989年第一个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06年第一个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1年第一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年,陈文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学校自主培养的第一名院士。

把科研当成一种责任

多年来,陈文兴一直致力于天然纤维蚕丝和人造纤维涤纶工业丝的研究。改革开放初,丝绸一度风行全国。而当时蚕丝产业的一大痛点,是蚕茧制成生丝后总是会存在“疵点”。

“疵点”是由于蚕茧在缫丝过程中丝圈没有被拉直而产生的。存在‘疵点’的生丝在织布时容易发生起毛起球的情况,严重影响绸面品质。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上世纪80年代,陈文兴只身一人乘着绿皮火车出发,跑遍了浙江、江苏、广东等全国各地多家缫丝厂,从市场的调研反馈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

无数个日日夜夜,大大小小的上千次试验、比对,陈文兴终于发现了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秘密,提出了丝胶蛋白质变性变质新理论,发明蚕茧高温触蒸前处理新技术,破解了生丝“疵点”难题。

这项发明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陈文兴却毫无保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使全国上千家缫丝厂受益,大大提高了我国生丝整体质量水平,为我国生丝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这项技术让陈文兴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还出口至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相关内容编入我国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教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化纤的产量迅速增加,其中的涤纶的产量在整个化纤中占据了80%。涤纶工业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但传统涤纶工业丝制备工艺流程长、能耗大、生产效率低,世界著名国际化工巨头多年来千方百计想改革旧工艺,都以失败告终。

陈文兴从小时候在村里翻晒稻谷的经历得到启发,带领团队和浙江绍兴当地的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历经十多年时间,创新研发出了一种熔融缩聚方法,用“直通式”的新工艺代替传统的“三段式”,不仅将产品制备的工艺流程从原来的40多小时缩短至约10小时,大大缩减了设备的投入和能耗,也将涤纶工业丝的产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目前,这项创新成果只有我国掌握。这意味着,在涤纶工业丝这一领域,中国不再依赖进口聚合设备,而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在这一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转变。

凭借这项技术,2016年,52岁的陈文兴再次拿到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陈文兴说,“服务国家社会的需求,是对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在探索纤维制备技术的征程上,我和浙江纺织产业界携手并进,做出了一点自己的贡献,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把学科发展当成一种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理工人”,陈文兴对至今已经学习与工作41年的学校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心怀感恩,让陈文兴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去。

从日本留学回来,陈文兴就开始筹备高分子材料专业(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7年,该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在陈文兴牵头和一批老师的努力下,学校又相继申请到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中之重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

多年来的经历让陈文兴坚信,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工程学科一定要着眼于实际应用,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为此,他一直极力促成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2006年,当时还是学院院长的陈文兴就带领学院的老师们参与了学校与绍兴市联合组织的“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活动,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进驻绍兴的纺织企业。2010年,已是副校长的陈文兴又推动实施了“一人服务一企业”活动,组织数百名教师每人至少为一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经过3年时间达成全校教师“一人服务一企业”的总体目标。2015年以后,学校更是以“新昌研究院”为先锋,陆续成立上虞、桐乡、兰溪、瓯海地方研究院,打造了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注重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企业的同时,学校纺织学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上,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学科从全国百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二,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在“金平果”权威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中,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二。根据香港理工大学发表在《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上的研究报告,2014-2019年间,全球高校主要纺织学科发表的论文总数,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二。在中国高校纺织学科中,浙理工纺织学科师均论文数和师均引用次数均位列第二。以浙理工纺织学科为重要支撑的化学、工程学和材料学已进入ESI全球5‰

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陈文兴依旧不忘初心。他总是勉励身边的同事、后辈胸怀大志,把报效祖国当做青年教师、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一滴水只有放进祖国的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个人的研究只有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才有意义。”在陈文兴平淡而坚定的话语里,是一颗对教育、科研事业笃定的心。

宣传部

内容来源 /党委宣传部、人事处

往期推荐

2021实验安全校园行|活动开启!

全国首家!我校为113台大型仪器上保险!

共同富裕是什么?浙理青年宣讲员告诉你!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