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浙大西迁精神,龙泉工业遗产引领文旅产教融合新潮流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4-04-25 11:12 浏览量: 1523

一部浙大西迁史,七年在龙泉;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宝剑之源在吴越,吴越之剑在龙泉,一把龙泉宝剑代表着一部中国宝剑史。

一个具有璀璨文化但破败衰落的手工业城市,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复兴、城市转型升级呢?数字化转型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呢?

近日,千亿级百年文化企业,景德镇陶文旅集团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俊先生受邀来到浙江大学MBA“惟学无界-智享文旅”讲座现场,围绕“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文旅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开展专题讲座。

冯俊

从事文旅项目运营及品牌策划十余年,着力于以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一体的商旅文项目,全过程参与陶溪川文创街区和陶阳里御窑景区的投资建设运营。

讲座由浙江大学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项目学术主任吴茂英老师主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黄浏英、林珊珊老师,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项目行政主任田野老师和近百名MBA同学参与本次活动。

讲座回顾

01因瓷结缘:从景德镇到龙泉

龙泉,自古以来便是钟灵毓秀之地。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浙大师生举校西迁,为满足浙江及周边各省青年就近入学需要,在龙泉坊下村成立浙东分校,后改名为龙泉分校,以培养一、二年级学生,直至1946年浙江大学全面复员杭州。长达七年的办学时长,让龙泉铭刻了浙大师生兴学图治、铸魂育人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浙大师生弦歌不辍、负笈传薪、科教兴邦的治学、治世精神。作为庚续浙大文脉的精神家园,龙泉以求是创新精神,积极拥抱有才之人,有志之士,为文旅产业创新性发展提供优质的城市氛围。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是首批“国家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陶瓷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人类非遗”。光影流转,初心可鉴。千年间,龙泉青瓷在时代的浪潮中跌宕起伏,当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青花瓷开始为人们所追捧时,龙泉青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制瓷技艺曾一度失传,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慢慢恢复生产。近年来,龙泉人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以剑瓷文化、“深化”、“物化”、“转化”为路径,不断推动剑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重现剑瓷文化和产业的开放兴盛,龙泉市四套班子领导多次探访陶瓷文化复兴的典范——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寻求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共同的瓷文化情节,让千亿级百年文化企业、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因为理想与热爱奔赴龙泉,共创、复兴龙泉的城市价值。

龙泉望瓯·陶溪川

02景德镇陶溪川: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1903年成立的江西瓷器公司(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前身)引领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辉煌时代。然而,八九十年代国企改制,景德镇50多家企事业单位一夜之间破产倒闭,留下10余万下岗工人。陶文旅集团在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等支持下,以国营的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础,建设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打造创业者的造梦空间、年轻人的生活地和艺术家的驻留地。从失意者到造梦者,从破产倒闭的国营宇宙瓷厂,到享誉海内外的陶溪川文创街区,陶溪川是如何绝处逢生,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创的呢?

作为陶溪川项目的运营者和亲历者,冯董从文化规划、空间规划、人群规划、业态活动和品牌变现五个维度总结了陶溪川的成功经验。

文化规划上,陶溪川引导曾经的陶瓷工人转化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形成手工艺、创意陶瓷、玻璃木工等多门类的跨界艺术手工体系。

空间规划上,陶溪川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秉承真实、亲切、精致、浪漫的原则,对老房子进行历史性重构,打造亲切的高颜值空间。

为实现年轻人的集群化,陶溪川招募邀请外来的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人和大学生创客等年轻人,把散落的艺术爱好者集群在陶溪川艺术空间。为了让年轻人留下来,景德镇面向目标人群提供了制造工坊、创意集市、邑空间、双创平台、直播基地等配套设施,每年举办陶溪川踏歌行、周末集市、陶然集、春秋大集等超过400场各式各样的活动,打造了一个兼具创业属性和社交属性的业态空间,实现从77名创业者到2.5万名“景漂”的蜕变。

03望瓯·陶溪川:探索文旅产教融合新模式

面对交通不便、本地人口基数小、人才流失严重、匠人思想保守的短板,望瓯·陶溪川将如何活化工业遗产,成就剑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呢?在对当地文化挖掘的基础上,项目对省立改良瓷业厂(1917年)、小三线工具厂(1965年)、540艺术瓷厂(1984年)等工业遗产进行真实性地历史性重构。

同时,建设运营望瓯·陶溪川酒店,提供望瓯·陶溪川国际工作室、望瓯·美术馆、邑空间等跨界多元融合的空间,为国内外艺术家、创业青年和手工艺爱好者提供交流、创作和创业平台。在空间重构后,项目积极引入年轻人、引入文化活动、引入高品质配套业态,如举办各类艺术展览、讲座沙龙、创意集市等各类大型活动,不断丰富业态种类,构建理想生活方式样本厅,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望瓯·陶溪川的共建、共生、共创和共享。

随着项目的深入,冯董洞察到,文旅产业长期发展需要有强IP引流,复制景德镇陶溪川的模式是行不通的。望瓯·陶溪川项目需要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那如何破局呢?冯董及其团队在不断地思考龙泉特质、龙泉精神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探讨国内外产教融合高地,提出打造中国首个产教融合的目的地的项目定位。

在手工技艺上千年的师徒传承中,龙泉孕育了深厚的职业教育基因。与此同时,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在研学旅游、艺术驻场和艺术教育的项目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望瓯·陶溪川项目要将龙泉的文化基底与景德镇的资源嫁接,以“教育即运营,运营即教育”为理念,尝试用一个职业教育带动一座城的发展,推动龙泉这座剑瓷名城的整合升级。

龙泉望瓯·陶溪川

未来,望瓯·陶溪川将以“N个学院+主理人商业+文旅产业配套”的模式,联动优化整个集团的战略布局,通过教育引爆、教育+主理人商业全局运营、到IP商业化和产品品牌化的三阶段运营,塑造完善的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输送链,打造中国最顶尖的创新教育平台。

04产教融合,校企互动

望瓯·陶溪川以龙泉剑瓷文化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为一体,让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化经济、体验经济和颜值经济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化和传播,助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讲座引发了师生们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MBA同学们结合《文化遗产活化与文创开发》和《数字文旅》等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文旅产业的投入与产出、陶溪川的企业核心优势、陶溪川模式的输出、主理人的培养和直播基地的合作模式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文旅产业发展的理解。

活动最后,黄浏英老师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点评。

黄老师强调:文旅是美好生活的定义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什么是美好?一要留人、留魂、留产业,二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望瓯·陶溪川项目及其母公司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聚焦有厚度的文化产业、有高度的教育产业,有深度的制造产业,和有温度的生活产业,很好地建构了美好生活的框架!

黄老师的总结,很好启发同学们从陶溪川成功背后的产业视角,思考在文旅产业运营中,如何实现资源和创意的交融,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耦合,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交互,以及文旅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有机协同,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浙大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