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现代乡村高质量发展,这位智库之星有话说!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3-01-31 18:23 浏览量: 4602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教师陈川被评选为浙江大学2022年度智库青年之星!

学者介绍

陈川: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教师、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高质量发展。

专访现场

在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您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有幸获此殊荣,首先得益于我的研究领域正值当下热点。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为学术研究创造了一片蓝海,释放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并赋予重大的研究价值。

在中心主任刘渊教授指导下,我和核心团队成员开展了跨学科研究,组建数字化改革研究智库联盟,不定期举办沙龙、讲座、论坛等学术交流、分享活动,不断开展头脑风暴,提高了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洞察研究和建言献策的能力,这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到各界支持,也正是得益于外界的支持与团队的影响力,我才能够有机会赴北京参与国办文件起草撰写,到基层调研改革实践经验,在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持续强化现场感知,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吻合时代所需。

以您的个人经验而言,如何做好智库工作?

想要做好智库工作首先要明确智库岗位职责。智库不同于政策研究中心,智库工作是“学科、传播、政策研究”三位一体。从科学研究层面看,要将“学术研究+智库研究”相融合,充分利用好学术文献、政策文件、专业书籍、统计报告、学习强国、部门公众号等材料与工具;从综合工作层面看,要将中心运维、理论研究、政策咨询、社会服务、联盟建设相结合。

在我的工作认知中,培养“一件事”逻辑思维很重要。无论是学术研究、智库研究还是岗位职责工作,本质上都是“一件事”。在具体的研究与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最后,要牢牢把握专报撰写机会。专报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库工作的灵魂。一方面要多与学科、业界首席专家交流,多沟通多学习,精准挖掘问题,理清报告脉络,提高理论水平,形成具有标识度的特色化语言体系;另一方面要贯通多方渠道,实时获取国家最新的热点信息。

作为管院的优秀青年教师,陈川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作为浙大的智库之星,陈川关心国之大计,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实现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既是牵引力,更是加速器。

陈川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打造分级分类数字乡村评价标准》一文,为乡村智库建言,为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献策。下面,让我一起看看这位智库之星如何回应数字乡村建设难题,如何为推动现代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浙大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6日第8版截图

打造分级分类数字乡村评价标准

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强调要“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和工程,结合各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按照不同类型村庄发展规律,分类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分级分类既是数字乡村建设成效考核评价的重要抓手,又是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忽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更容易造成由于单一场景的重复建设而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

因此,构建精准识别、分级分类的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标准,不仅有助于精准指导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提供可量化的闭环管理依据,也可应用于对不同类别和发展阶段的乡村进行监测、评价和对比,总结地方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的特色经验,促进同类地区的学习和借鉴。

当前,加快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分级分类评价标准,亟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构建“分级分类”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标准

首先,从理论出发,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构建分级分类的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标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数字乡村评价中仍缺少对乡村地域类型的识别,对于乡村数字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也缺乏相应的动态研判。

数字乡村评价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应明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乡村的比较优势,注意指标权数设定的合理性与评价的可行性。

比如,对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地区与匮乏的地区,产业发展指标的赋权不能简单一致。

找准乡村数字化改革着力点

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各区域城乡空间格局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地域系统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应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条件与发展起点来划分“赛道”,让各地区找到更具可比性的对标区域,提升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如此既能帮助各地区找准数字化领域的真正短板和建设方向,找准改革发力点,又能提升基层建设者的积极性,提高落实地方政策的精准性,最终通过“以评促建”加速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可持续精准施策的保障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需要资金的持续性投入,还需要制定与乡村发展相匹配的支持性政策。

当前,应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精准施策。比如,通过地方采集、中央汇总的方法,尽早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分级分类基础标准和基础数据库,通过识别不同地区差异,使各类项目能够真正发挥效能,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基于分级分类的评价标准,还可以直接服务于专项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实施,以此集聚政策合力、多跨协同解决专项问题。

打造一批数字乡村建设分级分类试点

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实地测评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先试先行,打造一批试点地区。例如,保护性发展类(如生态功能区、历史文化区等)、产业融合发展类(如具有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等发展条件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类(如可为城区提供相关配套的地区)、区域联动发展类(如乡村振兴共同体)等。

在不同的类别之下树立发展的代表性标杆,为不同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学习的对标样本。

在县一级分类的基础上,也可进一步考虑对乡镇一级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级分类研究,以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与政策执行的精准性。

采集数字乡村经济社会运行数据

加强数字乡村经济社会运行数据的系统采集。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信息融汇收集功能,以政府、农业企业、群众等多方数据流构建乡村数字生态系统。

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一方面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横向比对,另一方面对同一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分析。

因此,应基于数据构建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模式适用地区设计不同的权重,科学优化基层干部考核机制,打造乡村治理变革型组织。

通过数字赋能促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理性、制度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