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优博论文,毕业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她说:别太忌惮所谓的“内卷”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03-23 20:05 浏览量: 2506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相比过去,现在多的是机遇和资源。

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卷”的时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匆忙、焦虑、恐惧、压抑......因为“内卷”无处不在,只有跟着“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然而长此以往,很多人竟忘了自己因何前行。

冯雯,是在这片“内卷热”中少有的清醒者。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因此,从学习、生活到就业,一路走来,她收获颇多。

2012年,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后,她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后,2016年,她再次回到浙大管院读博。

博士毕业这年,她收获了多个论文奖,如2021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届中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奖;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等。

冯雯部分获奖证书

她还成功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教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的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一系列“光芒”,让冯雯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在这些光芒背后,又会是什么呢?

为了更好地助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本期【光芒背后】专题,我们邀请到冯雯来到现场,分享她的故事与经验做法。

专访现场

Q&A

Q1.能否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比如你的爱好、性格、座右铭等)

冯雯:大家好,我叫冯雯,很高兴今天能来到这里分享我的故事。我的性格比较乐观,喜欢舞蹈和音乐,本科时期是文琴舞团的成员。我的生活很简单,学习工作之余喜欢和家人朋友们在一起,聚餐、徒步、爬山等等。我的座右铭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周京老师分享的“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激励了我和身边很多学术小伙伴。

Q2.在管院读完本科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后来又回到管院读博,我注意到你本科和博士都学的管理相关专业,硕士是发展心理学。为何当时会选择回到管院读博,同时继续深造管理相关专业?

冯雯:其实“以学术为业”的想法我一直都有,只是自己之前在心态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硕士毕业回国后,我在金融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接触到了很多组织管理实践,内心要读博的想法又开始蠢蠢欲动。

于是我联系到了我的导师谢小云老师,开始旁听组会,经过半年多的思考,我决定回到母院继续深造,希望能在专业领域上有所深耕。

Q3.这么算起来,你在管院的学习时光有7年,如果现在要总结,你会如何评价这7年的学习时光?在管院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冯雯:首先很感谢管院多年来的悉心培养,在管院学习的这7年,我收获很多。具体而言,本科时期的通识教育不仅为我们打下了宽广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引领。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同学毕业后有继续攻读本专业或者法学、心理学、传媒、金融等其他专业研究生的,也有直接从事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HR或其他相关工作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健康力量”。博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对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输入,还要求我们在自己长期聚焦的研究领域内有创新观点的输出。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各种学术讲座、博士生论坛,都为我们锻炼思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正因为这样,近年来,管院培养的博士生已有多位任教于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就职于国家部委、企业的研究型岗位。

清晨六点半的管院老大楼下,地上是老爷爷练字的痕迹

Q4.据我了解,你拿到过多项博士论文奖,在这些奖的背后,你为此做了哪些付出?能否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做法?

冯雯:我的博士论文主题与之前发表的期刊论文是紧密相关的,我认为整个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博士一年级修读的《工商管理理论前沿》课程上,陈凌、魏江、邬爱其、张钢四位老师引领我们走进了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丛林。此外,我们团队的同学用了两年时间轮流汇报了《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一书中的每一个理论以及引用该理论的实证论文,这本书现在已有中译版《管理与组织研究必读的40个理论》(以及后来新出的“60个理论”)。《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一书则让我们更生动地了解到每一个经验理论的“前世今生”,这些理论积累为我开展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方法基础除了修读《高级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一书是我们每个研究生人手一本的的宝典。我在博士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暑期还分别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研究生暑期学校以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举办的研究方法工作坊,系统学习了组织管理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3.研究选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做出好研究的关键。理论上任何一个主题都是可以挖掘的,我很敬佩在博士期间就开垦荒漠的勇气。我的方法是听从前辈老师们的建议,选择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主题。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和导师研究领域有一定关联。既能和现有文献有所对话,又是实践者所关注的“痛点”。4.文献梳理确定了研究主题后,就要进入广泛而深入的文献阅读。我习惯用表格梳理每篇文章核心构念的定义和测量、前因、中介、后果、调节变量、主要发现、理论视角等,范围包括主流的中英文期刊和近几年的AOM会议论文。通过对比这些关键信息,总结现有研究结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背后的原因,进而寻找到理论突破口。5.实证调研相信这一步是我们管理类博士生很多都面临的难题——如何获取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数据。我自己的论文中用到了二手数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除了现成的数据库和部分通过社会网络介绍而来的样本,也有很多数据需要手动编码,自己打cold call联系上市公司高管访谈,陌生拜访杭州各大创业园区的创业团队收问卷。这个环节需要发挥创业精神,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没有想象中困难。6.写作投稿在完成数据收集与分析,确定最终的理论模型之后,还需要漫长的写作打磨过程。需要跟导师和合作者反复地讨论,在学术会议、讲座等各种场合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写出最满意的版本。投稿至期刊后还需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甚至重新收集数据,直至最终被接受发表。反复经历以上3至6的循环,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一定的研究成果,博士论文就有了原始素材。与期刊论文不同,博士论文还需要注意每个子研究之间的关联,平衡好理论模型的整体性和每个子研究的创新性。

Q5.毕业后,很顺利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了吗?能否描述一下求职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准备的?

冯雯: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两年国内高校的教职竞争异常激烈,首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其次,充分准备每一场job talk和教学试讲,我当时邀请了系里的几位老师以及这两年刚刚经历过求职的师兄师姐,提前参加我的模拟面试并提出建议。

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真诚地表现自己,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就好,结果随缘。

博士论文答辩后的冯雯与导师及师门同学合影

Q6.回首在浙大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和毕业后顺利获得名校教职,你最想感谢哪些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冯雯:感谢我的导师谢小云老师为我设定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并提供了严格的基础研究训练;感谢我的合作者胡琼晶老师亦师亦友的陪伴鼓励;感谢学系、学院的老师们对我的指点和帮助。同时也要感谢我们团队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研究和生活中的互相支持,感谢MBA、EMBA同学以及创业者朋友们对我研究的大力配合。

Q7.导师谢小云老师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

冯雯:谢老师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都对我影响很深,研究上精益求精的要求也让我受益良多,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爱生如子”。有段时间,我们团队有位同学研究进展不顺利,有些抑郁倾向。谢老师得知后十分关心,私下叮嘱我要组织团队多出去活动,多多开解TA。在他眼中,任何工作上的成就都不如同学们的well-being(身心健康)重要。我们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相互支持,相互成就。

导师谢小云老师带冯雯等团队同学一起爬山

Q8.如今你已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学者,未来你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冯雯:很荣幸能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这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权威学府,希望未来多多向身边的专家前辈们学习取经,和优秀的学生们教学相长,在科研、教学和实践领域全面发展,survive & thrive。

冯雯在2022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作主题演讲

Q9.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是如何平衡好学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的?能否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冯雯:我认为没有完美的“平衡”。首先要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他们非常保护我做研究的时间。我认为不应该把工作和家庭完全对立起来,应该秉持工作家庭增益(work-life enrichment)的观念。我也查过这方面的文献,家庭动机(family motivation)有助于提升工作投入和绩效。努力工作可以为家人带来更好的资源,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

Q10.对于正在读硕读博的学弟学妹,在学习、科研和就业上,你分别有哪些建议?

冯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的经验可能只适用于和我情况相似的博士生。我认为不用太忌惮所谓的“内卷”,目前海内外在博士毕业时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还是少数人。

所以只要用心过好每一天,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就好。

此外,可以多向管院的老师们和师兄师姐请教,多来工位(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冯雯和团队的同学一起运动

Q11.能否给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些你认为的好书籍?

冯雯:推荐书籍——《博雅光华: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How to write a lot》,找到身边的role model,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推荐电影——《奇迹·笨小孩》,“只要咱们努力,就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采访编辑:段婷审核:佟庆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