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张浚生老师!一位爱国奋斗者,一位新浙大开拓者,一位无私奉献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0-04-07 11:24 浏览量: 2317
<p style="line-height: 2em;">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缅怀张浚生老师。66年前,一位青年学子从福建长汀出发,北上来到浙江大学求学。此后,他的一生与浙大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是张浚生。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香港回归, 另一件是四校合并。今年,是他逝世两周年,也是他一手创建的“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已更名为“浚生基金”)成立十五周年。这个清明节,我们采访了一些浙大师生、校友、基金理事,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讲述,一起来缅怀张浚生老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bcaab6ab9b24c18c6395652306c7b3c7.jpg"></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83载人生,</p> <p style="line-height: 2em;">根在浙大,魂在香港,功在家国</p> <p style="line-height: 2em;">1954年春夏之交,十几位少年从长汀出发北上求学,张浚生便是其中一位,那年他通过高考被浙江大学录取,正要赶去浙大报到。</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a778cc34d038f9b71c7649a04b12724a.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1954年,张浚生入学浙江大学时的照片</p> <p style="line-height: 2em;">然而,因为遇到了特大水灾,他和同学们在南昌火车站被困数日,等赶到学校时,已错过了当年的开学典礼。虽有缺憾,但被录取到光学仪器专业又令他开心了起来。那年,这个专业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专业,也是当时浙大唯一的保密专业。</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d51267ec76fb5f531b0003083e438693.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1955年,张浚生(左二)在杭州与同学合影</p> <p style="line-height: 2em;">读书期间,他踌躇满志,曾写下“平生立志为国酬,红透专深是所求。利民即如萤火虫,似此青春亦风流”。这成为他后来一生奋斗的写照。</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张浚生老师是深受浙大师生校友尊敬和爱戴的老书记,他是香港回归的亲历者,也是浙江大学四校‘回归’的奠基者。他的爱国情怀、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是浙江大学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缅怀和追忆浚生老书记,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扎根铸魂、攻坚善治、团结奋进,加快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刻录下张浚生早年在浙大学习、成长的足迹,院长刘向东动情地说:“大学四年里,张老师不仅功课出色,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凭借学业和政治能力的双重优势,成为当时培养的‘双肩挑’学生的典范,并留校任教。直到今天,一批批光电学子都把张老师作为学习榜样。师生、院友们都很怀念他。”</p> <p style="line-height: 2em;">留校任教后,张浚生参与并主导筹备了激光专业,先后开设了“光谱仪器学”“激光技术和仪器”等课程,译著了一批教材和论文。由他负责主持机械部分设计的太阳塔及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文革”结束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作为浙大光电学院(时称“光仪系”)代表接受了因高速摄影技术突出研究成果而获得的全国科研先进单位的表彰。</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fce9041c3a734847f0e8da87a3818ac6.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1978年,张浚生在浙江大学校园</p> <p style="line-height: 2em;">1983年,因组织调任,时任浙大党委副书记的张浚生调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1985年,他又被调任香港,先后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宣传部副部长、部长,香港分社副社长兼新闻发言人。</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abfdcc6ba502b64b1ee2b6f9b958fb67.p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张浚生在香港接受媒体记者采访</p> <p style="line-height: 2em;">虽然时光悠远,但那段并肩作战的记忆依然深刻。张浚生在港工作期间的秘书、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处长的郑浙民说:“那时,浚生书记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同一天出席7、8场是常态。他认为,只要愿意与我方接触,这都是做工作的大好机会。一位香港朋友曾说他是最有人情味的共产党干部。甚至有一位已多年闭门谢客的名流,特意通过朋友邀请浚生书记去他家做客聊天。”</p> <p style="line-height: 2em;">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浙江经视策划了一个专题节目:陪张社长回香港。香港浙大校友陈征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去鲤鱼门用晚餐的路上,窄长的街道一路走过去,两边的商家和市民看到张浚生来了,不约而同地欢喊着“张社长,张社长……”陈征说:“当时,张老师离开香港已10年之久,短短一百多米的路,和张老师热情打招呼的有几十人,老百姓们还记挂着他。”</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e50824482ad2a91ce149d107c54fd2cf.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文艺晚会上的张浚生</p> <p style="line-height: 2em;">在香港,张浚生每天忘我地工作,他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指示,准确掌握中央对港工作方针政策,注意研究港英当局的动向,时刻关注香港的舆论。作为中方新闻发言人,张浚生应对各国媒体记者采访近千次,回答的问题上万个,都能准确表达中央精神,没有出过偏差。他离任时,中国新闻社特意赠送他一个纪念碑,上刻“缜密灵活,言多不失”八个大字。</p> <p style="line-height: 2em;">香江港岛,见证了张浚生拳拳爱国报国之心。</p> <p style="line-height: 2em;">1998年4月,顺利完成香港回归各项任务后的张浚生回到了杭州。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原本可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然而另一项重任很快又落在了他的肩上。</p> <p style="line-height: 2em;">当时,中央决定将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新浙江大学,组建工作需要一位领军人物。一些老朋友好心地劝他,这是一件苦差事,干不得。然而,思虑再三后,他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浙江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兼党总支书记徐有智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当时张老师说,‘四个学校分开那么久了,要再合起来,谈何容易。但既然来了,我就不怕,反正是背水一战,我有信心一定尽力做好,办不好,我也就只好跳西湖,跳钱塘江啦。’张老师就这样,下定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他离开两年了,这两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p> <p style="line-height: 2em;">担任新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后,张浚生每日奔波深入到*教职员工中听取意见。仅仅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带领筹建小组顺利完成了筹建任务。</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3dbc2e0db681ba4dd9146e0c1a5273ab.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1998年9月15日)</p> <p style="line-height: 2em;">徐有智说:“筹建期间,我在学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张老师在一次接受我们集体采访会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四校合并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提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九字方针,以及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今天,我们缅怀张老师,既要学习他高瞻远瞩,求是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更要不忘初心,沿着他的指引,把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绘到底。”</p> <p style="line-height: 2em;">新浙大成立后,张浚生被任命为学校党委书记。他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求是奋进,使浙江大学在各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高校合并改革的成功典范。</p> <p style="line-height: 2em;">50载结缘,</p> <p style="line-height: 2em;">情系师生,情系校园,情系浙大</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在张浚生的书柜里,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封信,信上密密麻麻写着五六百位同学的签名。故事还要从1999年讲起。</p> <p style="line-height: 2em;">那年,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浙大西溪校区的日本留学生就此事挑衅浙大学生,双方在校园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晚,张浚生沉着应对,当机立断,让有关部门同志起草一份《给浙大同学的一封信》,说明事件的真相、处理意见和对同学们的几点要求。他还亲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请公安部门调来一辆宣传车,他就站在宣传车上,手拿扩音器,耐心做劝说工作。那天,他刚从北京出差回来,去机场的路上不慎摔跤,摔伤了胳膊,他是把胳膊用绑带吊在脖子上,坚持在现场与学生沟通的。</p> <p style="line-height: 2em;">据浙江大学保卫部原部长、中国计量大学原副校长冯时林回忆,“当时省市主要领导都到达了现场,也提出了一些驱散学生的方式,张老师坚决制止。他在现场说,‘就是学生把我打死,也不能伤害自己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现场局势得到了控制。学校也开除了那位挑衅的日本留学生。</p> <p style="line-height: 2em;">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当大家一起到食堂吃早饭时,只见食堂的玻璃窗上贴了张道歉信,信中最后的两句话让张浚生非常动容:你是我们最敬爱的好书记,我们是我们敬爱的书记的好学生。</p> <p style="line-height: 2em;">曾任浙大光电系系主任的陆祖康,在读书时代有一段难忘的记忆。1963年的冬天,张浚生带领他们赴长春光机所做毕业设计。陆祖康说:“张老师与同学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在他的感染下,大伙儿都乐呵呵的,从不叫苦。他还帮着我们找资料和翻译外文,最终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张老师虽然走了,但风范尤存,我们会把他点燃的火把传承下去,发扬光大!”</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浙江大学香港校友周哲还记得,学生会召集学生代表开会,大家提出要做校服,张浚生说,“别的学校可以做,我们也可以做,而且一定要做得更好!”周哲说:“当时我是一名大一新生,内心对张老师充满了敬意,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心底萌生了作为浙大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p> <p style="line-height: 2em;">张浚生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在了点滴之中。</p> <p style="line-height: 2em;">四校合并后,由于校区分散,浙大急需建设一个基础部。张浚生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同志不辞辛劳,多方选址,2001年9月位于杭州三墩的紫金港校区在师生们的期盼中正式开工建设。</p> <p style="line-height: 2em;">那年冬天,天气不错,晴天很多,对施工有利。但是春天一到,雨就多了起来。每天晚上,如果天气不好,张浚生就会站在窗前,嘴里不由自主地念叨“又下雨了,又下雨了”。他的夫人杨惠仪常常笑话他:“你操这么多心,下雨你也管?”其实,张浚生心里担心的是下雨会延迟建设工期。</p> <p style="line-height: 2em;">时任副校长的卜凡孝和时任基建处处长的吴伟丰是紫金港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吴伟丰还记得,“张书记常来工地巡视,对大家除了慰问就是鼓励,从不对具体事情下指令,更不要我们立‘军令状’。2002年的暑期务虚会上,还有一些老师对新校区能否在10月按期使用提出了质疑,也是张书记在会上用‘能吃、能住、能上课’一锤定音,打消了大家的疑虑。”</p> <p style="line-height: 2em;">2002年10月,紫金港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张浚生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下了这么一个温暖的片段:“新校区启用后一个冬天的晚上,我信步走到教室里,看见正在上自修的同学,教室里有暖气,一个个学生安静地学习,看完之后,我走出教室,头上是一轮明月,在淡淡的月色下,校园是那么美丽整洁,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心情之舒畅,真是难以言喻。”</p> <p style="line-height: 2em;">张浚生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他当时的秘书,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纪委书记的孙旭东回忆,“张书记曾多次嘱咐我,老师、学生来找他,千万别挡着,时间再紧,见一面,聊几分钟也好,不要让人家失望而归……同样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的来信,他都自己拆、自己回,白天没有空,就晚上抽时间看信、回信。现在想来,张老师尊师重教,心系群众,关爱师生,亲力亲为的所言所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 <p style="line-height: 2em;">日常,他喜欢学生们喊他“张老师”多过于“张书记”。只要是学生邀请的活动,他有时间都会参加,他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浙大学子们要“生而立志,志在家国”,让年轻人倍感亲切和感动。</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浙江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郑造桓说:“新浙大成立头几年,工作头绪太多。张书记还千方百计地参加学校里的各类活动。他有个小本子,把答应的活动都记得密密麻麻。他是把在香港做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的经验带到学校中来了,这对当时磨合期的四校非常必要,广受师生欢迎。”</p> <p style="line-height: 2em;">多年来,张浚生也充分利用自己在香港工作期间积累的影响和人脉,争取各界人士对浙大的支持。金庸先生曾应他之邀,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邵逸夫、曾宪梓、田家炳、曹光彪、李达三等一批乡贤、好友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持浙江大学的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44073bb3826f75034d83f537ba538f98.p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张浚生与邵逸夫先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be6d20ed3b3bbd8ffccdf672723f0a3a.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霍金受聘浙江大学名誉教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61b8570f3f167cc7527a6f989d043946.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浙江大学授予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先生名誉博士学位</p> <p style="line-height: 2em;">他也始终把老师们放在心里,甘愿做他们的“后勤部长”。</p> <p style="line-height: 2em;">孙旭东记得,张书记回来工作后不久,就一一拜访院士和高层次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去看望沈之荃院士时,他发现沈先生的实验室连一部电话机也没有,非常震惊和难受,立即吩咐后勤部门要尽快装好。</p> <p style="line-height: 2em;">他也非常关心年轻老师的成长,每当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时,他都会亲自上门表示祝贺和鼓励。浙大青年教授联谊会的活动,他几乎每一次都参加。据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能源工程学院邱利民教授回忆,他在获得低温领域著名的国际奖——卡尔林德奖后,张浚生专程到实验室看望他,后来他去德国进修前,张浚生又专门设宴欢送。</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15载浚生基金,</p> <p style="line-height: 2em;">润莘莘学子,助寒门圆梦</p> <p style="line-height: 2em;">2004年7月,因年龄原因,张浚生离开了担任6年的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工作岗位。退休后,他每天忙碌的一件事儿就是要设立一个助学基金,资助浙大的贫困学生。</p> <p style="line-height: 2em;">张浚生是家中老幺,上面还有3个哥哥,12岁时父亲去世,家中负债累累。他在中学、大学时代都是贫困生,靠着国家的助学金顺利完成学业。他希望每个来到浙大的学生都能安心读书,不被家庭经济羁绊。“张书记说,不能有一个浙大学子因生活困难辍学”,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卜凡孝说。</p> <p style="line-height: 2em;">基金成立前,仍有少部分浙大学生月生活保障低于250元。曾任浙大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美凤回忆说:“虽然当时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建立了完整的奖、贷、助、勤、免、补制度,但依然有一些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张老师要为贫困学子设立助学金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学校教育基金会的大力响应”。</p> <p style="line-height: 2em;">为了筹措助学基金,从不轻易求人的张浚生,向无数社会贤达、好友求助,他的真诚和热忱打动了很多人。</p> <p style="line-height: 2em;">2005年,一个以张浚生名字命名、由内地和香港部分校友及社会人士发起,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成立了。成立仪式在浙大108周年校庆的第二天举行。首笔460万元捐赠来自社会各界和校友,张浚生担任名誉理事长。基金设立之初,张浚生就提出,只要实际情况需要,学生可以连续获得助学金直至本科或研究生毕业。</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03c4f69b66420792b15c5afae24294f3.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浚生基金成立仪式现场照</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十五年来,基金规模已达3700余万元,已成为浙江大学外设助学金中资助力度最大、受益面最广的助学金,帮助3500多位浙大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其中很多人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p> <p style="line-height: 2em;">“求学之路是艰辛的,但一路上有浚生基金的陪伴,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深感温暖、备受激励。张老师,我们想您……”</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浚生基金从物质上帮助了我,也从精神上激励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我有责任在以后的岁月之中,为这个国家,为这片土地,作出自己的贡献。”</p> <p style="line-height: 2em;">……</p> <p style="line-height: 2em;">一份份情真意切的感言,是受助学子的真情流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p> <p style="line-height: 2em;">他们中有博士毕业后留校目前已成为副教授的青年学者;也有在中学教授物理的优秀青年教师;还有曾因优秀事迹被中央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的浙大“铿锵玫瑰”;也还有失去双腿,但坚持求学梦,感动无数人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他们在基金的帮助下,自立自强,用奋斗书写了青春最美的篇章,用优异的表现和杰出的贡献回馈着社会。</p> <p style="line-height: 2em;">每每看到受资助的学生茁壮成长,张浚生都非常欣慰。此前,每年基金理事会,他都会来参加。</p> <p style="line-height: 2em;">香港爱国人士陈君实先生先后捐赠了600万港币给浚生助学基金,其中部分专用于资助受助同学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在基金理事会、学工部、研工部的研究推动下,学生团队“润莘社”成立了,“润莘”源于“浚生”,意为润养莘莘学子。</p> <p style="line-height: 2em;">八年间,润莘社面向浙大学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行”等系列活动。2019年暑假,社里也组建了三支队伍,赴张浚生的家乡福建长汀支教近半个月,辐射当地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270余人。</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276549ddd32585bff848e216c646acd0.p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润莘社同学在张浚生故乡长汀支教</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每年清明节,润莘社的同学都会为张浚生扫墓。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身处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决定通过互联网举办悼念活动。活动发起人、润莘社研究生分社社长周秀娟说:“张老师生前非常关心广大学生,不仅解决同学们生活上的困难,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我们怀念张书记,就要像他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热血!”</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48c55465c37481d99483a8883f3d67f6.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去年润莘社同学清明祭扫张浚生老师之墓</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成立十五年来,参与基金捐赠的理事达80余位,这中间有张浚生的老朋友、老同事,也有社会知名的慈善家,还有把微薄工资积余捐出来的浙大退休教师等。</p> <p style="line-height: 2em;">基金理事、浙江恒励置业集团董事长张克夫说:“作为校友,能帮助浙大学子是我的福气。基金不仅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也让我们这些校友亲身体验感恩之情的原点与传递,亲身参与‘浙大梦’的延续和追求。浚生书记,我们真的好想你……”</p> <p style="line-height: 2em;">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孙旭东说:“在我们心中,他就是永远的张老师,一刻都不曾离开。大家的善举既是表达对张老师衷心的敬意,也是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捐赠或多或少,奉献的都是一份份爱心,传递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p> <p style="line-height: 2em;">202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浙江大学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也已更名为“浙江大学浚生基金”,基金将适当提高受助学生资助标准,还将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在学生出境交流、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资助,帮助受助学生全面成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8ede2bd7f56db26e804c52df388a2493.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2015年,浚生基金成立十周年现场</p> <p style="line-height: 2em;">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一直以来,张浚生都有个心愿,希望基金能够募集到5000万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浙大学子。斯人已逝,但他的希冀仍在,希望更多的浙大校友、社会人士能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和接力点亮每一个受助学生心中的灯。</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4/04/b8b4d1950a3f9f37f0fe1145dc4beeaf.jp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2017年12月,张浚生与香港大学生代表交流</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在张浚生的办公室里,多年来挂着自己的一首诗:“理想是大同,典范有周公,他年堪笑慰,霞彩满天红。”</p> <p style="line-height: 2em;">他走了,却为万千学子播下了整个春天。</p> <p style="line-height: 2em;">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缅怀张浚生老师。</p> <p></p> <p></p> <p style="line-height: 2em;">部分内容参考自《他年堪笑慰,霞彩满天红——张浚生同志纪念文集》《亲历回归与合并 张浚生访谈录》,感谢书籍编辑组与各位受访的前辈、老师们,特别感谢徐有智老师、孙旭东老师和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老师们的指导</p> <p style="line-height: 2em;">文字记者:叶鑫</p> <p style="line-height: 2em;">图片摄影:卢绍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style="line-height: 2em;">今日编辑:芷凌</p> <p style="line-height: 2em;">责任编辑:李灵</p>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