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钢:创新的真正源泉在于文化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19-12-18 19:01 浏览量: 3602

MBA中国网讯】

在这里,我们亦师亦友,创新!创新!创新!在双创繁荣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在提创新,但真正能做到“创新”的人却少之又少,或者说,从0到1的创新非常鲜见。

对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于当今时代科技发达,创新机会不同往昔,难以开辟蓝海。但事实上,真正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都没有找到创新的源泉——文化,且没有意识到,创新的下一个新阶段即将来临。

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EMBA《管理哲学》授课老师张钢以“创新的文化之源”为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如今,很多人已经把科学“技术化了”,并没有真正理解创新这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他展望了创新的下一个新阶段。

张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EMBA《管理哲学》课程师资。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知识理论与知识管理、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我们对张钢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综合梳理。

1、机器真的能换人吗?

在理解创新、研究创新和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不能脱离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探索和运用“规律之真”,不能离开“伦理之真”。

然而,如果人们只盯着由“规律之真”所带来的各种具体知识及其运用的结果,那么,一旦机器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就会说机器可以换人了,甚至想象着用机器来“改造”人。

但问题是,人们真的愿意让自己变成机器吗?或者让自己生活在机器主宰的世界里吗?

其实,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将“伦理之真”及其准则根植在心中,来主导对“规律之真”的探索、应用和价值的创造。由此所创造的价值,才是真正属于人的价值,而不单纯是物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建基于人性,而人性深植在文化传统之中。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文明,每到发展的关键时点上,都要回溯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反思、探索、再出发。轴心时代早已为不同文明埋下了发展的种子,关键是人们愿不愿意重新审视。

遗憾的是,人们好像并不愿意回到文化传统,甚至每当回想起曾经的挫折,都会把原因归结到文化传统上,而忘记了自己所应担负的责任。

面对暂时的挫折乃至失败,应该首先反省的是自己,自己是否身体力行地让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了?

2、很多人已经把科学“技术化”了

在现实的创新系统中,真正执着追求“规律之真”的又有多少?更不要说依“伦理之真”去追求“规律之真”了。

在创新这个复杂系统所涉及的不同领域中,今天人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市场领域,而并不在意各种知识领域,认为只要拿来后能直接产生市场价值就可以。

换句话说,人们已经把科学“技术化”了。当“科学”和“技术”连用,简称“科技”的时候,人们实际上更关心的是“技术”,是运用“技术”改变生存状态所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而并不在意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到底是怎样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现实中不乏从1到N的创新,但缺少从0到1的创新。

图片来源:Pixabay

要理解创新这个复杂系统,由微观的个体到中观的组织,再到宏观的社会和市场,进而把握不同领域中各种创新要素及活动的整合,就需要找到一个能贯穿其中的“观念之光”。

这个“观念之光”就在人们的心中,是人们心中的“人性之光”。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会说“心即理”的原因。

王阳明所说的“理”,专指伦理而言,并非自然规律。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中的“知”,也专指“良知”,即仁义礼智,不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各种科学知识。因而,王明阳所言之“理”,当然在心中,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观念之光”,也即“人性之光”。

3、文化需要管理者率先认同与承诺

人性的“观念之光”照亮的是人生之路、组织发展之路,关键在行而不在言。

现在人们常说文化管理,但严格来说,文化不能作为管理工具,也难以人为设计,文化只能认同、承诺和践行。

在组织中,人们很快就会通过各级管理者的日常行为,认识到管理者信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准备按照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做决策。所以,管理者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弘扬一种文化,只需要由内而外地去践行一种文化。

孟子讲“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说的正是让“仁义”成为内在“观念之光”和价值准则,由内而外地产生各种自然行为,而不是刻意去行“仁义”。

所以,文化其实不需要宣贯,只需要管理者在决策中渗透价值观;文化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上,关键在于认同和行动。

但不容否认,现实中很多经营管理活动都有违背“伦理之真”的嫌疑。一个简明的衡量标准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能明知有害而为之。这也是我们学院如今倡导创新研究、创新实践、创新教育都要回归本源的原因。

因为创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永远是人而不是物。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性前提是德性。德性人并非不要本能和欲望,而是要用德性来超越和控制本能和欲望,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张扬像动物一样的本能和欲望,那么,人或许将会加速退化,最终成为机器豢养的宠物,就像人们今天豢养宠物一样。

图片来源:Unsplash

正因为如此,今天在进行创新时,才需要认真思考:创新到底是基于德性还是本能和欲望?由此便不难发现,创新的真正源泉就在于人之为人的根本——文化。

4、创新的真正源泉在于文化

人是文化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应该有坚定的人性认同和第一价值观追求,而不能让本能和欲望成为自己的主宰。在创新过程中,让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成为自我管理者,这才是创新管理的真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拥有坚定的人性认同和第一价值观,这样人们才能够做到自律而不是他律。这正是新思想赖以产生的真正源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不同的宇宙》一书的作者劳克林曾说,“大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像我们这样的人的自发聚合来产生新思想。”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书里则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和粗俗。”

这也许表明,面对创新活动,管理者若真正理解了人性,理解了创新的文化之源,就应该学会包容,因为包容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成为新思想的创造者。

但略显遗憾的是,现实中管理者更常强调的是思想的一致性,并期望用各种各样有形的指标、资源、项目等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把人们都引到同一个方向上;这样一来,新思想可能反而没有了。

如果接下来还不回归本源,不认真反思,那么下一步很可能真的会迷信算法,混淆人与机器的界限。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哪怕是人文学者,都已深深受到还原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认为人将会还原成算法,还原到分子和量子层次,这个世界也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世界,机器甚至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若从更深层次的“人之为人的根本”来思考,这恰意味着一场真正的危机——文化的危机已然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本来就是要做人而非物的工作的管理者来说,面向创新活动,更应该首先关注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德性,将德的内涵与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以“伦理之真”引领“规律之真”的探索和应用,用文化之光照亮创新这个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和领域。如此,创新研究、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才有可能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下阶段的创新是“有文化的创新”

在许庆瑞院士的带领下,我们的创新研究走过了一条从二次创新到组合创新,再到全面创新的发展道路。下一步的创新研究,在全面创新的基础上又应该怎样推进呢?

下一个阶段的创新可能是“有文化的创新”,也就是要赋予全面创新以文化的灵魂。

图片来源:Unsplash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化”不等于知识。“有文化的创新”指的是有着内在的人性的德性前提和价值观坚守的一以贯之的、知行合一的创新。此外,也不要把“有文化的创新”等同于“文化创新”。现在也常提“文化创新”,但实际上,文化是不能创新的,文化只能继承发扬光大。

也正因为如此,文化是不能作为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的,只能认同、承诺和践行,尤其是从管理者开始,一以贯之地践行。

要想真正推动“有文化的创新”,前提是“有文化的管理”,也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渗透人性的德性前提和价值观,并在管理者身上体现出来。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培育一种环境氛围,让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成为自我管理者;然后,新思想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凝聚,进而实现其价值。

“有文化的管理”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是让每个人都努力成为有文化的人。这恰恰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大学中的老师、同学,除了自己的专业学习外,应该要努力成为有文化的人。因为只有成为了有文化的人,才能产生“有文化的管理”,进而产生“有文化的创新”。

人之为人,不是靠物证明的,而是靠观念证明的。观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所以,做管理一定要观念在先,思考清楚自己奉行的是什么样的人性观念。这将直接决定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纲领,进而将对组织和员工产生广泛且长远的影响。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拥有就是被拥有,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和项目越多,也就意味着越是被资源和项目所拥有和割裂,新思想又从何谈起?

因此,做管理,千万不要给每一个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再加上一个让它分散的砝码。管理者要适时地回归本心琢磨一下——到底怎么承担起那个应该承担的人之为人的责任,应该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自我、指导团队、引领创新?

我们学院在“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过程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16字方针——“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其中的“创新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由文而产生的感染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文化感召力。

也就是说,有内在追求,不为外部所动,由内而外地执着探索,进而迸发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感染力。

最后,用《周易》中那句著名的话作为结束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创新要有价值,就必须深深地扎根在德性之中,因为有了厚德,才能承载并进一步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厚德又需要自强不息地执着追求和修养,也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用厚德真正承载起更大的创新价值。

以上整理自现场演讲录音,有删节;

整理人:段婷、陶力超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