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粉百万!这位浙大人上演实力跨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19-11-07 14:42 浏览量: 2835

MBA中国网讯】

秋色渐浓,桂香弥漫,稻浪翻滚。不久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浙江省文联和杭州市作家协会在杭州萧山主办首届“浙江诗歌节”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朗诵会,董绍林以一首《庄周,一个地名抑或人名》作为全国12首入选朗诵作品登上舞台。这首描述他建德故乡村落的诗,很快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

写诗,正是他近年来一直倾述的方式——以诗铭记这个时代。而他的职业身份,却是一个医疗服务企业管理者。

网络时代于诗歌有幸

这并不是董绍林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大舞台”。

2018年春节期间,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你的未来已来》,带着暖意融融、父爱满满,让那个寒冷的冬日倍加暖心。这封先刷爆朋友圈、再经由浙江大学官宣点燃的文章,最后由新华社客户端配图全文刊登,全网浏览量超150万。

家信《你的未来已来》节选

(点击上方链接可跳转阅读相关文章)

他描绘杭州城市温暖的诗歌《斑马线》收获了35万网友的阅读;他的西溪路系列诗歌《西溪路前世今生》《西溪十八里行走》也曾被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并朗诵。

2018年4月,杭州日报报系以两个整版的方式介绍这位非专业诗人,题目便是《董绍林:永远做杭州的习作者》。他一直钟情西湖、西溪、运河,长期关注杭州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他说:“杭州的美得天独厚,多少文人墨客也只能道出美之万一。”他写杭州的四季变幻、时代变迁,更希望把杭州精致温润的城市气质留下并分享更多的人。

他的《西溪秋图》写道:船头的灯/被晚霞点亮了/铁壶里的茶已煮好/那个龙泉青瓷的茶杯/正等待主人的盈盈一握。

他为杭州礼让的《斑马线》由衷地点赞:爱上你/是因为我曾经的无助/在这一条斑马线上慢慢苏醒/让我的孩子也这里长大吧/就为这个城市这颗温暖的心。

2018年底,他的长诗《奔跑的城市——致敬你我的杭州》,先后被浙江新闻客户端和网易新闻编发,全网读者65万人次。诗中他对杭州的热爱溢于言表:这枝最接近天堂的大树/历经千年再萌发新枝/这张浸润翰墨的纸上/正描绘新的富春山居图/……越王剑幽光微泛/剑气跳出了窗棂/似乎为这个城市的拼搏/再次发出了出征的号令。

他的其他几十首诗歌也在《江南诗》《浙江诗人》《星河》等诗歌专刊发表。

对于诗歌这一相对小众的文化群落而言,能收获上万阅读已经实属不易,为何董绍林的诗能在网络上获得如此的震撼?

汩汩而出的真情才能拨动心弦

常读董绍林诗作的读者会发现,他偏爱于将杭城、西湖、西溪作为吟诵的对象。西湖的美、江南的秋、斑马线前的礼让、城市和乡村的变迁,其中的温暖与美好被展现得恰到好处。

1984年,董绍林考入杭州大学哲学系本科就读,并继续在这里取得了西方哲学硕士学位。自17岁考上大学来到杭州,在这里读书、恋爱、工作、成家,他在杭城的土地上扎根,也将自己的命运和这座城市紧紧相连。

“看遍杭州好山水,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杭城始终是文人骚客的偏爱之地。30余年来,杭城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自然化作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而他也致力于将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气质分享给更多的人。董绍林始终相信,“用真情换真心,是诗人与读者互动最好的桥梁。最真实的情感才会引起共鸣,最简单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沟通”。

“写一首诗就像是拍一张照片或画一幅画,要让读者看了你的诗作后有画面可浮现”,同时他尤其重视通过诗作体现人文情怀,“我喜欢写山水景观,也爱写城市,但最终的落脚点都会回到人本身”,说起写诗,董绍林的眼中充满了光芒。故意摈弃华丽的辞藻,只求最真的情感和读者的共鸣。不自怨自艾、不孤芳自赏,能将生活和泥土上气息折射出来,使得董绍林的创作有不少的“网红”基础,但他却始终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个诗人,而希望自己能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习作者。

商人重利与诗人重情

不少人会问,“商人重利、诗人重情,这之间是怎样的矛盾?”董绍林说:“两者丝毫没有违和感。”其实每个人都隐藏一颗“诗心”,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和途径,去唤醒、去触动、去参与、去分享。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由于工作原因,董绍林只能在业余时间写作。“我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中午、晚上别人休息的时间,或出差旅行中密闭的交通工具上完成的。无人打扰的时候,以往惦记过的主题会次第涌现出来。这时候,手机的备忘录成为最好的写作工具。” “人很容易懒惰,我对自己也有一个要求,就是每周能写一篇,这样我一年大概就有50篇”。青春期种下的诗歌种子,在人到中年时开始迸发。他真正开始诗歌创作其实只有三年时间,他要求自己,每周不缀,坚持下去。对于董绍林来说,现在写诗已经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那一部分。

医疗工作是充满人性的工作,是医生与病患的直接交流,信任就成为其中的核心因素。诗的沟通也是这样。

始终满怀爱,满怀激情,诚挚率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能为母校做事是学生最大的荣光

董绍林十分关心母校发展,也是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的忠实粉丝。他的朋友圈,除了自己医疗工作相关的内容之外,分享最多的便是与浙江大学相关的资讯。作为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的常务理事,他为推动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所在的通策集团与浙江大学有着深厚的合作,对学校国际合作、医学建设、文科发展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事业,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在董绍林的牵头下,浙江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积极努力,与建德市梅城镇紧密协作,历时两年建设,浙江大学西迁第一站展览室终于在严州府古镇落成,1937年11月开始浙大西迁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建德梅城的浙大西迁第一站展示馆

在百年的浙大之江校区钟楼,俯瞰钱塘江水,流连恢弘的校园,他写下这首献给浙大的诗《之江一轮月》。

之江一轮月

去秦望山等月静心听松风拂过江水丹桂残留在枝上预约冬雪情人谷桥下碧潭的那个影子印在你百年前的瞳孔里

光线穿透古樟的树桠在蓝天和红砖之间折射你的视线变得虚糊不知台阶上那个女子是不是你当年的爱慕

月色洒江祭出粼粼银光潮涌于此归于平和突然钟楼的那一扇窗亮了必是她刚开始的夜读

你离去的那个夏夜从帆船上再回望这一片葱郁月映大江寂静无语桨声和着钟声还有都克堂为你远行的祝福

人物介绍

董绍林,男,浙江建德人,1984-1991杭州大学哲学系本科、西方哲学硕士,先后在省级机关、省属企业、金融机构等任职,目前从事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现任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文字作者:李灵

图片来源:由董绍林提供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邢思雨

责任编辑:金云云

缤纷浙大

浙大文科120年来弦歌不绝、薪火传燃,书写了精彩篇章,是学校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如今,新浙大文科在发展的道路上,正不断寻找、把握发展的新机遇,不仅拥有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学术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近年来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浙大文科人不断努力、不断沉淀,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开启浙大文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优异成绩单。

近期,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荐优秀的浙大文科学术成果。它们可以说是近年来浙大文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由此回看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浙大文科的新飞跃。

成果名称:

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主要作者:

吴飞、姜飞、韦路、潘一禾、李红涛、赵晶晶、施旭、洪长晖、展宁

成果类型:著作

《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是教育部2009年重大攻关项目的结题成果。该书基于对全球传播的现状分析,梳理了几种不同的国际传播研究范式,并提出了当下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语境。

该书广泛汲取了国际政治经济、公共外交、全球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中国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现今的传播环境给国际传播带来的可能性和更大挑战,经权之道将是我们要和世界分享的传播理念。经世世代代中国文化蕴育,而无数文人都有强化之功的以求全统“一”为主干的环周、折衷和负的思维方式,因显示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文艺理论的总架构之走向相符合。这样的思维方式方法,渗透在中国传播体系中的所有结构层次。

该书在国内首次全面梳理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脉络,并对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传播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