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院士增选前瞻:周期缩减、明确配额

MBAChina
2025-04-15 10:07 浏览量: 2118
 智能总结

2023 年院士增选受关注,最终 133 名学者当选,中科院 59 人、工程院 74 人,增选后两院院士人数分别增长至 873 人和 978 人,且各学部人数下降。此次增选堪称“史上最严”,“宁缺毋滥”,公示期取消 5 名违规候选人资格,大会期间处置 22 名候选人举报线索,实际增选人数少于计划名额。政策层面迎来变革,在提名、评审等环节收紧革新,如严禁说情打招呼、限制候选人身份、推荐重“回避”、评选流程更严谨。增选对象有新倾向,中科院注重领域学科平衡及一线科研人员,工程院关注多类专家。这些变革完善了评选制

关联问题: 2025年增选有何新变化?如何确保评选公平公正?增选对科研有何影响?

院士增选,一直以来都是科研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回顾2023年,历经层层严格筛选,133位来自不同科研前沿领域的顶尖学者成功荣膺院士称号,他们的当选为我国科研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如今,2025年院士增选的大幕即将拉开,相较于以往有着诸多值得关注的政策变化。

史上最严,宁缺毋滥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23年院士增选的情况。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最终共有133名学者当选,分别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增长至873人和978人。

分学部来看: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

小编整理了两院近5轮增选各学部新增院士人数情况,可以看到,2023届两院院士增选各学部人数出现下降,具体情况如下: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2023年院士增选可谓是“史上最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的《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

从增选结果上也能感受到“宁缺毋滥”的基调。2023年两院实际增选人数都比计划名额少,其中中国科学院实际增选人数仅为计划名额的74.7%,中国工程院比例约82.2%,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

政策收紧,增选制度大变革

作为“史上最严”的一届院士增选,2023年院士增选在政策层面也迎来了一系列收紧与革新,在提名、评审等多个环节做出重大调整,而这些调整的余波仍在持续荡漾,深刻影响着2025年增选的走向。

从推荐者的全新要求,到候选人资格的严格限定,再到评选流程的优化重塑,每一处改变都力求让院士增选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其荣誉性与学术性的本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增选政策与规定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1、严禁说情打招呼

本次增选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出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指出“对实施说情打招呼的候选人终身追责,一经查实,永久取消其参选资格;如已当选,则按程序取消其院士称号。”

2、限制候选人身份

在候选人资格上,今年的增选指南明确规定任职期间的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原则上不能作为院士候选人。此外,针对违反规定私下接触候选人,发生不当交往、利益交换的,视情节给予停止一定期限提名权和选举权直至撤销院士称号的处理。

3、推荐方式重“回避”

在推荐方式上,2023年院士推荐力求打破裙带关系,特别推行“回避制度”,要求推荐人不得推荐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为候选人。此外,还特别规定担任党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着力排除非学术性因素对选举的干扰。

4、评选流程更严谨

双轨评选防"跑关系"

首次采用"外部专家盲评+院士终选"结合模式:

外部盲评阶段:60+专家封闭评审(上交通讯设备、禁止离场)

院士终选阶段:按20%差额投票,中纪委现场监督举报通道

闪电投票周期

两轮投票压缩至15天内:第一轮:专家分组盲投(淘汰率80%+);第二轮:院士差额终审,再淘汰20-30%候选人

数字化评审升级

取消现场答辩,仅需提交视频+PPT电子材料

权力制约机制

专家评审全程隔离,材料禁止外带;中纪委入驻现场办公,阻断非正常接触

增选新风向:明确倾斜群体

为打破院士增选学科不均衡的现状,2023年度院士评选在增选对象方面呈现出新的倾向,将院士增选名额明确了学科方向,这在院士增选史上堪称重大变化。

中国科学院:根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推荐。推荐工作始终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尤其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中国工程院:牢牢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高度重视被提名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以及原创性科技成果,同时注重其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坚决破除 “四唯”,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不以 “帽子” 评判人才。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研任务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此外,还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可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而国家级重大奖励奖项作为院士学术实力的有力佐证,成为院士评选的重要参考。纵观近几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两院院士 “含量” 极高,这无疑是对他们卓越科研贡献的极大肯定。可以说,名单中除两院院士外的其他第一完成人,也都是院士 “候选人”,有望在未来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两院院士的一员。

2023年度院士评选在流程和增选对象上的变革,是我国院士评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体现。更严格的评选流程,如同为院士评选筑牢了坚实的公平壁垒,让真正有实力、有贡献的科研人才得以崭露头角;而增选对象的不同倾向,则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更多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相信在这样不断优化的评选机制下,我国院士队伍将持续壮大,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科研事业迈向新的高峰,在世界科技舞台绽放新的光芒。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学术桥Acabridge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