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留名额、本硕连读”…法院发布预警:警惕这些“陷阱”!

MBAChina
2022-06-14 13:13 浏览量: 1936

预留名额进入“211”“985”等高校、有关系可以办理本硕连读、运作就读高校艺术体育专业……

高考结束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对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2019年以来的15件高招诈骗案进行了数理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单笔诈骗金额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

北京市一中院结合本市过往的高招诈骗案例发布预警提示,建议考生与家长在通过正规渠道了解高招政策的前提下要避免侥幸心理。

有人聘请群演担任高校教师行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梳理2019年以来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公开的15件涉及高招诈骗的案件发现,13件案件中,被告人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大部分有着教育培训、专业辅导的背景,容易获取被害考生以及家长的信任,在诈骗金额方面,单笔“入学金”、“办事费”一般在十几万元左右,高额则会收取几十万元。

而“预留名额”、“本硕连读”、“特长入学”是此类案件中被告人多用的诈骗“话术”。

15起案件中涉及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是承诺为他人办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入学的杨某,根据指控,2017年至2019年间,杨某在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昌平区等地,通过虚构有能力为8名被害人的亲友办理入学,诈骗上述被害人钱款共计284万余元。

根据该案的证人证言显示,2017年9月,杨某找到在北京从事群众演员工作的谢某,以每天500元的报酬让其到清华大学扮演工作人员,谢某自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让来报到的家长往指定账户里存钱。谢某见到杨某给不少学生家长颁发过录取通知书,宿舍入住表等,而当每次有家长办理入学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谢某又会化身“清华大学李老师”的身份去找理由搪塞。在这期间,杨某一直跟谢某说事情能办成学生入学的事情,只需要拖延一下时间,而谢某在扮演老师与家长的交涉过程中,还曾收到请托帮忙给某位家长亲戚的孩子找一个好点的大学,谢某于是谎称说自己联系深圳大学,并收取该家长40万元,并且自己将钱花掉了。

尽管杨某辩解自己与谢某并没有共谋,但法院审理后认定,部分家长是因为信任杨某有能力办理入学而参加培训班并为此支付大额学费,因此杨某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2021年12月,海淀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1年半,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3万元。

在此类案件中时间跨度较大的,是以“预留名额”上大学为由,被告人刘某行骗的时间从2015年持续到2019年。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以通过“预留名额”“计划内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最终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

2021年11月,北京一中院以诈骗罪终审判处刘某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11万元。

法官提示“低分录取”等都是骗局

日前,针对高招诈骗,北京一中院发布预警,法官总结认为,纵观近年来利用高考进行诈骗的案件,诈骗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称花钱可买名额,低分也能被录取

犯罪分子伪造虚假的特殊录取方式,谎称可以找关系让不够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能被高校录取,骗取被害人信任。例如,谎称自己和高校的领导有私交,可以让未达正常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的方式被“破格”录取,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一旦骗局被识破,便立即消失,不再与被害人进行任何联系。

第二、国内不行国外“行”,兜兜转转白搭钱

犯罪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希望进入高校的心理,虚构国外高校招录计划、渠道,吸引分数不够报录国内院校的考生和家长,骗取被害人信任。家长支付犯罪分子所称的“境外服务费”,犯罪分子会继续称考生已通过国外高校招录程序,可以出国留学。但在国外高校的官方网站无法查询到被录取的信息,此时已经无法与犯罪分子取得联系。

第三、涉及分数须谨慎,早查、调高不可信

高考刚刚结束,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事情。还有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和侥幸心理,散布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提前查询或者调高分数的消息,以此骗取钱财。

第四、虚假入学,蒙骗家长

以往审理涉及高考入学的诈骗案件中,还有被告人甚至通过租赁房屋、聘请师资、安排军训等方式,欺骗学生和家长已经实际入学就读。最终,不仅造成学生家长的财产损失,还耽误了学生的青春年华。

为此北京一中院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注意:首先,高考关注官方信息,不轻信“小道消息”。无论是查询高考分数,还是高校招录信息、报志愿信息,应以各地教育部门通知、高校官方网站为准。不存在可以提早查分的特殊渠道,查分需要通过官方渠道,切勿相信不明渠道的短信或网站中提供的所谓查分网站,不要点击钓鱼链接或在假冒网站上输入个人身份和账户信息。高考招生录取有严格的流程,只有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才有机会被录取,勿信任何声称可以花钱购买录取名额的骗术。

其次,深入了解招生政策。近年来,高考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各类“特殊途径”招生防不胜防。为科学合理报考,考生和家长应积极了解当年的招生信息,深入研究意向高校的招生政策,明确不同类型招生之间的区别,制定科学适宜的报考计划。这样才能在犯罪分子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中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轻易被蒙蔽。对于计划出国留学的考生,应通过正规留学机构办理相应的手续,通过正规、官方流程报考国外院校。

最后,请考生家长坚决摒弃侥幸心理。

面对纷繁多样的择校路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被录取到更好的高校,匹配更优秀的教育资源。加之部分考生面对考试失利也心存侥幸。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态,精心布下骗局,谎称能通过特殊渠道——“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找关系帮助考生就读名校。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求学,降低了对诈骗犯罪的警惕性,轻易落入犯罪分子的骗局。但是,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但并非唯一的转折点。面对现实,考生和家长都应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得失心,在成绩、能力限度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校,切勿心存侥幸。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