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30年,MBA教育的新命题——《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暨系列榜

MBAChina
2022-01-13 18:12 浏览量: 2429

通过对MBA教育市场历史总结和趋势预期、MBA市场的供需均衡问题、MBA生源的新特征、中国MBA教育的标杆模式等维度,在告别MBA教育前30年和迎接新的30年之际,我们迫切提出中国MBA教育新的中长期命题。

这一命题就在:中国的MBA教育,不仅只是为了让企业学生获得一张含金量的文凭,还必须明确是为中国经济、产业、企业而服务,并有助中国产业经济的质量和发展快速提升。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文/MBAChina 《经理人》

2021年12月10日,由本刊和MBAChina联合举办的“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步入第三届。随着论坛的举办和成功谢幕,中国的MBA教育也告别而立之年,走向新纪元。下一个30年,中国的MBA教育又将是怎样的情形?这必然是由商学院、学生、企业、MBA教育市场等共同创造和给出答案。回到当下,本届论坛的背景,系MBA教育市场第五次持续的“热度年”(以2017年为基数)。对比2020年,包括MBA在内,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呈现递增趋势。2021年的考研报考人数达377万,较2020年增幅10.6%,再创报考人数历史新高。水涨船高,在考研人数中,报考MBA的人数也再刷纪录,达23万。据此预计,2022年的总体考研及报考MBA的人数,有望再创纪录。在告别过去的30年和迎接新的30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沿着中国MBA教育自1991年肇始以来的成长轨迹进行回顾,同时结合当下的产业环境和发展课题,对中国MBA教育提出新的中长期命题。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商学院发展的《经理人》,以及长期为中国商学院及MBA教育带来服务价值的MBAChina,自2019年首次联合发布相关商学院榜单暨研究报告之后,2021年进入第3届。每一年,都会以回顾、讨论、经验分享的形式,对MBA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以及进行深度讨论,同时也通过榜单形式,对当年表现优异的商学院及MBA项目进行评选表彰,借此推动中国商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于榜单和报告。本刊和MBAChina结合各自数据、信息、研究优势,以调研为基础,综合品牌、师资、学科能力、招生情况、课程管理、学生评价等维度,通过评选活动,推出年度中国商学院暨MBA项目系列的榜单。2021年度的榜单包括《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中外合作商学项目TOP10》《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金融MBA项目TOP10》《年度中国商学院最具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产教融合实践商学院(排名不分先后)》《年度中国商学院公益之星(排名不分先后)》《年度中国商学院卓越运营(排名不分先后)》《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新媒体影响力TOP50》等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奖项。评选活动自2021年5月初启动,至2021年12月初结束,历时8个月。通过对各商学院及其MBA项目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基础资源、第三方问询调研、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进入初步入围评审,再到最终评审的严密流程。在评选过程中,本刊和MBAChina和了解和掌握到国内商学院MBA教育市场的变化,并据此对相关数据、信息等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综合研究分析,包括MBA教育市场历史总结和趋势预期、MBA市场的供需均衡问题①、MBA生源的新特征、中国MBA教育的标杆模式等等。

看得见的MBA市场之手MBA市场的真正主体是,工商管理知识的求学者。从中国MBA教育元年算起,至2021年的30年中,由求学者结构的需求市场,谱写出了中国MBA教育的四次蜕变(详见表1)。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6年。在中国MBA教育创始最初的6年中,全国报考人数每年不足1万人,MBA教育的教材也基本照搬欧美教材。因此,这一阶段的MBA教育实际是“婴儿期”。第二阶段,1997年至2011年。在15年中,中国MBA教育逐渐从“婴儿期”进入到“幼童期”。全国MBA报考人数在1997年突破1万人之后,至2011年首次接近10万。根据百分比计算,2011年的MBA报考人数对比1997年时期,实现了727.27%的倍数增长。但是,耗时却用了15年。显然,中国MBA教育在“幼童期”持续太久。

第三阶段,2012年至2018年。和前一阶段相比,新一代的MBA报考群体仅用7年时间,就再度创造了新的“近10万级”。截止2018年,全国MBA报考人数达17万,这意味着,MBA报考人数每年以新增1万人的速度进行递增。第四阶段,2019年至2021年。和前7年以往,在新的3年中,2019年延续2017〜2018年快速暴涨之后,在2020〜2021年阶段保持了每年报考人数新增1万左右的加速度匀速增长态势。为了降低计算离差率,暂不将市场突然暴涨的2017年作为基数,根据2018〜2021年的报考人数、实考人数、录取人数的平均增速推算,预计在2022年或分别再增至26万人、18万人、5.5万人。从0到1,再从1万到如今的MBA报考人数,中国的MBA市场已经发展成了全球第一大“MBA教育机会市场”。请注意,我们提到的概念是“机会市场”。因为,在不断增长的MBA报考人数和实际被录取的人数之间,还存在巨大的数据差。以第二阶段的1997年算起,至2021年,MBA报考人数总计达到222.5万人,实际进入考场总计为157万人,而最终被录取的人数总计仅有25万人。百分比统计,根据25年的历史整合计算,实考人数比报考人数少了29.44%,而实考录取比例仅为15.74%。

缩小范围,再以近五年为维度,来看2017〜2021年的情况。弃考人数和25年来的整合百分比29.44%基本相仅,但考取率则提高至30.9%。因此,相对过去,MBA报考环境和入学机会均有改善,但弃考人数占比仍过重。年均减少29.44%的MBA报考生现象,可能存在四种情况:其一、个人原因而弃考;其二、考试偏难,而选择放弃;其三、通过率只有30.9%,畏难而放弃;其四、商学院MBA项目招生有人数限定。MBA招生考试的难度和相关录取指标的限定,是决定MBA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

和其他商业市场发展的规则一样,MBA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是稳健,而不是呈现过大波动。2016〜2017年度的两个年度,曾经出现过一轮由“暴跌”到“报复性反弹”的过冷和过热。有些问题出在MBA市场自身的供需不平衡,有些涉及到相关干预行为,如果适度调整考试难度和录取指标,以提高MBA报考生的积极性,或可更有利于MBA市场的健康规模发展。总之,我们希望市场这支“看得见的手”,对MBA教育市场带来积极作用。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金融MBA项目TOP10》

MBA人才供需矛盾冲突相比其他学科,以MBA为核心的商学教育,是最贴近商业社会的学科。中国之所以出现庞大的MBA报考市场,系由产业经济以及企业对管理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引致。对于迫切需求的再分解,主要从产业经济、CEO需求、雇主需求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产业经济维度。援引德勤(Deloitte)在《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创新调查报告》”)②中所指出:“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在某些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行,有些甚至走在前列。而此时中国制造业又面临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技术可以引进的考验,必须依靠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在《创新调查报告》中,就中国制造企业就“五个创新”问题,进行了评估总结:产品与服务创新问题。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技术、用户体验和市场销售维度表现较好,但创新产生的行业影响和变革性有限。技术创新问题。中国企业重视建设数字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以支持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在行业促进、客户价值、财务价值和韧性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但较难实现在价值提供逻辑上进行创新和重构。

管理创新问题。中国企业在管理的某一方面实施创新并取得成果(如信息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但尚未形成管理创新机制。绿色创新。中国企业注重节能减排绩效及实用性,而绿色技术先进性和绿色创新科技基础相对薄弱。CEO需求维度。援引毕马威(KPMG)在《中国首席执行官展望(以下简称“《CEO展望》”)③调研报告中的总结:“中国企业家们对创新的重视日益提高。创新位列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首席执行官将创新、研发、开发新产品等措施视为未来三年实现公司增长目标最重要的策略。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推出政策支持企业研发,例如,对企业基础研究实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大对‘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等等。”《创新调查报告》及《CEO展望》分别从中国的产业维度和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角度,提出了创新课题和未来的战略课题。

解决五个创新问题以及应对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每一个企业个体而言,除了创新技术人才之外,更需要的是大量中高级管理创新的驱动型人才。对于这一标准,MBA人才具有最恰当的匹配度。雇主需求维度。截止去年同期(2021年2月),我国共有在业/存续的市场主体为1.44亿家,其中企业4457.2万家,个体工商户9604.6万家。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另外,自2011年以来的十年里,我国平均每年新增1.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27.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22.3万家。不过,对比国内企业总量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中,分摊MBA管理人才方面,供需出现倒挂。以2010〜2020年的MBA毕业生(不包括未取得毕业或中途退学及其他情况)统计,大约合36.6万人,以此对比我国总企业4457.2万家(不包含个体工商户),MBA人才的供需比仅约为0.82%。而按照这样的供需比,高新技术企业所能分摊到的MBA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在本届“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上,GMAC大中华区总监分享了《全球商科申请与雇主招聘新洞察》(以下简称“《招聘新洞察》”),指出:“科技行业(企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将增加10个百分点。96%的招聘人员在2021年雇用MBA毕业生,使得该行业对MBA人才的需求在过去三年中名列前茅。”《招聘新洞察》中,就雇主对MAB为主要商科人才的信心来源因素,共有八个大项:战略思维、出色的沟通能力、多面手、准备好成为领导的角色、掌控复杂的全球商业环境、创新、带领企业突破由于科技瓶颈带来的挑战、候选人不要求过多的企业培训(有能力实现快速落地)。

对比这些“因素”,会发现它们均无缝对接于MBA教育课程体系中,如《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领导力》《管理沟通》《组织行为学》《创新管理》等课程。值得重视的是,八大“因素”中的“候选人不要求过多的企业培训(有能力实现快速落地)”这一条,说明企业对管理人才有“即插即用”的强烈要求。但是,不管产业、企业对MBA人才如何紧需,但MBA教育培养不可能用速度来代替质量,即使适度扩招(近5年来一直在增加录取人数,截止2021年已达5万人的录取历史新高),但是MBA规范的2年学制,以及全部课程的教学和相关配套培养,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创新,另一方面还有知识消化和实践的过程。特别注意的是,每隔3〜5年,MBA生源结构都会发生一次重大变化。生源结构中包括年龄、所在企业情况、职位、收入,以及前学历等等,这些情况的背后,都反映了时代特征,也促使了商学院在教学理念、行为上需要与时俱进。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中外合作商学项目TOP10》

MBA的“34岁现象”基于年龄代际(rel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生人,放在同一年龄的时空平面上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在面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方法论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另外,由于信息爆炸、技术蝶变、环境更替等等因素,即使在同一个“10年”中出生的人,几乎每隔3〜5岁,也会迅速出现代际。由于MBA学生普遍年轻,但是同样面对年轻的学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的千禧年代以及近5年中,商学院的教育者手里的教材,除了基本原理之外,大多数内容都发生重大更新,而且其在时效更新速度上,甚至发展到了如今的每一年。重点关注一下MBA学生的“34岁现象”,及其延伸问题。根据本刊和MBAChina的联合调研发现,现阶段的国内MBA学生,通过考试和被录取时的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的年龄层,算起来,这部分MBA学生大多生于1987年左右,约在2006年进入大学本科,2010年至2020年前经历一段职业经历,而后考入MBA。

这些“最后的80后”,在重要的职业阶段,正值国家经济转型、企业转型变革、全民创业创新、科技工业和科技消费品暴风骤雨式的更新迭代时期。而多数商学院与时俱进,已经完成过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并正值向“中国特色商学院MBA教育模式”转变阶段。因此,形成了当下中国MBA独有的“以新对新”的局面。随机抽样三家商学院MBA项目来观察学生结构:以“2021级清华MBA项目(非全日制)”为例。根据公开信息,该项目学生平均年龄为34.4岁;工作经历平均为10.5年;教育背景多数为本科,专业集中度最高的是工科;母校背景中,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等211、985高校;所在企业归属前三位的分别是科技、金融和制造业;从事的岗位前三位的分别是综合管理、金融财务、市场和产品管理;在职业过程中,有些成为中层领导,平均管理人数大约36人。另外,在披露信息中,还包括部分学生所在企业的具体名称,如华为、歌尔股份、高盛(中国)、百度、京东等等。通过以上信息,“2021级清华MBA项目(非全日制)”学生的肖像很明确,这是一批亟待通过MBA学习,用MBA知识、工具来对现有职能工作进行指导、调整、改变、完善的学生人群。根据2年学习周期,意味着至36岁之后,他们正值由一名普遍管理者向领导人地位转变的最佳年龄。复旦MBA项目、浙大MBA项目和清华MBA项目,也有类似情况。复旦披露的“2020级复旦MBA”项目的公开信息中,MBA学生平均年龄稍低于总体年龄,为32.6岁,但是在其年龄结构中,35岁占比29.8%,28〜34岁占比62.7%,由于27岁以下占比7.5%的原因,而稍微拉低了平均年龄。另外,“2020级复旦MBA”学生的平均工作年限为9.8年、平均管理年限为5.8年,企业属于民营和外资居多,学生任职中层管理者居多。

再看浙大披露的“2022级浙大MBA”项目,其MBA学生年龄结构中,第一占比为31〜34岁,为30.91%;其次为35岁年龄段为29.13%,28岁-30岁年龄段为22.56%,低于27岁为17.41%。因此,浙大MBA学生同样具有明显“34岁现象”特点,至于工作年龄、管理年限、学历、职业、企业身份等基本和复旦MBA、清华MBA类似。由此可见,“34岁现象”不仅是国内MBA教育的共性,同时也让各商学院在设计MBA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更能适应、匹配管理学习需求。从国内MBA教育市场的历史演变,再到MBA人才的供需冲突,以及独特的“34岁现象”,MBA教育院校又将如何面对新时局?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具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解读2021 TOP100承上届,本刊和MBAChina联合对国内商学院MBA项目进行第三度评选。本届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主榜,保持最终的100家限定规则。入选和排序上,基于各院校MBA项目的表现情况,相比去年,本届TOP100中,部分商学院MBA项目“角逐”比较激烈,甚至出现局部总分值相近、相等的情况。当然,也有去年上榜的MBA项目在本届中落选,同时又有新增的部分MBA项目。

根据最终的名次,获本届前十佳MBA项目的院校依次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并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称呼,均采用简称)。获得本届前十佳MBA项目的院校,主要基于在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价值、工商学科能力价值、师资能力价值、招生质量、课程管理和创新价值、学生学习实效价值等表现方面,具有较高的分值得分。这些MBA项目的院校具体表现如何展现标杆价值?以清华经管、交大安泰、北大光华、浙大管院和中大管院、复旦管院等排名前五的MBA项目院校为例:清华经管。“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如何在发展大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清华经管院长白重恩教授对MBA人才提出的命题思考。

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清华经管主要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SPOC在线课程、特色课程、名师讲堂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课程体系。清华MBA项目的课程体系是持续改进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新版MBA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体系追求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采取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全球化经历这四项措施,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MBA学生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师资力量。清华MBA项目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经管学院的全职教授和专门聘请的院外专家组成。清华经管学院以其独有的感召力吸引着众多优秀学者加盟,这些深负盛名的教授学者,形成了一支优秀杰出、经验丰富的国际化MBA师资队伍。SPOC在线课程。清华经管学院融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中国最优的教育资源,推出国际领先的基于新信息技术的群组教学模式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SPOC课程在传统的MOOC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群组学习、教师全勤主导和以案例讨论为主的课堂对话,是目前世界领先、国内独有的全新MBA教学模式。通过SPOC课程,清华MBA项目已经走在世界商学院教育前列,并促进了国内MBA项目变革。特色课程。清华的最具特色的课堂是“顾问委员走进经管课堂”。

这一课程系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与经管学生之间的小班讨论课程,让包括MBA学生在内的经管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国际一流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交流,近距离对话使双方都受益:一方面,学生获得难得的机会与顾问委员近距离交流,另一方面,顾问委员也能面对面地了解中国年轻一代最优秀学生的思想动态。名师讲堂。主要为清华“MBA名师论道”,该讲堂是为MBA学生定期开设的系列讲座课程,每堂课邀请一位清华MBA名师为他们讲解管理新知,剖析时政经济,分享智慧心得,并与同学们互动交流。2013年至今的主讲嘉宾有清华经管学院兼职教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荣融,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荣誉访问讲席教授、国际管理学会(AOM)前主席陈明哲博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等。交大安泰。“安泰将秉承‘扎根中国管理实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完善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方针,以行业研究为抓手,回归商学院发展的本源,形成实践、学术、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循序渐进,最终攀顶而成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这是交大安泰院长陈方若教授对本院发展战略提出的命题。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交大安泰主要在课程设置、创业创新、国际视野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课程设置。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力”,交大安泰MBA的所有项目都既强调经营管理的方法与理念,又突出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以交大安泰非全日制MBA班为例,该项目致力于培养懂管理、会经营,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非全日制MBA的课程以满足各行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设置的必修课包括方法论基础课程、管理核心课程、中国国情课程,选修课则提供营销与战略、技术与创业管理、金融与财务、运营与物流、国际商务、人文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一方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交大安泰率先在国内打造MBA创新与创业特色教育,从提出通过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基金,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生态体系,到如今围绕创业生命周期,构建了涵盖“立体化课程体系-多层次实训平台-全方位实战支撑-终身化学习平台”的创业人才培育体系,让处于各个创业阶段的安泰学子,皆能并持续得到创业教育和支持。国际视野。除了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机会,交大安泰努力为国际学生提供最佳的交流体验。

项目为每一名国际学生安排一名中国学生作为“生活向导”,为他们交流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项目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创建增进友谊、融合团队的平台。北大光华。“‘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是光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每一个光华人的基本信念,并贯穿于学院的一切工作中。”——这是北大光华院长刘俏教授对学院商学教育价值的终极思考。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北大光华主要在师资力量、特色课程、职业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师资力量。北大光华秉承北大悠久的人文传统、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不同学术背景和经历的老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对中国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亦形成了国际影响力。北大光华现有116位全职教员。其中,9位教育部“长江学者”,5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位国际学会会士等。特色课程。全新的“整合实践项目”,作为北大光华全日制MBA学生必修课程,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商业教育合作项目,旨在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打造的实践平台,不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作为体验式课程,整合实践学生小组在教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执行具体商业项目,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并最终向企业提交咨询报告。每个项目都是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设计提供的真实课题,旨在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实际商业问题。该整合实践项目课题范围:为转型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战略、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方向的解决方案;为创业型企业或成长型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商业计划等。职业发展。北大光华为MBA学生还设立了职业发展中心,通过面向企业、面向学生两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MBA人才资源,为MBA学生提供合适的雇主资源。由此为MBA市场突出的供需冲突问题,提供了公益服务平台。浙大管院。“走在市场经济前沿,创造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浙大管院院长魏江教授对本院商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使命。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浙大管院MBA主要在师资力量、特色课程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师资力量。

浙大管院MBA授课师资共计113位核心教师。其中:71%以上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20%的教师担任企业独立董事或field执行董事;38%的教师担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顾问或从事实际管理咨询工作。此外,还聘有50余位知名企业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特色课程。自2018年起,浙大管院对全日制MBA项目进行了全新打造,正式升级为“浙江大学MBA新动力班”,致力于培养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领袖型精英人才。其中,行动学习是MBA新动力班的核心课程,学员以行动学习小组的方式组成团队,共同帮助企业解决真实存在的管理问题。MBA教育中心为学员配备指导教授,借助专门的浙江大学商业系统工具,帮助同学提升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推动大家的职业发展规划。项目主要包括面向浙江大学工科实验室技术商用化的《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前瞻》,面向中小创新型企业管理的《创新管理》,以及面向大型企业内部问题解决的《行动学习实践》,为未来的职业转型发展提供最大助力。中大管院。“培养既有创业创新精神,又能关注并践行社会责任的商界管理精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帆教授对本院商学教育提出了使命。

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中大管院MBA主要在品牌价值、项目共享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品牌价值。中大管院MBA迄今已向社会输出逾5000+名管理精英。该院是华南首家、中国第二家获得AMBA、EQUIS、AACSB全部三大国际认证的商学院,也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知名商学院、中国最具影响力的MBA品牌之一。项目共享。除了MBA之外,中大管院MBA中心运营的项目还有MPAcc(会计硕士)、MPM(项目管理硕士)、MAud(审计硕士)、MF(金融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除了各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外,大部分的选修课程都是开放给各专业共同选择的。在学生和校友活动组织方面,理事会与联合会还实现了各专业学位项目的大融合,打造出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多专业平台的融合与构建,对帮助同学们丰富知识结构,拓展交友圈子,互相取长补短,打造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学习与事业团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复旦管院。“顺应新的时代特征,紧随新的时代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2020年启动了科创战略,并迅速开展了一系列科创管理专题研究。学院教师和院外学者强强联手,一起聚焦科创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开展非常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这句话,明确表达了复旦商学教育战略上的新变化。

在MBA教育实效运营中,复旦管院MBA主要在项目体系、职业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项目体系。在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特征、全面融合中西管理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复旦MBA大胆创新,持续完善MBA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一个核心,五大支柱”全方位学习价值系统,致力于从“知”与“行”两个维度,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青年精英,未来领袖”。职业发展。向社会企业对接,解决双向选择的对口问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是中国大陆大学商学院中第一家专职的MBA职业发展中心。通过提供高质的服务和资源,中心旨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职业竞争力。该中心每年为学生提供全职就业机会1500余个、实习机会1000余个,举办2场全职招聘会和1场实习招聘会;合作企业达1000余家。根据披露,通过中心的服务,复旦MBA学生毕业互入职的企业如苹果、耐克、巴斯夫、百安居、拜耳等500强企业。以上案例,只是《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中的代表,中国商学暨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所有商学院共同努力和创新。《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

商学+理工科”的产教模式本届系列榜单中,除了《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以及金融类、特色类、中外合作、教育管理运营等定向榜单之外,还增补了基于产业和商学教育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榜、基于对社会回馈和奉献价值的公益榜、基于通过流量传播品牌价值的新媒体影响榜。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产教融合实践商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公益之星(排名不分先后)》

重点关注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产教融合,在英语国家的管理教材上,叫做“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中文就是“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整合”,其真实的含义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不过,现阶段的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偏差(偏差问题,限于篇幅和本文主题,本文不进行展开)。不过“产教融合”在中国大学中,主要是指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共同从基础理论到科研,再到成果开发,最终实现将产品引向市场为目的。一般而言,多见于大学的理工科。以MBA教育为代表的商学教育,在历史发展阶段中,其实早就有不同程度的“产教融合”的雏形,比如真实案例场景和教学结合、教授和学生进入企业研究课题等等,但是发展至今,MBA的“产教融合”在各大院校中已经形成了百花齐花、各具创新和特色的局面。对于MBA教育来说,“产教融合”使得学生能够“从企业中来、再回到企业中去”的学习和实践的循环,促使MBA学生能快速与行业发展、企业实践、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紧密结合。通过调研、分析,本届产教融合榜单中,共选出了30家优秀的MBA项目。

其中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等。由于入选学院较多,仅通过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两家(以下均使用简称),来看一下国内MBA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特征。北理MBA。追溯历史,北京理工大学最早在1940年创立于延安,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以及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北理管院浸润着北京理工大学深邃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学术底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该校管院已走过41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栋梁。近年来,北理管院已获得全部最权威的商学院四大国际国内认证,分别在2011年通过国际AMBA认证、2015年通过EQUIS国际认证、2016年通过CAMEA认证、2019年通过AACSB国际认证。至此,成为全球不超过1%同时持有三大国际认证的管理学院。面向国家产教融合战略需求,北理MBA项目中特设技术转移方向,并在2020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开展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从人才选拔、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多维度构建管工融合的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在国防军工、人工智能、能源经济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管理类专业教师,设计具有工科特色的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工科特色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为培养产教融合、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提供可推广的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卓越领军管理人才。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卓越运营(排名不分先后)》

兼容并蓄,淬砺致臻。北理管院将教育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握大势,敢于担当,为社会各界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杰出管理领导人才,推动中国管理实践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华理MBA。华理MBA项目以商学院使命“连接商业与科技,培养知行合一的经管人才”为指引,以“基于交流而发展”为培养理念,是首家将行动学习引入MBA教学改革,开创了“五位一体”全新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注重与产业、与理工科、与定量技术相融合,通过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沉浸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致力于将华理MBA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并拥有现代管理新知识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华理MBA项目行动学习课程遵循“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设计,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商业情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独立地制定计划,联合学院教师和企业资源共同实施计划、以及不断进行反思,调整计划这个学习过程,掌握商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塑造管理思维,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北理MBA、华理MBA在内的国内以理工类学科为资源的大学MBA,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在结合产业、企业资源方面进行实践,形成了“商学+理工科”的MBA实效模式。在中国,“商学+理工科”MBA模式的出现,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企业科技创新,以及新经济的崛起和规模化,特别实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战略、组织、人力、创新等管理知识、工具、经验的缺失所引出的重大社会需求。本届系列榜单的背后,有来自外部环境——产业经济、企业的人才需求,又有来自各商学院MBA教育教学的内部环境——对使命的坚守、对MBA学生的求知洞察、MBA教育理念重塑、MBA教育改革和创新等等。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新媒体影响力TOP50》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中国MBA教育元年至今的30年来,商学教育总体上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而且积累了大量办学经验——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MBA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具有明确为中国经济、产业、企业服务的中国特色的MBA教育。通过中国特色的MBA教育理念、模式、方式,有助于中国产业经济的质量和发展快速提升。① 具体问题,由《经理人》和MBA China分析和研究提出,详见《经理人》总第319期文章《MBA教育市场供需不平亟待解决》》② 资料为《下一步创新——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报告)》德勤(Deloitte)2021年12月③ 资料为《2021年中国首席执行官展望》毕马威(KPMG)2021年10月

附文:

《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暨系列榜调研说明

评选活动自2021年5月初启动,至2021年12月初结束,历时8个月。通过对各商学院MBA项目进行发函调研、通过掌握的数据基础资源、通过对第三方问询调研、通过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进入初步入围评审\\最终评审等流程,推出包括《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中外合作商学项目TOP10》《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金融MBA项目TOP10》《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具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产教融合实践商学院(排名不分先后)》《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公益之星(排名不分先后)》《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卓越运营(排名不分先后)》《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新媒体影响力TIO50》等系列榜单。

1.排行榜及调研情况

年度排行调查主要从商学院MBA和MBA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同时也调查了学生对MBA项目的看法。其中,MBA项目方面,调查项目师资、教学管理、招生情况、学科能力、课程体系、品牌力、信息化等;MBA学员方面,调查学生对在读、已读MBA项目中的总结、意见。

众多MBA项目对于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秉持的独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均有高度认可,受邀MBA项目均积极参与填写问卷,协助调研。对积极配合的MBA项目,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均对其问卷进行独立核实,确保真实完整。对未配合的MBA项目,MBAChina、《经理人》联合项目组也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包括匿名电话访问、数据搜集、校友问询等方式。

2.评选原则和指标及其权重

评选原则为:一、对于国内合法开办MBA教育的项目,均被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二、本校专职师资低于总师资数量33%以下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三、课程体系及科目照搬西方,且缺乏创新和革新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四、市场口碑欠佳、受到行政处罚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五、收费标准与MBA项目提供的课程教育价值严重不匹配的,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六、招生不足及运营停滞的MBA项目,不纳入榜单评选范围。

指标及其权重:设定为6个大项指标以及所辖8个细项指标。6个大项的权重分别为:师资25%、招生25%、工商学科能力30%、品牌影响力15%、课程管理25%、信息化管理25%、学生评价15%;下辖细项主要分别为:课程管理中的商业思想30%、课程创新20%、多科融合25%、学科前瞻25%;学生评价中的综合效用25%、商业实践20%、职业发展30%、个人价值实现25%。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