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西电九旬老党员王铭慈的故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1-09-28 11:03 浏览量: 2359

近日,教育部关工委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评审结果公布,西电报送作品《九旬老党员“永远跟党走”》荣获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全国668所高校提交的600篇征文中有60篇获最佳征文。

7月初,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靳亮前往北京,现场讲述这位老党员——王铭慈的革命、工作和生活故事,并于9月15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进行展播。

现年96岁的离休干部王铭慈,15岁便参加革命,先后在中央前委新闻通报台、西北军区总台、兰州一野司令部通讯区电台任报务员、报务主任,后回到学校从事工作。1982年离休后加入学校关工委,发挥着自己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以亲身革命经历为素材,面向学生开展思政教育。2001年撰写回忆录,2008年开通网易博客,网名“老园丁”,发表博文270余篇。曾获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典型、学校优秀党员等荣誉奖励。在今年学校“百名党员同唱一首歌”活动中,精神矍铄的王铭慈同青年学生一起,共唱山歌给党听。

九旬老党员王铭慈“永远跟党走”的故事

前篇:战争时期,一心向党

在堂哥王昭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

“我是1940年8月20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年我15岁,称青年党员,18岁才转为正式党员。而早在9岁时,我已经种下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的开始,王铭慈仍能记住每一个细节。王铭慈的家乡在河北平山县的天井村,世代以农耕为主,土地革命时期军阀混战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民众处于水火之中。为了人民的解放,共产党开始在这里秘密开展工作,王铭慈的堂哥王昭(原青海省省长)便是其中一员。王昭1932年经本家哥哥王雨时介绍入党,时年15岁,尚是一名学生,后高小毕业因家庭破产,只得回家务农,由于对包办婚姻不满,同王铭慈一起在奶奶膝下生活。在家期间,王昭一直秘密开展党员活动,发展党员,扩大组织。1934年,王昭建立了天井村党支部和穷人会,并担任支部书记,王铭慈家里南房的窑洞成为他们的秘密联络点。当时王铭慈年仅9岁,尚不知何为革命,只是经常看到王雨时等人来找王昭,他们行踪神秘,一般在晚上活动。王铭慈开始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后来从他们言谈中渐渐知道共产党这个名字。王昭有空就给王铭慈讲革命的道理,还给她看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他说:“穷人们不是命苦,是地主和军阀们害苦的,你家的地是被他们抢去的,你爹是被他们逼走的,只有打倒他们,我们穷人才有活路,总有一天世道要变的。黄河西就有红军,那里有共产党,是穷人的天下”。从那时起,王铭慈心中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也种下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之后王昭他们在家谈事时,王铭慈会在门口和房顶上放哨,以防发生意外。立志打倒日本鬼子救中国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铭慈就读仅两月余的平山县立女子高小停课。1940年,她考入晋察冀边区民族民主革命中学“五中”学习,这是一所为晋察冀边区培养干部的学校,从校长到老师、班干部都是从延安到抗日前线的知识分子,当时开有社会发展简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简史、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等课。面对民族的灾难,王铭慈回忆说:“那时的我立志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救中国,我还想当女兵上前线杀敌。”同年8月20日,王铭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共产党还处于地下,她的入党介绍人樊玉祥让她填了入党志願书,经上级批准后,将其带到教室,在黑板上画了一面党旗,让她举起右手进行了宣誓,随后当即烧了入党志愿书,在擦去党旗时要她牢记党徽和誓词。已经入党76年的王铭慈,对当年入党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42年,抗大二分校设立附属中学,王铭慈从边区五中应召入伍,从此穿上军装当上了小八路。连队的党支部是公开的,指导员上党课对党员提出要求“在平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战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受伤时,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王铭慈对此始终铭刻在心。

(1943年)

在延安成长为一名通信兵

1943年2月,抗大二分校向延安转移。途中,王铭慈所在梯队被日军打了伏击。在突围时遇到两米多高的崖,七八个小同学上不去,她和一个男同学在下面托举,坚持到将最后一个男孩用两肩送到指导员手中。听到“快卧倒”命令,她侧卧在崖下,之后从炸垮的土中爬出,听到敌人吼声“捉活的”,她迅速沿着崖边爬行,幸遇一同学扶行,找到了大队和医生。“包扎后他们要我留下治伤,我坚决不肯,我是轻伤,没伤骨动筋,能跟队突围,经3次申请终获同意,随后又跑了120里路”,王铭慈至今仍清晰记得这一段令她难忘的故事,“后来过汾河时,伤口进污水恶化,我发起高烧,老乡们用担架将我抬上苛岚山,连夜送到了晋绥军区医院。感谢当时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感谢军区领导送来的盘尼西林”。伤好后王铭慈抵达延安,二分校编入抗大七分校,开到甘苏合水枊沟女生一队,开始参加大生产运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王铭慈被招入陕甘宁联防军司令部(简称联司)通信训练队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联司通信训练队驻扎在延安飞机场边一个山沟的半山腰上,有十多孔土窑洞,教室也设在土窑洞中,内有土台、木板搭成的桌凳,桌上摆着一排学练发报的榔头和能听到声音的发报器。王铭慈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过半年学习,1946年4月毕业时,她取得了收发报全优的成绩。毕业后王铭慈被分到联司电台21分队见习。同年端午节,她和朱仕朴(林彬)走进了婚姻殿堂。见习三个月王铭慈就能独立工作了,经过考核顺利转正为一名正式报务员。王铭慈回忆说:“在当时的通讯水平下,电报成为中央领导跟各个战场、部门联系的神经中枢,看着那份份急报和领导亲自来电台传达首长指示的匆匆身影,我深感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的重大。每次上机,我都全神贯注,把发来的电报准确接收,把发出的电报清楚发出。”被抽调中央前委担任通信战士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西北野战军组建时,王铭慈所在电台的男报务员带一部电台去跟随彭德怀,她们留一部电台跟随贺龙。“敌机早七时就来轰炸,这一群飞机把炸弹投尽,另一群又来了,到天黑才停。一日我正值班,我们电台的窑洞门被炸土堵了,我令摇机员快把机子往防空洞里搬”,王铭慈回忆起撤离延安那段岁月,“因为面前放着十万火急的三个AAA电报要立即发出,我们提着马灯,开机工作。我们的报务战士就这样在防空洞中整整坚持工作了七天七夜,白天不能做饭,晚上做好一天的送来吃。”1947年11月,为加强对全国的宣传和服务中央首长,联司参谋长张经武抽调王铭慈和另外5人到中央前委(代号“亚洲部”,位于米脂县杨家沟)工作。王铭慈被分到四大队的新闻通报台,她们的任务是把毛主席、党中央、解放军总部向各解放区、全国人民、全世界告知的宣言、评论、社论、新闻等发往邯郸的陕北广播电台,再由他们用大功率电台发给全国和全世界听众。王铭慈印象最深的一篇是1947年12月毛主席讲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每人发两小时一换,从晚上九点发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期间没人叫苦,没人喊累。在中央首长身边履行通信战士职责,我们都深刻认识到任务的神圣光荣,也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

中篇:和平时期 永远爱党

“干事”二十年,不发牢骚,做好服务

1962年元月,王铭慈随朱仕朴一同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分配到四系任妇女干事,1966年4月集体转业后,学校更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在四系政治处任人事干事,文革后在四系政工组任干部助理员,一直到1982年12月离休。

(1966年)

在西电工作的二十年间,王铭慈一直担任干事,没有职称,行政级别也长时间没有提升,但她从不抱怨,不计较,不发牢骚,更不觉得自己冤枉。

“那么多抗大学友和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自己能够幸存下来,这本身就是幸福。”王铭慈谈到,“既然活下来,就要好好工作,也能够为牺牲的同志们补上一点。身为‘干事’就要好好干事,积极工作,把服务做好。”

“离休不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982年离休后,王铭慈以毛泽东的题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读书,写文章。

陕西省老年大学第三分校开办以后,王铭慈坚持“开什么课上什么课”,先后拿到了关于书法、烹饪、缝纫、摄影、花卉、音乐、公共关系等12个结业证书。毕业展览上,她的烹饪获得二等奖,摄影获得三等奖,丝网花制作获得一等奖。

(2005年)

“我今年已经92岁了,可我心中还有个梦,就是想把记事起所经历过的、看过的、感觉到的,包括在旧中国的遭遇、战胜日本鬼子和打倒蒋家王朝的艰苦岁月、工作回忆、离休后的生活等等,都尽自己的力量写成文字,如果对于青年人、对于后代有教育意义,便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了。”王铭慈表示她要向周总理学习,“春蚕不死,吐丝不尽”。

2001年,王铭慈正式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岁月印记》,整理朱仕朴的回忆录《岁月历程》,后来又写了个人小传《王铭慈缩影》。2008年,她在网易开通了博客,网名“老园丁”,现在已经发表博文270余篇。中红网上也刊登了她的各类心得40余篇。她在2015年还被评为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典型。

“‘两学一做’这鞭子抽得好”,争做合格党员

王铭慈所在57号楼党支部,在今年5月10日、5月24日、6月5日先后三次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由支部书记向她们讲解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要精神。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57号楼党支部特别对包括王铭慈在内年龄偏大的同志们另行组织了集体阅读、集中讨论、共同研讨、积极答题等工作。

王铭慈积极参加了支部学习活动,私下里在电脑上放大党章的字体,一遍遍阅读,把不懂的地方进行摘录,并着重花费一个星期将入党誓词重新背诵,总结了《我为什么入党》《“两学一做”学习的这鞭子抽的好》《忆党史,固信念,纪念建党95周年》《努力修身做个好园丁》等多篇学习心得和体会。“我从中知道了我们共产党坚持什么理论,朝着什么方向,奋斗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党员的权利义务、行为要求等,总之明白了很多”,她谈到学习收获。

“岁数越来越大,对学习我真的有点老化、有点懒惰了,就像毛主席说的懒驴上坡要给几鞭子,‘两学一做’这学习的鞭子抽得好呀。”王铭慈谈到,“我在6月14日《西电科大报》上读了陈书记和郑校长讲‘两学一做’专题党课的内容,他们都讲了育人的教师怎样自修、律己、守规、尊纪、志远、爱业、给学子树立榜样。我也要努力修身做个好园丁。”

6月22日,王铭慈参加了离退休党委机关支部与陕西省政协机关党委第九支部以“忆党史,固信念,纪念建党95周年”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她用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原因和抗战中的经历,介绍了自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如何学习,做一名合格党员的感悟等。

“我的入党介绍人樊玉祥同志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进入了航校,后来在抗美援朝中牺牲了。可他好似还站在我的身旁,让我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王铭慈满怀感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终身学习,争做一个合格党员以告慰英灵!”

在王铭慈看来,“做合格党员”按照入党誓词应做到三个层面,其一,我们党员要“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这些是需要用行动来表现的,是能看得到的;其二,要“积极工作”,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懈怠;其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有些人会抱怨“什么时候能到共产主义呀”,王铭慈认为,共产主义是种崇高信仰,需要一代代传承,总有一天终将实现。

2016年)

“现在生活很幸福”,永远跟党走

“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永葆革命精神和本色。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关心时事政治,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妀革与发展,继续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量力而行参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邻里和谐,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体现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保健身心,陶冶情操……”

这是王铭慈老人今年获评离退休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的个人小结,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颁奖词”。王铭慈2001年开始担任57号楼党支部书记,2003年被授予先进支部和优秀支书奖,之后又多次获评优秀党员。“得与不得这些优秀称号并不重要,既然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三老’,我就有责任做好表率,为青年人树立榜样。虽然我现在不再担任党支部书记,但我现在相当于支部“顾问”,积极为支部活动建言献策,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忙。”

“他们现在都叫我‘三老’:92岁的老年人、1940年入党的老党员、1942年参军的老八路。我现在生活很幸福,党和国家对我们照顾太好,心里真的很感动、很温暖。这一切都要感谢党,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看到党的发展历程多么艰难,道路多么崎岖。”提到今年是建党95周年,王铭慈情不自禁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记者:贾凯通讯员:马梦茹编辑:郭楠楠责任编辑:王格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