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九十年|新中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1-09-24 10:08 浏览量: 2504

夜色星空下,当一颗颗流星一闪而过之时,你是否注意到了短暂星耀下隐藏的神秘信息?那一刻,夜幕因流星而闪耀,信息因闪耀而传播。流星在高空烧毁后留下的电离气体柱——流星余迹,便是大自然恩赐给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秘密神器。

所谓流星余迹通信,就是利用流星在高空大气层烧毁后形成的电离余迹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来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工具,这是一种比较隐蔽和可靠的远距离小容量通信手段,主要用于应急通信。

在1960年代,我国的科研基本上处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状态。用相对落后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先进而复杂的电子信息系统,这就是当时的处境。1960年期间,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通过西军电师生和实习工厂职工的共同奋战,自行研制出一套流星余迹通信试验设备,并且于60年底在北京与西安之间建立了一条试验线路。为了减小工业干扰,西安的试验站设在沙井村。为了尽快上马,西安站利用原有的几间旧瓦房作为中心机房(安放接收机和控制终端设备),临时搭建了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窝棚”作为发射机房。1961年,刘增基来到到沙井村试验站开始工作,那时候试验站只有吴海洋一位教员,其余都是战士。在北京也只有三位教员和多名战士。1962年暑假期间,一系请胡征教授和樊昌信老师(当时的职称为讲师)到沙井村试验站调研和指导工作。为了加强研究力量,之后陆续调来缪锦标、荣漳涛、张震、包洲等教员。1963年,他们对流星余迹的传播规律进行了一年的测试研究。

流星余迹散射接收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记录样品

1964年,各分机的设计顺利完成,并由校工厂完成了加工制造。整个系统包括两端,每端的通信设备有两副双层八木天线、大功率发射机、接收机、控制台、发送终端机柜、接收终端机柜,还有纸条发报机、电传打字机等。经过室内联试,于1965年在北京与西安之间投入野外通信试验并获得成功。这套在1965年研制成功的基于电子管分立元件的全双工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代号取名为HX-101A,HX代表红星,101表示主要承研单位101研究室,A代表第一代。这几个符号就刻在控制台的标识牌上。

新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设备(外形图)

现存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

整理自新闻网《博物馆藏品故事|探寻星空下的通信秘密——专访新中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参研者刘增基教授》一文

编辑:郭楠楠

责任编辑:王格

出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