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3月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3月1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3月13日,《学习时报》访谈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共话“高校如何更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记者:您作为教育界别政协委员,为参加两会做了哪方面准备?
卢建军: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我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提出“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由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四方面主体,联合高校人才团队和平台,建立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研发中心,组建“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孵化培育企业新的高质量增长点;探索“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共享机制,以此为高校更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建言献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
卢建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必须按照经济、产业、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体谋划、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就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一个导向”“两个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记者:如何理解“一个导向”“两个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卢建军:“一个导向”“两个深度融合”,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布局,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一招,也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对企业而言,有助于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人才和平台等不足的问题,与高校联合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有效应对外部遏制。
对高校而言,有助于实现以企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交叉融合、企业应用为牵引的基础研究,提高有组织研发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落实“双导师、多导师”育人,在实战研发中培养创新人才,真正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记者:您认为如何推动“两个深度融合”更好实现?
卢建军:第一,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建以企业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管理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中心。组建“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开展有组织研发,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将双导师、多导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提升企业技术原创能力。
第二,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牵引,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以企业对基础研究的现实需求为牵引,建立有组织的研发管理流程,加快“破四唯”“立新标”。
第三,企业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以校企深度融合的研发中心为载体,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
第四,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组织管理,深化平台与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具体任务导向,建立以任务为导向的联合研发团队。
第五,完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坚持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推动“两个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
记者:您认为高校如何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卢建军: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基础与前沿并重,推动“两个深度融合”育人。
一方面,培养“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立足“两个大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家龙头领军企业的深度融合,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促进就业市场的供需有效衔接。面向企业需求,在有组织的研发管理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市场反馈,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推动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发展趋势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对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匹配度。此外,还有助于打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实现企业人员进校园参与联合攻关、学校科研人员在企业中深度参与科技研发,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提高人才就业质量。
(本文转载自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