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评论:杂说“阿里”与“腾讯”间的那些事

MBAChina
2014-03-25 17:28 浏览量: 5450

  双马之战再升级 腾讯阿里论战移动互联
 

  独家评论员:夏春旻
 

  回顾2013年,当微信突然实施封杀微信营销账号策略,特别是针对淘宝广告,并且在其5.0版中引入了微信支付功能,“双马之战”便正式拉开帷幕。在2014年年初,“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两款“打车神器”之战,可以说是将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火拼”推向了高潮。由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资本的注入,打车软件在行业洗牌后基本形成了双强争霸的格局,并且愈演愈烈。
 

  “打车软件之战”中阿里巴巴以及腾讯两公司“烧钱”式的补贴,着实让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从中获益不少。司机乐着数钱,乘客乐着省钱,大家也都明白这高额补贴的目的是两家公司推广自家软件,除此之外,大家似乎也就无暇顾及这般“烧钱”式的推广究竟为何。
 

  那么打车软件究竟有何“魔利”?
 

  实际上,两款打车软件的自身赢利点目前仍在摸索之中,内置广告和增值服务或许是可行的的盈利模式,但目前双方正处于占领市场阶段,正如快的打车COO赵冬所言,对于快的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继续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扩大市场规模。虽然目前表面上看来,在这“烧钱式”推广的背后,两家打车软件公司尚无盈利,但对于阿里和腾讯而言,打车软件背后基于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多种可能性或许才是双方注资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其中有2.7727亿是3G用户,占全部用户的24.20%,有8.173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腾讯的“微信”可以说是助其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一股猛力。至2014年,微信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并以每日160万的数量增长。阿里巴巴自然也不甘示弱,重推自家“来往”与之抗衡。只是由于双方战略趋同,在“微信”已坐拥海量用户的情况下,“来往”想要后来居上着实难度较大。眼看“网购时代”腾讯难以分得一杯羹的局面就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以逆转,阿里巴巴自然也同样盯紧了移动业务这块“肥肉”。
 

  而此时,打车软件应运而生。阿里和腾讯都看到了打车软件背后的O2O(Online to Offline)入口以及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这也是二者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生活服务领域必争之地。而双方也都意识到先行占领市场的重要性,于是一场“烧钱大战”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目前“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已分别与“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形成对接,随着高补贴下打车软件的使用热潮,打车软件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粘度大幅提升,这就为发现用户潜在消费需求以及寻求更多盈利模式创造了可能。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在打车软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状况下,阿里和腾讯如此大手笔的注资行为——两位大佬投资的不仅仅是打车软件本身,而是打车软件背后所形成的自家产品的闭环,更是基于O2O以及LBS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无限可能性。#p#副标题#e#
 

  微信VS来往——新互联网时代企业全能转型期的大佬之争
 

 

  独家评论员:程亮
 

  近些年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众多互联网巨头都瞄上了这块潜力无限的“新大陆”,2011年1月21日微信诞生以来,易信、来往以及各种企业APP相继催生。也因此出现了之前沸沸扬扬的微信VS来往,马化腾与马云的口水之战。
 

  导火索
 

  这场大战起源于2014年11月1日上午来自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来往”6000万红包大派送活动,活动开始不久红包分享的链接便在微信朋友圈产生了刷屏的现象,4个小时后在朋友圈中关于来往的分享链接就被屏蔽。起初只是安装了腾讯手机管家的用户被提示风险,随后所有用户访问都被屏蔽。而没有安装腾讯手机管家的用户也收到了来自腾讯手机管家的屏蔽,提示“经腾讯手机管家检测,该网页可能包含恶意欺诈内容,已终止访问。”原因是否因为手机管家检测的机械行为,还是敏感的腾讯有意而为,微信、来往各执一词,在之后的微博骂战中双方似乎也都说的有板有眼,致使这一事件最终成为一场“罗生门”。透过这一事件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条导火索,是一场即将爆发的即时通讯大战的开始,阿里早就扬言要分腾讯即时通讯业务的一杯羹,无论是阿里精神领袖马云还是CEO陆兆禧,都不止一次地表现出了对“来往”的期待。虽然就目前看“来往”难以撼动微信的地位,但阿里根基深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专业的研发团队,这场即时通讯领域的巅峰之战,交战双方还算得上是势均力敌的。
 

  退休马云杀气腾腾
 

  “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了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狠狠地摔。”以上是马云在阿里内部论坛做出的一份杀气腾腾的动员,阿里巴巴CEO陆兆禧也表态,指阿里愿意为“来往”付出任何代价。马云对公司员工内部发话:阿里内部员工必须使用来往,且外部(非阿里员工)好友数量必须大于100人,否则没有红包(年终奖)。想必明眼人已经能看出来这是阿里准备火拼的前奏。
 

  全能转型之战在所难免
 

  企业做大做强业务拓展全面开花,原本看似泾渭分明的潜在竞争对手已经不得不走到狭路相逢相互竞争的田地。这是竞争力强劲的企业进化拓展的一条铁律,自古是精明商人哪里有利可图就去哪里,腾讯是业界出了名的胃口大又爱“抄袭”,阿里巴巴家底殷实野心勃勃,如此看来全能转型之战在所难免,今天是微信VS来往和易信,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周鸿祎、刘强东和李彦宏等人不会带着奇虎360或者百度等一票互联网大佬杀到腾讯微信家门口分一杯羹。这是互联网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大势所趋,业务趋近,互相竞争,兼并或者合作兼并其他企业就像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2013年的电商混战就是最好的佐证。#p#副标题#e#
 

  “微信”与“来往”之争:消费者成最终获益人
 

  独家评论员:侯娟
 

  2014年互联网圈最有看头的事情,必须算上两大巨头——腾讯与阿里巴巴之间相互掐架、争夺霸主地位的戏码。腾讯与阿里巴巴7次掐架:微信打响战争第一枪,偷袭阿里“珍珠港”( 微信实施封杀微信营销账号策略);阿里巴巴不甘示弱,拉拢小弟(如新浪微博、虾米封杀微信);马云补刀,戏说“你来我往”;微信针锋相对,红包“教训”阿里;“你争我夺”互联网金融这块肥肉;战事蔓延,打车软件“造福”百姓;“莫须有”的张小龙离职之争,杀机四伏 。
 

  到底将来谁能获得这场没有硝烟的争斗的胜利呢?
 

  网络时代,头脑比拼时代,商界的大佬们不断寻找商机,制造商机。寻找用户的需求,带给用户最大的利益,才能抢占商机。腾讯的优势在于来自自身的积淀——人脉资源。在人与人的最基本联系方式中,腾讯QQ早已占据这片市场,而微信的优势在于绑定QQ的同时也绑定了手机通讯录。而阿里巴巴首个网上贸易市场最早的人脉仅仅是对物品需求的人脉。随着电商的一步步发展,用户需求和用户量成为了是否能够决定企业稳定盈利的关键因素。
 

  不断推广自己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到自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往的出现,让移动IM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虽然目前在规模上来往比不上微信,但来往背后有巨头做支撑,有着的资源优势,很有可能趁微信一不注意迎头赶上。目前对于微信来讲,群人数上限成为了一大难题,虽然目前仍不至于因此落败,但在用户对提高群人数上限的呼声越来越高,来往又拿大群做宣传的环境下,这一问题始终是微信需要解决的潜在隐患。在来往的步步紧逼和用户需求爆发的环境下,微信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群计划,提高群上限早已成为必要之路,而这次它的5.1版本就将群上限提高到了100人。这可以看成是微信的一种妥协。
 

  在接下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微信或许还会为了守住自己的用户群体而做出更多的改变,比如免费表情、提高音质,以及其他服务扩展等。而无论两大巨头做出哪些调整或改变,最终获利的一定是消费者。#p#副标题#e#
 

  “来往”软着陆背后的真相——竞争要立足自身

 

  独家评论员 刘绪尧
 

  经过半年鏖战,阿里和腾讯均更加清楚地认证到了自己的在移动世界的位置,自己擅长的地方。两家各有斩获,也都付出巨大,现在到了中场休息的时候了,两家正在调配资源,调整打法,图谋良策,准备进入下一战。
 

  两马战即将告一段落,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补贴战终于握手言和了,连马云一度十分重视亲自披甲上阵推广的来往,也将迎来新的征程。除了换掉来往负责人之外,其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也将迎来剧变,随之而来将是产品的调整和团队的重组,来往不再担当在移动端复制下一个微信的任务,而是做好支付宝无线和手机淘宝的补充,实现软着陆。
 

  从马云提出“火烧南极”开始,就是要将腾讯企鹅打回南极老家去,去防御在移动端日益势大的微信,具体做法有两个,一是复制微信做来往,带着愚公移山的气魄走上中国移动、小米、盛大等公司业已被证明的失败道路,现在同样被证明已经失败;第二个是冒着食言的代价力推游戏,目前前景仍不明朗。(马云曾在《赢在中国》中明确表示阿里巴巴永远不会投资网络游戏,而阿里巴巴新一轮的盛大游戏投资已经开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马云的一贯作风,在来往与微信、QQ的通讯市场开战之时,这一点再次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就像马云决定进军搜索引擎时大手笔收购雅虎一样,来往和微信的对垒毫无前兆的迅速扑面而来。来往的架构几乎与微信一模一样,从基础通信到群聊到公众平台再到朋友圈。扎堆这一兴趣社交功能是来往独有,另外来往还有一些微创新,例如将二维码扫描按钮换了一个位置,例如与微信迥异的UI设计,图片来往阅后即焚。两者之间更大的不同在于推广策略。阿里是高举高打的强推,免流量、送现金以及与年终奖直接挂钩的全员营销。微信则是借力打力的导入,QQ通讯录、手机通讯录、摇一摇等话题功能。
 

  阿里巴巴自信满满的提出火烧南极,但是这是一场刚刚开始结果便已注定的比赛。米聊是,飞聊是,来往也是。日后哪怕任何一个通信客户端进入,同样面临啃不动微信的尴尬。微信关系链和品牌形象已牢不可破。来往目前用户数量为100万规模,在微信的6亿用户面前均不值一提。微信依托于强大的QQ群体,已经成为移动通信市场不可撼动的大佬。
 

  时至今日,马云正式将“来往”软着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者都更加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马云的阿里和马化腾的腾讯都将立足自己的已有区域,规划更大的计划。是立足自身,步步为营?还是厚积薄发,鲸吞对手?这一切都是未来互联网商务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
 

  阿里将“来往”软着路后,制定了三条发展战略。
 

  1、通信,阿里系的基础设施不可能扔掉。 尽管无法狙击微信,但在自有生态里面作为基础支持工具,对阿里来说是可控的,也是必须的。
 

  2、社交,阿里系导流和黏性培养工具。阿里很可能将来往扎堆等功能与微淘、淘宝和天猫客户端结合起来,做自己的导购社区。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还拥有占股30%的新浪微博,它具备一些社交属性,已经成为阿里的导流平台。
 

  3、媒体+CRM,消息平台转移到支付宝以及淘宝。阿里接下来会重点推广支付宝和淘宝客户端的公众平台,并且很可能会将其打通。支付宝钱包目前拥有超过1亿用户,手机淘宝超过4亿,除了使用频度没有微信高之外,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可以一较高下的。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也可以增加使用频度。
 

  阿里接下来会重点推广支付宝和淘宝客户端的公众平台,并且很可能会将其打通。支付宝钱包目前拥有超过1亿用户,手机淘宝超过4亿,除了使用频度没有微信高之外,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可以一较高下的。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也可以增加使用频度。
 

  立足自身特点,打有准备之仗是二马半年鏖战得出的最后的结论,如今的互联网商务,不会出现一家独霸的局面。新一轮互联网火拼即将开始,而作为用户的我们,才是这场没有硝烟、没有终止的战场的决胜人。#p#副标题#e#
 

  微信与来往马年大战 竞争互掐还是恶性循环
 

  独家评论员 张雪纯
 

  自腾讯的微信在2011年推出之后,阿里也在2013年推出来往,马年大战必不可少,马化腾和马云的二马之争也愈演愈烈。
 

  微信和来往虽然同为用户沟通、聊天的工具,但其垄断的领域、合作的项目、内在的功能各有千秋。微信和来往的受众群体都很广泛,但双方都想要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和控制独立的用户信息收集渠道,其霸权之势和争夺市场份额之野心都不容小觑。
 

  微信和来往都主张以语音通话为主,而发送视频图片、添加好友、搜索附近好友、朋友圈等功能也不过是仿用腾讯QQ的功能。若说谁是最大赢家还未可知,事物总有两面性,微信的用户信息安全受质疑,而来往则针对这一弱势推出“阅后即焚”功能,专门防止用户隐私泄漏,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阿里推出的这项功能做得很有针对性。
 

  阿里之所以畏惧微信,那是因为电商资源和支付一直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优势,微信5.0推出支付功能对阿里巴巴而言绝对是对其底线的挑战。
 

  马化腾和马云就像是商界的两匹马,驰骋在市场这片天地下。双方都马不停蹄,在打车和春节红包中都打起了价格战,微信的嘀嘀打车和阿里的快的打车都用“烧钱”的方式来留住更多的司机和乘车的乘客,双方你争我抢,你进我退,都打起心理战术。春节送红包更是如此,高额的中奖率和中奖金额无不明显指向双方的“攀比”心理,当然,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用户。
 

  有人说这样的竞争是浪费资源,也有人说这是在制造市场垄断,其结果都认为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也有人问为何不“强强联合”,共同获得更大利益?为何不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市场、企业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双方的竞争只是实力的较量,双方的竞争只是因为所在立场的不同。他们推出的产品其实都是在推陈出新,只有创意才能受顾客青睐,也才能让利益最大化;他们都在用屏蔽的方式垄断市场,以此来维护、来捍卫自己的地位,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不断在催促我们的商界精英们用他们的创意、用他们的成果去推动社会进步,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p#副标题#e#
 

  “阿里”与“腾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独家评论员 李欢欢
 

  “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体验和产品……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2014年1月29日 马云在其“来往”上留言。
 

  年前,微信红包与支付宝的对决只是“二马”战争开始,而当马化腾携6亿用户,推出微信+财付通移动支付时,这时马云才意识到已经严重威胁到他引以为傲的全球最大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这也是导致“二马”战争升级的导火索。
 

  其实自“来往”面世以来,阿里巴巴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不仅仅是利用自身淘宝平台,更是打着下载“来往”就送红包的口号来吸引更多年轻的群体,并且主打私密安全牌。而微信自面世以来一直倍受年轻群体的亲睐,截止去年十月底微信用户量达6亿人次,每日活跃用户就达1亿人次。对于同样是即时通讯软件来说“来往”的用户量可能不及微信,本质上来说“来往”与微信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导致他们两者用户量存在如此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来往”的主要功能包括与人聊天、好友分享、主题扎堆、流量免费、打车软件及敲门功能;而微信则包括了聊天、朋友圈分享、查找附近的人、微信支付、打车及游戏功能,在主要功能方面“来往”的流量免费功能更受很多网友的亲睐,不过微信的支付功能和打车功能也受很多的追捧。对于“来往”的流量免费计划,阿里巴巴向用户赠送流量,用户使用淘宝客户端购物和使用“来往”聊天将不再产生任何流量费用。这使得不少爱淘宝的网友大呼很赞;不过微信的支付和打车功能也是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因为现在很多网友表示手机购物使用网银支付会比较麻烦,用微信支付则是便捷了不少。
 

  毋庸置疑,微信在移动端的发展对阿里的霸主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马云在淘宝客户端封杀微信,而“二马之战”的高潮便是“打车软件之战”:一边是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一边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两者都存在很大的相似点,所以为了拉拢更多的用户量,双方都推出了不同的打车优惠活动,花掉大把的银子只为吸引用户人群。
 

  而在这场战斗中,有几点是必须指出,也是大家值得深思的。
 

  第一, 从第三方支付软件上来说,多年来支付宝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用户群体,微信支付是否能够对其根基触动尚待观察。
 

  其次, 无论是哪种打车软件,目前尚没有一个稳定的盈利策略,而两大巨头在“消费”之后,如何能盈利,变成了尚未明确的问题
 

  最后,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之中,无论阿里腾讯哪一方面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都不会感觉到奇怪。但是一方胜利后对另外一方会造成的影响,很可能会影响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来往”与“微信”的对战也好,还是“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的互掐也罢,其实都体现出了阿里和腾讯这两大巨头一决高下的决心。究竟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