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1-12-13 16:19 浏览量: 2002

12月11日,第五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办,济南市关爱退役军人基金会、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和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智慧应急工作委员会协办。本届论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系列论述精神,聚焦新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风险源头预防”主题,全面剖析百年大变局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交织叠加带来的新风险与新挑战,坚持安全发展,重点探讨各类新兴风险的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央维稳办副主任夏诚华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教授致辞。

夏诚华主持开幕式

过勇在致辞中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与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必须统筹“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面向未来,清华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考察清华的讲话精神,正式发布了《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2030创新行动计划》和《2030全球战略》三项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现了清华大学未来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和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过勇致辞

参会嘉宾合影

上午的主论坛分主旨发言和圆桌论坛两个部分。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全面介绍了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指出各类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激荡,呈现了境外向境内传导、网上向网下延伸、单一向综合升级、经济等领域向社会领域蔓延等特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研究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风险源头预防,既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未来重大社会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要做到“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完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和风险预防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二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这是做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风险源头预防的理论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基层治理;五是坚持法治思想,解决新时代新挑战新问题带来新社会风险;六是坚持科技创新的理念,强化社会治理和风险预防的信息技术支撑;七是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国际合作。

陈智敏做主旨发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中美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以及台海地区、中亚地区等热点问题谈了见解。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供需矛盾加剧了全球通胀,短缺经济成为新的常态,全球范围内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供应短缺、物价上涨成为各方面临的现实问题;二是国际能源市场在疫情下持续波动,疫情导致全球能源需求大幅降低;三是经济复苏势头在减弱,疫情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经济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生活的秩序,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否保持基本的稳定,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整个国际社会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国际关系方面,美国是当前中国发展最大的风险挑战,中美关系处于胶着状态,美国遏制中国维护霸权的本质没有得到改变,美国执政当局仍然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和打压。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统筹考虑国际关系变化和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周力做主旨发言

陕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就复合型灾害背景下城市韧性治理实践做主旨发言。朱正威指出,城市灾害风险呈现复合型、多发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灾害风险的环境和治理需求的变化,带来了城市治理方式的提升。中国城市中的社区是复合型灾害承载主体,是国家灾害体系中基层的治理单元,是各类减灾政策应急规划防控措施的执行末端,也是每一个城市重要的内生力量。基于郑州市的经验,提出了社区韧性的四个构成要素,即治理结构、治理策略、治理模式和社区特征。通过郑州市和上海市的社区案例比较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的基本要素,特别是纳入了“灾害背景”和“社会环境”两个要素,提升了城市社区韧性建设对不同灾害情境和不同城市地区的适用性。提出了未来复合型灾害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治理要坚持发展与安全同构,完善社区韧性规划;工程性建设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尊重地方性知识,激活社区自治潜力;要推进技术赋能赋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朱正威做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彭宗超教授就“生活服务新业态的社会风险分析与治理对策”进行主旨发言。生活服务新业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突破了传统生活服务业以人、财、物为主要要素的投放方式,提供了快递、外卖、网约车、社区买菜、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各类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同时,生活服务新业态也出现了新的社会风险,包括“线上+线下”的数字化生活服务模式存在公共安全风险的双重性;灵活就业带来社会风险新变量,也会影响传统业态;网络舆情汇集了社会关注,增加了舆情风险;大数据应用催生了一系列非传统的安全风险等。要引入社会风险治理,服务生活服务新业态更加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顺势而为、补齐短板”的要求,构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政府要主动引领行业监管,平台企业要主动构建风险识别与超前干预体系,社会参与共治消解新业态社会稳定风险

彭宗超做主旨发言

圆桌论坛主要由在社会风险治理方面的知名学者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风险源头预防”展开,彭宗超教授担任主持。

圆桌论坛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单光鼐研究员指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闭环管理和减少聚集的隔离状态使2020年群体事件在总体上大幅度减少,但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以出租车司机、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为代表的生活服务新业态行业中的新兴的群体性事件有所上升。当前需要高度重视两大风险:一是我国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大压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以某些大型企业资金链断裂为代表暴露出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应对。二是要高度重视社会心态的变化,特别关注经济放缓态势下,社会能力和社会预期之间不匹配引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防范继发的舆论波动和社会冲突。

单光鼐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教授就“新常态下的不确定性风险与韧性重构”谈了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新的风险态势。中国的灾害存量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致灾因子多元、环境复杂的局面,张强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积累的典型案例分析,就常态应急和非常态应急的匹配,新常态下应急模型的拓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测度、合作治理、集群学习的框架,提出了READY韧性模型(包含风险识别、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应急管理五个方面),通过加强多元主体参与巨灾应对的顶层设计和跨越家庭、社区、学校的集体学习模型等方式系统应对不确定性风险。

张强分享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讨论了城市社会风险的源头治理问题,就认知城市社会安全的时代方位、寻找城市社会安全的源头场域、破解城市社会安全基因密码和筑牢城市社会安全源头防线四个方面谈了城市社会安全体系建设思路。未来城市安全建设需要诊断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痛点,筑牢源头防线,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回应群众需求,打造“全景式”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立“互动性”的综治社治机制,完善“诉源型”的社会风险协调,探索“人本化”的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方式,健全多样化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探索“敏捷型”的城市社会安全治理。

姜晓萍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樊博教授就“网格化管理与风险源头预防”进行了分享。樊博认为,当前网格化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城市,城市灾害风险预防与应急管理(如火灾、气象风险)可以叠加到现有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上,实现各个地区不同权重、不同风险等级的源头预防和联动网络,纾解超大型城市运行压力与存在的风险。在政府治理格局下,企业、公民、NGO等资源、信息也可以叠加到网格中,构建跨部门、政企之间、政民之间跨层级、跨领域的应急调度,让应急救援更有韧性,更有灵活性。

樊博分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沈永东以杭州最近疫情为例,从意愿和行动两个维度,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低成本合作和以自我隔离为代表的高成本合作两个不同场景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疫情期间自上而下行政隔离对低成本合作生产意愿(核酸检测)和行为有显著影响,对高成本合作生产意愿(自我隔离)没有显著影响;横向群体压力对低成本合作生产意愿(核酸检测)有显著影响;公民对疫情情况认知与信心对合作生产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合作生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疫苗接种情况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生产意愿和合作生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沈永东分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好社会安全风险的预防。风险的不确定性、无组织化,风险预防的成本投入、逆向刺激与负向激励等诸多特征导致了风险预防和风险管理面临困境。枫桥经验中,基层党组织成为防范和化解基层社会风险的主导力量,各类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等社会组织在党组织带动下有动力、有能力共同参与风险预防。以过程为导向考核体系,解决了风险预防和管理的困境,“一核多元”的工作格局也带来了社会组织管理的变革创新。

邓国胜分享

当天下午,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风险源头预防”主题,同步展开了“新时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与实务”“新业态领域中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退役军人关爱与服务保障体系”“智慧中国建设背景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网络舆情数据与治理决策”“疑难信访问题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和“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中的风险治理”七个具体领域的平行会议论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路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刘冰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央维稳办副主任夏诚华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楠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彭宗超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峰,副主任吕孝礼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七个主题的平行分论坛。

北京市委政法委高级政工师李阳,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华强教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办公厅研究员邢立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萃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谢起慧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峰,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任朱伟研究员分别担任了各分论坛的评论人,并对发言嘉宾的发言报告进行点评。

论坛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彭宗超主持。各分论坛主持人、评论人和发言嘉宾共同对此次论坛的专题研讨和思考收获进行了交流总结,为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类风险并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来自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专家、有关媒体和社会组织代表、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绍杰、学院师生共约200多人通过线下和线上融合方式出席和参与本届论坛。

据悉,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清华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平台的首批成员机构之一,主要从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和社会风险治理探索。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社会风险治理高层论坛”已举办五届,得到了社会风险治理领域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有关会议成果得到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实践应用。

供稿丨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