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理论,我院赵静、薛澜在《中国社会科学》刊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1-11-15 16:08 浏览量: 2294

近日,我院赵静、薛澜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刊发《探究政策机制的类型匹配与运用》一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机制进行分析。

成果介绍

公共管理的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改革决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此,如何将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能力的效能优势是当前亟须思考的系统性问题。然而,解决系统性问题仅仅关注科学决策是不够的,需要将政策机制的合理运用与有效解决政策问题作为整体来考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实施改革的政策过程逻辑和国家政策机制运用上进行宏观层面的再思考:国家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的系统推进主要使用什么样的政策机制?新时代,国家在公共政策实施的工具选择、机制形成和运用策略上是否需要适应时代变化而进行调整?如何从政策过程机制上优化改革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方法,让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的决策更优、质量更好?

在这里,有效的中观层面政策机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政策机制与政策属性的匹配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研究首先揭示重大政策改革具有的特点,识别了过去主导重大政策改革的政策机制特征,回顾了实施重大政策改革过程中行政主导机制的发展演化。其次,研究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策环境变化,并针对政策环境变化构建了基于对象的政策机制分析框架,从应然层面来探索不同政策领域适用的政策机制及其特征。所谓政策机制,是一国政府在日常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发展出的特定操作方式,包括政策策略、目标确定、手段选择等。其中,行政主导机制、多元博弈机制、影响网络机制是三类经典的政策机制。最后,研究指出当前行政主导机制在多种政策领域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匹配问题,由此提出引领政策机制类型匹配的治理策略和推进合理运用政策机制的改革路径。

研究结论

多元政策机制在政府的政策改革与实施工作中逐步浮现,意味着重大改革背后并不一定是单一政策机制的主导,多元政策机制并存或搭配使用将是常态。归根结底,新时期政策机制运用与转型的倡导方向应是通过合理与灵巧地匹配政策机制与政策问题领域,让政策机制真正发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能力。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平衡重大改革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异质性的群体拥有差异化的政策偏好和反馈行动,产生的执行效果也各异。重大领域政策改革的成败将最终落脚到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把多种政策机制有机组合起来,并考虑灵活搭配与适用性,最终实现最优的政策结果。

作者简介

赵 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薛 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文章详情

供稿 | 科研办

排版发布 | 发展办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