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 郝洁新书《沟通基础》:信息时代的沟通艺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0-09-30 17:46 浏览量: 3162

内容简介

本书整合了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沟通理念意识与策略方法聚焦全球化信息社会中沟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创新性,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方式介绍解析沟通理论与实践。基于人类沟通的核心本质与现代高科技辅助的工作生活方式,本书整体设计方面分为四个部分,包含:

致力于提供一个基于理论、紧贴时代又同时在我们熟悉的文化背景下能高度适用的沟通教材,也希望给人们在信息化生存中提供一些不断开敞人生的途径与建议。

作者简介

2003年于莫纳什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于悉尼大学获得社会科学硕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完成悉尼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获得悉尼大学博士学位。郝洁博士为本科生、研究生、MBA和高级商务管理者讲授“商务沟通”“管理沟通”以及“沟通与谈判”课程。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人才职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海归创业就业,女性职业成长及家族企业传承。郝洁博士分别是美国管理学年会(AOM),国际商务学会(AIB),中欧案例中心会员和审稿人。

前言

01

本书定位与范畴

沟通是一项技能,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用来更好的交流信息、建立情感。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与风格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他或她的存在方式,并不断地表述着个人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综合素质、价值观和信仰等信息。与此同时,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中,沟通的方式和方法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相对于西方的沟通学及其涵盖的精准表述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中沟通的概念似乎包含了更多人的“悟性”。比起使用系统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述去传达个人的想法,大家更倾向“意会”而不“言传”;与其说清楚讲明白,人们常常更加习惯“心照不宣” 和 “看透不说透”的文化。因此,随着社会高节奏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中新的商务环境对有效沟通的更高要求,如何掌握沟通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沟通的优势,发现与构建与沟通对象之间的共有价值与文化背景,建立恰当的沟通渠道与良好的共同手段,形成有效和共赢的沟通交流,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为一门学科,沟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等。而沟通这个过程又无时不刻地体现着沟通者的逻辑思维、科学知识储备、语言基础、伦理道德、行为能力乃至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沟通去认知、去理解、去积累经验并探索这个世界。随着国际化的多元发展,大家需要沟通的对象不再限于周遭的人,往往需要与来自不同地域、国家,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并拥有多种思维和风格的人沟通交流。在这样更大的格局中,如何有系统地理解和表达便成为一门值得不断探索的学问。

在有限的篇幅下,本书侧重沟通中的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聚焦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交往的核心意识与概念,围绕个人沟通技巧和人际沟通策略与方法展开,并就商务中的一些主要情境提供指导参考。希望为需要增强专业沟通技能、加深沟通文化理解,和不断探索沟通艺术的人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02

本书的创新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且讲究效率,同时也不断迎接适应着各种新兴事物、多元文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沟通方式和效果。根据目前国内外沟通类别的教材,本书延续了传统沟通交往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尝试了一些创新。一方面根据当下中国的发展与新生代的需求,整合了沟通的知识范畴,另一方面针对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与沟通的应用,梳理了虚拟沟通这一概念和主要问题。

首先,本书尝试整合中西方的主要沟通理念,聚焦商务管理领域,在提取共同的沟通核心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融会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沟通意识,以及惯用策略和方法。在框架上,从沟通本质的理论观念厘清入手,一步步带领读者认识了沟通的方方面面;然后梳理了三个主流沟通类别,讲述了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和书面沟通的核心与典范;再到现代国际化的人际沟通交往中常常涉及的范式:跨文化沟通与虚拟沟通;最后则分别就沟通应用的常见情景提供策略与方法,希望帮助读者建立个人的沟通体系和沟通机制。开篇提到沟通是一门需要通过认知学习和行为习惯练习才能掌握的知识,而有效沟通的开展和顺利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沟通的系统认识。

其次,本书在第七章尝试对虚拟沟通(virtual communication)及其应用方式和规范进行梳理和剖析。互联网科技所带来的沟通辅助产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一些通讯技术的推广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也改变着传统沟通方式。人们也逐渐依赖这些更简便、快捷且廉价的互联网沟通形式和渠道,而越来越少的面对面交流沟通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简便的沟通形式在注重信息交换本身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交往途径的同时,也弱化了人际沟通交往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产生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包括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造谣以及虚假的网络信息等。这些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沟通意识的淡化和规范沟通习惯的缺失。虚拟沟通的新方式淡化了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共享背景、知识、气氛以及各种常识性的沟通惯例。因此,结合对沟通本质的理解和学习,对虚拟沟通的核心概念、主要类别、传播影响方式、具体沟通形式、伦理和注意事项展开叙述讲解。对信息时代中互联网科技支持的非面对面沟通方式,进行介绍,探究其本质、分析其影响、总结其使用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和注意事项。同时,希望指出虚拟沟通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兴交往平台和渠道已经开启一种新的社会范式,并与各种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

03

框架设计

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方式,本书整体设计从沟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意识(第一部分),到主要类型及个人沟通能力的基石(第二部分),再到时代发展下的重要沟通范式(第三部分),最后落脚人际交往中不同情境的沟通范畴与技巧应用(第四部分)。每一个模块分别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将该领域里的中心思想及可能遇到的难点一一列举并进行详述。有效的沟通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时间、地点、文化背景和沟通渠道去调整沟通策略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次沟通都是独特的!而沟通者则需在建立一套综合系统的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要素和条件,从核心理念,到个人能力,到具体情境,再到实践细节进行有效的沟通。

章目

章目名称

第一部分:沟通的概述

第一章

沟通的含义

第二章

沟通的价值

第二部分:沟通的类型

第三章

言语沟通

第四章

非言语沟通

第五章

书面沟通

第三部分:沟通的范式

第六章

跨文化沟通

第七章

虚拟沟通

第四部分:沟通的情境与策略

第八章

沟通的逻辑:高效演讲

第九章

沟通的情感:共情倾听

第十章

沟通的智慧:协作共赢

第十一章

沟通的礼仪:职场着装

第十二章

沟通的时空:文化规范

后序自我沟通

04

目标和愿景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基于理论、紧贴时代又同时在我们熟悉的文化背景下能高度适用的沟通教材。以沟通核心理念为本,全方位地呈现国际上广泛运用的基础性沟通知识,涵盖了不同文化中适用的沟通策略和方法,同时也探讨了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沟通中逐渐存在的一些新问题。

在此希望向我敬爱的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谢维和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从最初的启发和鼓励,到编写书籍期间的指导和帮助,再到后期的修改都深深感受到谢老师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青年学者的关怀,可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感谢我优秀的助教团队,刘成城、李论、刘瑞桐、金融、吉利、田振嘉、王文龙、徐柳和姚雪,在我初期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亦师亦友在清华园里共同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彼此陪伴,共同成长。

同时也由衷的感谢徐楠对第十一章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为业内专家,她清晰描述了当代商务和着装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沟通的影响作用,并提供直观的指导意见。该章节中的大量图片也都是她本人手绘而成。此外,也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事们,从本书最初的定位到后期的出版和设计选材等方面都给予了无限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牛杰老师,我想没有她不断的鼓励和对我坚定的信心,我可能无法这么快完成这本书。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在过去的10年里,我非常有幸与极其优秀的学者、同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学生们一起工作。同时也感谢近些年上千名认真参与我小课堂的学生们,本科、MBA和高层管理人员,感谢他们的见解和观点,感谢他们这些年告诉我沟通对他们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最后,我希望对所有理解通识学科发展并作出努力的同仁们表示感谢。

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中四个部分的学习,培养沟通意识,了解沟通本质,并掌握基本的沟通策略分析框架和提高个人沟通素质。在整体上改变或改进沟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细节上提高演讲、倾听、协作、专业形象及文化规范的能力,并能妥善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地发挥自我。期待大家不仅习得一项新技能,更可以开启探索如何在各个场景下充分表达自己、理解他人的旅程!

序言

人生的开敞

文 / 谢维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郝洁老师的专著《沟通基础》就要面世了。这是一本经过多年打磨,并且反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的课堂上受到一帮挑剔且苛刻的大学生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后,得到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的大学教材,是一本在全球化的时代,融汇中西文化元素,深入浅出地介绍、分析和阐述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它对沟通进行了新的分类,进而非常接地气地介绍了沟通的智慧和方法,对以往的沟通知识与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和新的拓展……我想进一步与大家分享的是,郝洁老师的这本著作,实际上是给人们在信息化生存中提供了不断开敞人生的途径与建议。

在信息化的21世纪,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走向世界的环境中,人们常常会以为,由于各种各样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化的通信工具和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网络的发展,信息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沟通便利化的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必要的联系,可以与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交流,也可以超越物理现实的限制,在不同时空中与人们进行对话,可以说,各式各样的交流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无人不有。由此看来,仿佛人生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开敞。然而,我却有另外一种感觉,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在某些人、某些时间和某些地方,真正的沟通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越来越难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则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虽然大家都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尽管人们都共享着同一个网络,甚至彼此之间都拥有着非常熟悉的语言和编码,可是,那些表面的热乎中仿佛浸淫着某种内在的虚伪,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之中好像渗透着某种功利的羁绊,而频繁交换的敬语与名片中似乎正在拉大着彼此的距离,以至于在手机通讯录那长长的单子里,越来越多的名字也早已被自己忘却;也许你不愿意相信,即使是同住在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甚至是门当户对,可彼此却风马牛不相及,老死不相往来,简直就是形同陌路。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但它确实是是一种现实。换句话说,科学把人与人的技术空间缩短了,可同时似乎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大了。表面上看去,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手机的铃声响个不停;可实际上彼此之间的信任却却越来越淡薄,以至于越来越不会沟通了,甚至是不能沟通了。“宅”已经不仅仅是对人们生存物理空间的一种描述,而且也正在成为对信息社会中某些人心灵空间的一种桎梏。

我认为,信息社会中人们在社会交往与联系中的这种表面现象,正是一种新的社会问题,是匿名化社会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的确具有这样一种二重性。一方面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不久的未来,随着5G技术的推广,以及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这种便利将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信息技术,却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与麻烦,它仿佛是给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设立了一面玻璃幕墙,深入彼此之间也能够看到对方,却也只能是隔墙相望;虽然能够借助技术的手段,细致入微地观察对方的面容和形态,却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谁也猜不透彼此之间的内心世界。人们或许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物联网,随心所欲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采购日常的用品,甚至是衣食住行等,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管理自己的企业,实施各种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人们更多是在与机器和键盘进行沟通,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活生生地打交道所具有的鲜活感受与体验,哪怕一两次能够给人们带来发泄的现实机会,也被计算机和手机无情地剥夺了。我真的不敢说这是人们真正想过的生活,我甚至不敢认为,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真的是高质量的生存,这种活法真的是一种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吗?

非常有趣的一个例子是,现在有许多零售业都非常热衷于发展网络营销,为了能够给巨大的网络消费群体提供购物方便,他们给予了大量的投资,发展了自己的线上营销业务。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线下的营销实体店,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因为,这些零售业的管理者们非常清楚,购物不仅仅是一种价格的约束,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生活体验。所谓的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线下营销,线上交易,讲究的正是这个道理。因为,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线下的实体店的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模式,更是一种沟通模式。它不仅是一个便宜的问题,也是一个交往的需求。君不见,有些人对于逛商场,淘商品,遛大街,往往是乐此不疲,甚至还津津乐道。我不懂营销的理论,但我猜想,这也许就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现实沟通的一种偏好,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的需要。

郝洁老师的专著《沟通基础》正是抓住了现代信息社会中沟通的这种悖论和二重性,以信息社会的沟通实际为基础,从敞开人生的社会性需求出发,对信息社会及其商务活动中的沟通现象,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刻,以及非常有创造性的描述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特点,还在于它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沟通活动的分析和描述,以及对沟通中各种不同的特征与要求的深入探讨,非常生动和具体地揭示了沟通本身所包含的开敞人生的意义。因为,沟通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话语与行为的交流,它更根本的意义则是开敞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种人生的开敞至少包含了三层涵义:

首先,这种沟通开敞了人生的物理空间。其实,人生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你的金钱与地位,也并非你有多大的权力,而更多的在于你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在于你能否充分享受世界之大给你带来的不同体验。而这种生存空间与体验的内涵却在于你的沟通。因为,正是在沟通中,你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镜子”,由此,你不仅看到了他人,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他人的眼神和反映中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短板,以及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学会了更好地做自己,更好地做自己的事业,更好地靓化自己的生命。

其次,这种沟通也开敞了人生的思维空间。其实,信息化社会为人们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渠道,也并非是一种娱乐化的手段和载体,而更多的是一个宽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或者是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中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思维上的,是一种心灵的飞扬与思想的驰骋。当然,它并非单纯是一种个体的想象,也不是独自的沉思,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神交与精神的碰撞。因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交往与碰撞中,人们可以互相激发出生命的热情,可以扩展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们的精神沟通里,你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价值,发现那些真正的朋友与合作的伙伴,同时,在这种精神的融汇中,形成更崇高的生命追求。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这种沟通实际上更是在舒展人们的灵魂。由于世态的炎凉与人生的沧桑,人们的灵魂已经布满了一层层叠挤在一起的皱纹,它们甚至有可能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束缚思维的想象力,扭曲人生的形象,变形人们的动作,蒙蔽人生的目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尤其需要不断的舒展自己的灵魂。而沟通正是这样一种灵魂的舒展。因为,正是在这种沟通中,人们的灵魂具有了对话的活力,形成了一种砥砺的机遇,以及开敞的窗户。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渴望和呼唤着这种灵魂的舒展。这是人的本性,是人生命的痒处。

虽然我无心去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也没有权利去要求作者给我解读她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我可以感觉到的是,我与作者在沟通问题的理解与领会上是一致的。因为我相信,作者本身的丰富经历,许多次交往中她给我留下的印象,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特征等,都会使她对沟通有了一种非常深刻和独特的感悟。我希望各位读者不仅能够用你的眼睛去读这本书,用你的行动去实践这本书的建议,而且用你的心灵去体会沟通的意义,不断在沟通中舒展你那已经揉皱的灵魂。我想,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体会郝洁老师这本书的价值。

谢维和

己亥年四月于北京清华园强斋

END

清华-港中大FMBA

招生说明会

清华-港中大FMBA招生说明会现已开放报名,诚邀您参加!届时将有机会与招生老师面对面咨询,获取课程全面信息,了解最新招生政策,把握2021年入学机会。

报名入口

活动采取邀请预约制,席位有限

(报名后通知具体地址)

01

国内首创的金融MBA

02

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

03

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

04

汇集两校和业界的优秀师资

05

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06

灵活自主的招生方式

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均是亚洲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金融财务MBA项目是两校合作,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倾力打造的国内首个金融方向的MBA项目。课程设计既着眼于飞速发展的全球金融市场,又紧密贴近变革和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项目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培养两千多位掌握金融财务理论及管理专长并具有金融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招生对象

  • 金融行业专业人士

  •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 多元背景、有金融+跨界需求的优秀人才

申请条件

  • 学历学位要求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本科学历学位。

  • 工作年限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后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 语言成绩要求

    达到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语言要求(工作七年以上或持有中国香港及英语地区国家学位的可申请豁免)。

学制学分

  • 学制两年,学生需修完48个学分毕业。

课程时间

  • 2021年秋季入学,周末授课。

授课方式

  • 授课采用中文教学,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案例。

招生人数

  • 北京班70人、深圳班70人

授课地点

  • 清华经管学院、清华深研院

授予学位

  •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学位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参加清华-港中大FMBA招生说明会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