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恒源:智能化产业革命与中国经济新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0-09-12 11:37 浏览量: 3614

作者简介

朱恒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创新和战略管理。出版有专著《战略节奏》《跃迁: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及教材《创业八讲》等。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中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连续跨越了贫困陷阱,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的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学界的共识是,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发展,就要由以往的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便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

药方就是创新:把经济发展由更多地依靠土地、劳动力等基础要素的投入,转移到依靠创新上来。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这个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后发国家必然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在与发达国家的创新竞争中,后发国家如何才能从追赶到超越,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呢?

历史经验表明,“范式变迁”会带来后发国家兴起的机会。

何为范式变迁

物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电子跃迁,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处于低能级轨道的电子,吸收足够的能量,就能够跃迁到新的高能级轨道上。类似地,经济发展中,每当遇到产业革命的时候,也会面临不同的范式轨道的转换,也可以称之为“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

所谓“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是指在若干通用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后,相互关联的“技术族群”出现大规模创新,形成相互关联的市场、产品、工艺、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的组合,开辟若干不同寻常的投资和盈利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们在技术路线、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以及管理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这些创新彼此影响、反馈循环、持续演进,向社会的各个产业渗透,并最终改变产业形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体系,其影响进一步扩展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变社会—制度结构,导致新的产业革命。

在人类产业发展历史上,此前由范式变迁引发的产业革命有三次:机械化革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引发范式转移时,都给后发国家提供了机会。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时的美国,第三次产业革命时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都是借助新产业革命的机会,向新产业范式转型,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跃迁。

智能化革命来袭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在全球初露端倪。这是一场基于智能化的产业革命,以巨大的需求规模做支撑,足够多样化的产业网络节点为基础,生产设施在社会中网状分布,产能被多个商业主体共享,从而既能大规模生产、又能按需定制。最终将形成一个全新的、用新型互联网技术连接的、辐射全球的产业网络,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社会形成智能化生产、个性化消费的新范式。

技术内嵌于已有的社会结构之中,并且通过企业家的创新,创造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行业。这些新产品新行业的诞生,必然会促使社会组织、冲突协调等产业和社会治理机制随之改进,从而根本上推动人类进入智能化社会。

所有国家和经济体,无论转型早晚、快慢,最终都将卷入这场产业范式变迁的大潮流中,而这次产业革命,也为后发经济体提供了一个从追赶跃迁至领先行列的机会窗口。

中国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起点

在经济转轨的当下,我们能否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我们认为,中国抓住智能化产业转型的机遇,有这样几个有利条件。

首先,在这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的时候,中国刚刚完成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型。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比较均衡,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与其它国家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意味着几乎所有领域的技术创新,都可以形成与中国制造能力的连接。

其次,在产业转型之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科技起飞。中国的研发强度在2000年首次超过1%,到2013年就超过2%。2018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9%,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研发投入国。如今,中国是全球研发工程师最多的国家,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在全球名列前茅,尽管质量和人均水平还有待提高,但这无疑是中国产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创新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发挥出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应用和市场,就能极大地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

第三,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具有规模巨大、同时差异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革命虽然发端于技术,但技术落地却离不开具体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产业革命发生时,相对于原有的社会结构来讲,技术都是过剩的,市场需求因而成为稀缺资源。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产业革命发生时,创新要素往往是围绕需求活跃区域聚集的。中国市场上这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将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让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升级路径都可以得到探索、试验。

最后,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基本完成了消费端的数据化迁移。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积累了庞大的数字技术使用人群,有用新的信息技术对产业进行改造的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产业创新系统。把这个系统与中国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相结合,使新的智能化技术由消费端向产业端迁移,完成对供给端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将助推产业范式变迁的实现。

“技术—经济范式迁移”是后发经济体从追赶跃迁至领先行列的机会窗口,当前正在发生的这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革命,正是中国实现经济新跃迁的历史性机遇。

【 更多教授观点】

★教授观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忻榕数字化时代来临,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会消失吗?

★ 教授观点| 交大安泰陈方若:改变知行分离,要让教授们摆脱“成功的诅咒”

★ 北大光华陈玉宇:结构变化中的企业之道

北大国发教授杨壮:西方领导力的实质

魏江:商学院要让企业家多学点“无用之真理”

★ 做空制度如何适度监管?清华五道口张晓燕教授相关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

★ 北大光华马力:中美谈判陷入胶着,美国到底想要什么?

★ 复旦大学EMBA教授鲍勇剑:危机问题有“八难”,管理者如何应对

★ 胡捷:美国经济能否缓慢复苏,疫情二次暴发成最大隐忧

★ 黄毅:全球化为什么不是消亡,而是重构?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ESG评级应该万流归宗吗?

★ 教授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吴飞:热销的明星基金真的值得被追捧吗?

★ 教授观点 |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企业不要把社会责任和盈利对立起来

★ 教授观点 | 袁志刚: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层矛盾和基本走势—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

★ 教授观点 | 北大光华教授王锐:新消费,新健康与新场景

★教授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李峰:金融先行,促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教授观点 | 余淼杰:“双循环”新格局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清华MBA官方微信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