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圆圆:在清华经管学院读博——一场心灵的修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9-07-12 07:39 浏览量: 5256

MBAChina网讯】周圆圆:经博14市场营销系2016年至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期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JCR一区期刊。毕业后将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答辩结束的那一刻,感觉博士毕业也就是一眨眼的事儿。可能是最近这一年忙着写论文,忙着找工作,忙着生活的琐事,马不停蹄的,自己变成了没有感情的追赶DDL的机器。直到前几天在班级群里,有同学分享了5年前我们刚刚入学时的合照,五味杂陈的情绪瞬间涌上了心头。有那么一群朋友,在一路上互相陪伴着,鼓励着。5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意气风发,岁月让我们的友情由单纯变为醇厚。也有一些朋友,矛盾着,摸索着,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在,去往更适合自己的地方。我由衷祝福他们,祝福我的每一位同学们。

博士——人生选择的起点

五年前,大家怀揣着对博士的不同期许进入了校园。于我而言,本科毕业申请直博就好像是在半山腰决定继续登顶那么顺理成章。然而到达山顶之后会怎样,这一路上又会遇到什么,我没想过。好在博士期间,系里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分享最前沿的研究。他们对研究的热爱和自信诠释了什么是最优秀的博士。于是在博士二年级,我第一次思考,在清华读博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能够成为的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开始有这样的想法时,我有点慌乱,甚至有点沮丧。当初申请博士是不是一个太轻率的决定?我是不是失去了很多其他的机会?我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不够负责?

我非常感激我的博士生导师和我的师姐。当我忐忑地找到我的导师时,他非常平静地告诉我,你可以一边好好思考利弊,一边脚踏实地做研究,最终无论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我的师姐告诉我,她在二年级的时候也想过放弃读博士,而她的很多朋友们也有过类似的想法。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刻的疑惑与纠结是通往成长的必经之路。对有些人来说,这些思考来的比较早,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半年前,我的本科导师在一次聚会上跟我们吐露了他悟出的人生哲理,凡事都应趁早。我回味了很久,觉得他说的十分有道理。但是我想说,凡事也不怕晚,即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人生很长,从哪一刻开始为自己好好打算都来得及。我是幸运的,反复斟酌之后,我发现做科研、将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是最适合我的,同时我也更适应清华的环境。在想清楚之后,我就不再焦虑。即便之后几年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机会,我也没有再轻易动摇。因为我深知,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道路,是一个理性的、负责的决定。

我知道有很多学弟学妹也曾有,或者将来也会有同样的矛盾。我能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急着做决定,先好好认识自己。因为只有当你与自己诚实对话,并且说服了自己,你的选择才能经得起时间与境遇的变迁。要知道博士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很多人真正选择自己人生方向的起点。

“北大猫”和“清华狗”

在由北大入学清华之前,我对隔壁的认知仅停留在传说中的“又红又专”和诱人的吃住条件。还记得在面试时,老师问我,你为什么来清华读博。我笑称是因为清华优越的住宿条件。几年中,也有不少老师同学让我谈谈在两个学校不同的体会。我想了想,“清华狗,北大猫”这六个字的总结最为精辟。

人们想要建立一个新的身份认同,往往会经历许多认知冲突。尤其当我的朋友圈齐刷刷地出现与隔壁相对立的文案时,我曾对清华有过淡淡的反感。有朋友跟我说,你不觉得清华的学生很像狗,见面互相嗅嗅,发现是同类之后便闹成了一团。而北大的学生很像猫,见面互相看一眼,然后抬起高贵的头颅各走各的。不知是我的个性使然,还是真的受到了“北大猫”的影响,我对清华的抱团很是不以为意。直到我去美国交换,才真正地体会到团结的温暖,也逐渐深爱清华。

在芝加哥大学辉煌的学术殿堂周围,充斥着枪声与威胁。初来乍到的我在被陌生男子尾随之后,惊吓到闭门不出。有几位素未谋面的同学,在听说此事之后,自告奋勇地帮我安家,陪伴我上下学。而这些善意仅仅是来自“清华学子”这一共同的身份。更有意思的是,当你认识一位清华同学,你就拥有了一帮清华朋友。无论在哪里,只要一句,他也是清华的,就仿佛旧相识,就能够一呼百应。可能这些对土生土长的清华学生来说不值一提,但对“北大猫”来说,这真的很震撼。我们对某些学校精神的领悟可能来自深厚的历史,或是来自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对清华的精神,我是从一个个鲜活可爱的面庞上看到的。

清华校友的团结不仅是一种情结,更是清华学生独有的宝贵资源。国外顶级学校的教授乐意为清华博士生提供指导,因为清华也是她的母校。在企业崭露头角的前辈愿意推荐学弟妹们去工作实习,因为他们都是清华人。读博的这五年,我在科研、人生规划和求职中无一不曾受到清华校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感怀于心,慢慢地也成为了一只自豪的“清华狗”。曾经被施与善意的学子未来也将成为清华情的传播者,这便是清华精神传承不息的内在动力。

“我尽力了”还远远不够

回顾这五年来我最大的成长,恐怕要数“事在人为”的信念重建。来清华读博之前,我狭隘的价值观过分地关注了一己之力的能量。无论什么事,我只求自己尽力,问心无愧即可。这无可厚非。但随着年龄、阅历以及肩负的责任增长,我开始意识到,对自己负责比问心无愧更重要。

在毕业答辩之前,由于客观因素,我们缺少一位重要的答辩老师。我和同学拿着可邀请的名单,挨个打电话,敲门,发邮件。然而半天过去,仍然毫无起色。同学很无奈地说,反正我们尽力了。但我很坚定地告诉她,我们不能只是尽力,我们必须要做到。于是,在我们寻求一切可能有效的帮助之后,最终顺利约到老师得以答辩。

我很感激在博士期间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在他们身上,我受益良多。其中之一,便是让我知道,如果你遇到了100种困难,那总有第101种应对的方法。因此,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们不能过早地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尽力就好”只会限制我们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而“我要做到”却能够激发出我们所有的潜能。在找寻101种办法的过程中并不是说非要违抗规则,违抗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我们做减法,为了保证主要目标的达成,退而求其次。这听起来很容易,但作为当局者,舍弃远比想象中更难。

读博士的这几年,我不断地锻炼着自己的心灵,希望终究能做到遇人满怀感恩,遇事泰然处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迎来自己全新的事业,以及一个小小的新生命。社会角色的骤然改变必然会让我对自己有新的要求和新的认识,我将会继续心灵的修炼,也望与君共勉。

编辑: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