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虎沉:以高质量监管促高质量发展| 媒体聚焦—文汇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04-17 15:50 浏览量: 297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将优化质量监管效能作为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近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虎沉在《文汇报》发表文章,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新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三方面推进高质量监管,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刊发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将优化质量监管效能作为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这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提升国家质量形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为加强质量监管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推进质量监管法治建设,加快推动产品质量法等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修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质量监管法律规范体系。分行业分领域制定质量监管执法指南,推动质量监管的差异化精准化。合理划分质量监管各层级权责事项,形成有利于发挥各层级履职优势的职能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加强基层质量监管能力建设,推行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基层质量监管责任,确保基层质量监管有岗、有职、有责、有人。对关系民生和公共安全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实施全覆盖重点质量监管,推行严格的行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要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推动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推动信用赋能质量监管,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实行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健全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依法推进失信惩戒措施向相关责任人延伸,强化市场约束作用,形成协同治理的质量监管“组合拳”。

建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加强质量监管提供重要保障。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为加快建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结合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围绕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统筹规划全国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各地从实际出发,确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明确各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具体要求,落实企业质量追溯管理责任,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确保全产业链质量s安全可追溯。以实现不同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产品全过程通查通识为目标,在各行业领域推广应用全球统一编码、物联网标识体系物品编码、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推进产品质量基础数据采集和数据标准化服务工作,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支持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专门认证制度,推动相关部门在质量监管中采信第三方认证结果。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的质量追溯服务体系。

创新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

创新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为加强质量监管注入科技力量。要加快推行“互联网+监管”,强化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以新技术革新质量监管方式,构建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有助于实现质量监管现代化、精准化、具体化。为此,应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质量监管云平台,实现质量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管理,为数据共享夯实基础。以质量监管云平台为依托,推动质量监管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国家质量监管数据中心为核心,实现各地质量监管数据的汇集。建立质量监管与服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品种质量信息档案和企业质量信息档案,深入推进质量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系统协同应用,依照信息资源目录与国家质量监管数据中心对接交换数据,实现质量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加快互联网与质量监管的深度融合,向公众开放涉及全局的质量信息,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以强化质量信息安全为抓手,推进质量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落实质量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关键质量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建立数字证书管理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提高关键质量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能力,保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的有序运行。

教授简介

Professor Profile

刘 虎 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质量科学院会员。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可靠性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4部,编著教材3部;在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研究成果应用到医疗服务、武器装备、航空装备等领域,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领域:质量工程、可靠性管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