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中国EMBA20周年暨同济“技术+管理(经理)人”新年论坛分论坛专题回顾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01-17 11:53 浏览量: 3463

同舟20载,共济向未来。2022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中国EMBA20周年暨同济“技术+管理(经理)人”新年论坛正式开幕。

主旨演讲

专题记录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

当日下午,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为主题的分论坛通过线上同步举行,期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宏凯,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丽红,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营销中心总监郭璐重磅开讲,分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和展望。

陈宏凯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宏凯以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为例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挑战和未来道路。他表示,目前,我们处于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创新治理的调整酝酿关键期,围绕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健康生态体系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优秀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施、公平宽松的创新环境以及科学的成果转化机制等基本要素。

上海科创中心已于2020年形成了分阶段进行的基本框架,计划在2030年具备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心任务分别为:第一,促进原始创新,含科学设施建设、发起或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第二,加强研发与转化,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布局新研发机构;第三,建设创新承载区,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第四,营造健康的创新创业的生态。

但对标国际,上海仍存在挑战和短板。如尚未形成高水平创新供给能力优势、尚未形成产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牵引优势、尚未形成全球合作的开放优势。

当前,市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建设创新创业生态雨林等已经成为趋势,上海在多方面发力,推动创新转化,第一,破除科研机构的“细绳子”,释放创新能力;第二,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挖掘创新需求;第三,培育技术转移机构,构架转移转化桥梁;第四,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构建转移转化生态;第五,完善布局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提升资源流动效能;第六,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第七、完善技术合同登记政策,优化技术市场服务。

陈宏凯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离不开技术经理人,一个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应有一定的技术背景、研发实践经验、熟悉相关法律以及较强的沟融能力,而上海,更需要大批的国际技术经理人来共同构建国际技术转移枢纽。

陈宏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通过研讨,有更多的同学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当中,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要素。

韩军

国际科技创新与国际技术转移

针对国际科技创新问题,韩军借助创新国家以色列的案例阐释了国际科技创新的魅力。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930万的中东小国,资源匮乏,人口较少,以色列却发展迅速,2019年GDP总量位居全球第37位,人均GDP达4.5万美元,其发展的根本秘诀就在于独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韩军介绍,以色列政府把创新作为立国之本,其建国理念“让沙漠盛开鲜花”就彰显了其创新意识并熟为人知。经过多年的发展,以色列在军工、农业、电子、软件、化工材料、环保、海水淡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第一部手机、闪存技术、QQ技术、IP电话、ZIP压缩技术等等均为以色列发明,这些创新发明造福了全人类。

韩军指出,以色列之所以能以科技创新立国,造福世界,在于以色列有全球独具特色的技术转移体系。1959年以色列便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技术转移机构——魏兹曼科学院耶达技术转移公司。目前,以色列主要大学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公司。这为以色列的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韩军表示,就以色列的案例纵观全球,国际技术转移大有可为。他指出,国际技术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关系和全球日益进步有巨大影响。技术输出国和输入国将达到双赢。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引进、也促进了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国际技术转移要注重跨国公司的地位,其完成技术转移完成方式有五种,基本表现为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合作开发研究、综合性技术服务、建设技术转移的平台。

韩军强调,国际技术转移还需特别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规则。

韩军还表示,国际技术转移可研究的课题很多,同济EMBA、MBA在技术经理人培养层面开辟了新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将来可以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谢吉华

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展望

谢吉华表示,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技术转移机构,功能型平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技术转移人才是跨学科人才,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懂资本等,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其培养要同时注重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他提出了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一,要进行区域内协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要面向区域进行创新协同,面对不同机构、不同组织、不同人员的创新协作,是技术经理人的重要能力。

第二,要进行跨区域协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跨区域的技术转移也成为重大课题,培养适应跨区域技术转移人才、探索其培养模式也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要进行基于行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某行业形成产业链条时,整个行业的技术成果转化需要怎样的技术经理人支撑是值得深挖的。

第四,要进行跨行业协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不同行业之间发生交集,需要融合、协作时,其管理者不得不面临对不同行业的知识汲取。如何对这类技术经理人进行持续、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切实解决其痛点难题,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第五,要进行国际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要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国际协作才能更好促进发展,这是必然。在此过程中,懂国际化、懂国际技术转移规则,同时能够结合中国实际开展工作的人才,应该要有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第六,要进行技术和资本的对接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和资本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导致好的技术不能完成很好转化,这是现实存在的痛点。如何培养能够连接起技术和资本的技术转移人才,需要认真探索。

第七,要进行大企业需求发布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很多企业忌讳谈自己缺怎样的技术,技术转移经理人如何合理地发布大企业需求,需要经过系统培训。

第八,要进行基于大中小企业的融合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在大中小企业融合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技术转移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可以形成案例,作为技术经理人的培训教材,以指导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九,要进行技术和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型研发机构当中会遇到技术转移问题,其专业人才的培训值得我们去实践研究。

第十,要建立技术转移人才社群。技术经理人的知识需要不断创新,并与其业务相关联,因此技术经理人社群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平台,有可能的情况下要与数字化平台结合,培养相关人才。

张丽红

大企业开放创新

——解决成果转化率和初创企业成活率双低难题

张丽红以创新体系的演变趋势、大企业创新模式与发展、微创奇迹点孵化器plus机制三方面分享了大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经验。

常规大企业的创新模式一般将创新各环节全部封闭在企业内部,建立较为完整的流程及职能,这种模式只有大企业才能支撑,先行发展的模式助创新推进,但会形成创新悖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其创新能力变强,但同时研发和团队的投入巨大,导致创新能力与创新关系不协调,创新价值不高。

开放式创新体系模式优势突出。面对创新与收益的矛盾点,利用开放式创新体系,企业内部研究技术可通过委外,投资、并购以及更加综合方式获得创新成果,或者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购买创新成果。虽然还需内部创新团队做支撑,但相对而言已具备风险低、周期短、效率高等优势。这也与世界范围内创新模式的发展更替方向相吻合。

以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微创”)为例,微创20余年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孵化不断开放式创新的历程。在医疗健康领域微创布局了12大业务集群,涵盖了人体6大系统90余种疾病近300个临床解决方案,产品已进入全球80余个国家20000余家医院,完成了大企业创新生态建设与创新模型的实践与优化。2019年,微创以奇迹点孵化器plus为开放式创新载体,区别于传统孵化器,奇迹点孵化器plus运用“胎生”的孵化机制,构建了高通量科创孵化模式,以线站脉动流水线特有的站点式和模块化建构(生产)方式,实现医疗产品和公司产品的孵化,使得孵化在相对更安全的环境下,提升项目存活率。

微创的项目采用的模式即为开放式创新,开放博彩,多维研判。具体会挖掘颠覆性项目,驱动项目完成商业化落地;重点孵化成熟技术的跨界应用创新;评估医疗项目的临床预期效果;评估商业化可行性。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团队的核心能力。在后端,微创还会寻求资本方、产业链以及公共部门的合作。综合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大大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

张丽红表示,希望通过开放创新机制,可以与业内各界开展前端和后端的深度孵化合作,共同打造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高效高成功率的转化。

郭璐

数字化转型赋能技术经理人

郭璐从数字化赋能的角度分析了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路径。她表示,通常意义上,一名理想的技术经理人要同时具备管理、财务、沟通、知识产权等能力,是“全能型”人才的代表。但这未免“苛刻”,需要相关从业者在技术转移领域多年的摸爬滚打,这样的要求与现实存在偏差。

郭璐认为,在数字时代,可以通过数字赋能方式,找到技术经理人更好实现价值的途径。她指出,现实中,很多技术经理人具备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但全程跟进项目时,无论从专业能力和精力上都有局限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平台合伙人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商业利益保障,这将是未来的方向。

新一代数字化平台将数据分析整合,把技术经理人的业务、每个人的力量、每个人的工作进行集成;把长链条的技术转移进行切分,形成不同业务模块。通过这样的数字赋能,不同专业的技术经理人的集合就等于复合型的技术转移人才,借助集合,项目得以推进,每个技术经理人作用得以最大化实现。

基于赋能技术经理人的新一代数字平台要具备四个方面的优势或能力:第一,数据治理及模型建设,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模型,高效助力技术经理人找到平台可对接资源;第二,社交平台,借助社区社群扩充技转长链条人脉资源,及时获得有效信息;第三,智能工具,如科创企业评级工具、涵盖技术经理人擅长领域和案例的专属名片等,平台应可以提供;第四,技术经理人培训实战,通过平台解决需求的过程中,获得实战机会,积累技术经理人的经验和能力;第五,通过数字赋能,如合约广场降低供需对接成本,提升技术经理人收益。

郭璐强调,数字化平台赋能,为技术经理人提供了新的可能。

圆桌对话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技术转移业态增长点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分论坛进行了主题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技术转移业态增长点”的圆桌对话,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主持对话。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中心主任兼MBA/EMBA中心主任徐勤,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副主任杨文硕,中国宝武宝地创新中心总裁胡翊,以色列Trendlines上海医疗创新中心创始合伙人兼CEO 楼涛,同济大学MBA学生代表夏多银,同济大学EMBA学生代表杨威在论坛中围绕对话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话中,嘉宾们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遵循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大方向,同济大学先试先行,成为首批高校专业化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的试点高校之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不断优化技术转移生态环境提供坚强支撑。同时大家表示,借鉴海内外创新发展案例,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创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转化更多成果落地,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技术转移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本次论坛,业界专家与学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的发展前沿命题,激荡思想、共享机遇,谋求共识,同天下之行,济未来之利,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建设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