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周文泳:论基础科学自立自强的“损有余补不足”丨教授观点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12-09 23:00 浏览量: 309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基础科学研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唯有基础科学自立自强并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才能真正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完成了“量的累积”,实现了“点的突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科学生态,但是,基础科学自立自强依然任重道远。基础科学自立自强,不仅需要顺应基础科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需要对现行的基础科学体系“损有余而补不足”。

成果产出

“损低质补创有余,补高质原创不足”

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对客观规律认知的知识性表达,创新性是评判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基础科学自立自强,要顺应“四个面向”的现实需求,创造系统化、集成化的高质量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激发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现阶段,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低端补创有余而高端原创不足,是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分布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基础科学自立自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增强国家及相关部委出台的科技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的执行力,还需持续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评价结果的正面导向作用,切实引导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潜心问道、为国效力。

资源配置

“损碎片竞争有余,补分类保障不足”

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为基础科学自立自强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目前,基础科研资源配置中,碎片化运作有余而分类组织不足,无序竞争有余而有效保障不足,少数群体独占有余而多数群体拥有不足,既不利于提升基础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基础科学领域的自立自强。基础科学自立自强,需要分类优化基础科学研究资源配置。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过程不确定性强,成果价值验证滞后周期长,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强化保障性投入和后期补偿。前瞻性基础科学研究,面向科学前沿,需要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催生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提升科研资源要素的组织和集成能力,防范立项后的重大项目碎片化运作、结题时拼凑成果的风险。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共性技术攻关,需要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势科研资源,提升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作用。

文化氛围

“损急功近利有余,补潜心问道不足”

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然而,目前,普遍急功近利、时髦科学有余而平心静气、潜心问道不足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文化氛围,学术失范行为仍偶有发生,既不利于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培育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也不利于我国基础科学自立自强。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于2019年6月11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着中办国办《意见》在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深入贯彻落实,将会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问道、攻坚克难,激发促进基础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营造尊重科学、敬畏科学、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助力我国基础科学自立自强。

来源: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教 授 简 介

周 文 泳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科研管理研究室副主任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创新生态与科技评价;产业创新与科技政策;科学质量与技术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