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观点 | 复工之路遇“拥堵”,“错峰上班”是良方?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3-19 12:00 浏览量: 2232

随着上海全市启动复工,受疫情防控和地铁限流等因素影响,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严重。在疫情之下如何合理安排复工时间和交通出行?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张小宁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解读 “错峰上班”是否是解决问题的良策,以及对未来公共交通治理又有何启示。

主持人:周一(3月9日)早高峰出现的大拥堵现象,只是因为事故导致的一次偶然呢?还是有其他原因,短期内会不会有所好转?

张小宁:交通拥挤是交通需求和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疫情期间,虽然交通需求还未恢复到过去正常情况,但因为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载客力的管控,使得现有的交通供应能力远远低于平时水平,所以交通拥挤很难避免,并且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主持人: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有实行“错峰上班”,执行“错峰上班”对园区或楼宇来说,分散人员和车辆的效果比较明显,对周边交通压力也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放在全市来看,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张小宁:因为政府部门率先做了表率,但跟进的单位不多,执行范围还不够广。

主持人:推行“错峰上班”我们该不该加码?如何加码?还是随遇而安,仍由其发展?

张小宁:随遇而安的态度是不行的,随着之后复工复学率加强,那么交通拥挤情况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好预案和准备。

主持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未来复工比例还会大幅上升,错峰上班无论是对疫情防控,还是缓解交通压力都会有积极作用,但是未来呢?一次重大事件之后,往往有些应对举措会沉淀下来,成为公众习惯或者形成公共政策,那“错峰上班”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张小宁:这次疫情给我们改善公共交通治理提供了倒逼的机会。比如,错峰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度能够稳定下来,成为老百姓出行的习惯及城市管理的方式,这样有利促进未来交通改善。我认为主要强化两方面工作,首先,强化行政管理,不要求所有单位按照同一时间上下班,或者是只要求单位中某一部分员工按照同一时间上下班;另外,强化市场手段,通过改变出行习惯,增加在非高峰时段出行得到实惠,减少出行成本,这样老百姓的执行度会比较高。当执行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在高峰时段的出行量会有明显下降,交通拥挤同时会得到明显改善。

文字摘取: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采访 2020-03-14

张 小 宁

同济经管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6年)

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2019年)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编委

交通运输管理研究会副主任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交通与物流系统优化与管理、交通经济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