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经管7位教授聚焦疫情下政府治理与企业重生大挑战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2-08 08:26 浏览量: 3976

MBA中国网讯】2020年春节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考验着我国政府和无数企业面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为控制疫情蔓延,政府宣布延长企业复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疫情爆发在极短时间内对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不能战胜疫情,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键期,疫情爆发对企业的潜在冲击和影响开始牵动更多人的心。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对此发表看法,探讨在重大疫情发生下,该如何面对超大城市治理?如何提高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中国企业将面临什么重创?在严峻疫情下的中小企业有何突围之路?

李 垣

在防疫危机情况下加快创新发展

1、创新往往出现在危机和萧条情况下。此次危机为许多行业和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机遇,企业家要从战略上快速反映,及时分析创新机会,有效地组织创新,并与“抗役”有机结合,迅速开拓新的市场。

2、面对“大役”,各级政府亟需了解当期的有效应对之策和后期的生产恢复建议。企业家要组织力量,认真研判和分析,“连位”思考(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政府角度思考,为政府出谋划策,解决自身问题,化解政府难题,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与政府良性互动,把解决当下问题与加快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同时,用好用足各级政府出台的应急政策,抢抓政策机遇和未来市场空间。

3、利用“抗役”环境,静心审视企业内外部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革、创新的工作,及时调整与改进,特别是在成本控制、流程优化、内部文化与氛围改进、部门协作、内外协同等方面积极作为。同时,鼓励全员创新,集众智找出突破发展之路,并提升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4、要强化忧患意识,制定应对主要不确定性的战略设计和相应预案。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柔性管理能力,关注生存和发展机会,而不要强调规模和利润指标;同时,关注可能出现的新产业(如大健康、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和市场新机会,及时调整转型,并提高转换效率和控制转换成本。

尤建新

支持中小企业跨越当前险境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如何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这是一个难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问题。虽然央行等各部门共同发声音加大货币信贷的支持力度,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市场反应依然极度恐慌。政府必须紧急启动对中小企业的救济政策,并确保政策实施的透眀。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应该立即启动自救,不能有丝毫犹豫。比如创新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拓展商业机会,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重构组织结构和流程,破解疫情导致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瓶颈。另外,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紧密依靠资本市场,对于暴露出来的企业管理问题要果断处理,不得纠缠,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在中小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刻,应该尽力面对疫情的挑战,政府、资本市场、社会组织等都必须行动起来,把支持中小企业跨越当前的险境作为应尽的最大社会责任。加油,中小企业!

诸大建

公共管理系教授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重大疫情与超大城市

类似2003年北京爆发SARS,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出了一个老问题老争论,中国要不要发展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两种旧有观点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城市派说,超大城市发生疫情成本巨大,因此要控制超大城市发展;超大城市派说,疫情发生与城市规模无关,北上广深可以继续做大;我的看法是城市疫情与治理能力有关,中国超大城市发展取决于领导力。

中小城市派或分散型城市化派说,假如疫情发生在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控制和管理肯定比超大城市容易得多,既是封城也不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影响也不会扩展到全国和其他国家。2003年的北京SARS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应该引起对城市化道路的高度反思。结论是我们现在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太多了,出路是减少超大城市数目和规模,在中心城市周边发展中小城市。

超大城市派或集中型城市化派说,城市规模大与负外部性有相关性,但是科技与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削弱它们的影响。城市规模本身是中性的,就如高铁出问题,不是高铁本身有问题,而是管理和技术有问题。同时强调人口规模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正面作用的,结论是武汉疫情爆发不是要叫停超大城市发展,中国只要技术和管理能力可行,不但要增加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而且北上广深等城市可以进一步向3000万和4000万人口城市发展。

我是中心外围城市派和整合型城市化派说,我不同意城市规模大与语疫情发生有必然联系,小城市可以有大疫情,大城市也可以有小疫情,关键是治理能力。同意城市疫情发生与否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治理能力有关,而不是与城市规模有关,但是城市规模越大治理能力挑战越大,中国城市现在都想当超大城市但是治理能力却跟不上去。结论是,中国需要发展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达到10个以上即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单个中心城市发展到3000万以上的规模需要避免;发展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特别需要有高超的治理能力和高层次的超级城市领导人,所谓好的治理能力就是事先能够防范风险,事中能够化大为小,事后能够举一反三,没有这样的领导人和城市治理能力发展,盲目发展超大城市会带来全局性的风险。

石建勋

经济与金融系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短期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冲击比较大。具体而言,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实体商贸零售、制造业、房地产、线下教育培训、电影院线等实体文娱场所消费相关行业一季度均将受到较大冲击;医疗卫生用品、新零售、线上教育、线上文化娱乐、快递外卖服务等细分领域将呈现逆势增长。从长期来看,如果疫情在2月底3月初得到基本控制,随着需求的延后释放以及产能的逐渐恢复,大部分行业将稳步复苏或快速反弹;若疫情蔓延态势持续时间较长,则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乐观。

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以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低。建议针对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旅游、文化餐饮等,实施税收减免,同时对受疫情影响的相关企业实施财政贴息,以减轻企业各项税负。对一些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费用、租金等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应给予援助。尤其是对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为日后实现整体复苏与经济逆流而上做好准备。同时,对城乡一些困难家庭,政府和社区要重点帮扶,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的失业潮,维护社会稳定。

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一方面,应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公立民营双发展、医生患者双满意”。另一方面,应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避免公权力被滥用;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公共参与的协商,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并强化官员问责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罗瑾琏

组织管理系(筹)教授

中国管理学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人力资源管理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抗疫鏖战:聚力员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扰乱了国人春节的喜乐团圆,同时也阻扰了企业鼠年大吉开门,更是给所有员工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忧心与焦虑。

面对企业眼前的经济损失和员工的心理效能损失,HRM如何担当如何着手,是在大疫当前搞一些“表格防疫”,让返企员工填写报表核实信息,或是贴张告示管控大门量量体温完事?眼前的排查少不了,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形式进行,尤其是如何在这个时期不给员工增加困扰甚至心理耗竭,而是让员工感到组织的温暖团队的温暖同事的温暖,同时还能提升组织凝聚力员工归属感?具体如下:

1、温情文化创建:给员工持续推送公司所掌握的相关疫情信息,尤其有无本公司员工受感染,哪些员工受感染,公司为疑似或者确诊员工将提供哪些帮助,包括精神帮助和物质帮助;号召所在团队为这些员工分享工作进程,告知队友已分担其工作内容使整个团队工作不受影响,让其安心休养;动员同事为这些员工多多问候安抚,哪怕就是推送一首好歌一张昔日的照片,给同事以温情排解苦楚。

2、描绘愿景,共塑目标:忠诚地与员工分享公司应对措施计划,讨论各阶段的目标、行动与困难,与员工描绘未来画卷,让员工充分理解并接受公司近期由于疾情造成的开源节流,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更加努力工作努力奉献。

3、学习交流,提升技能:闲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若公司处于歇业或者工作量不饱和状态,组织员工互联网交互式学习,提升员工的知识储备,汇积公司知识库,为正常开工后的效率提升和品质升级奠基。

4、相互信任,共同诺言:坦诚沟通目标是共同信任共同承诺,无论是面对困境的开源措施还是憧憬画卷,都应有相应的正负承诺,只有组织能给出忠诚承诺方能让员工馈以付出,这些不一定需要合约也不一定双方签字,但一定要以温情的方式让员工真心信任,比如,企业主以“告员工家书”的形式,每阶段向全体员工推送各项决定,包括缘由以及如果将来的正负两极可能措施,而不是含含糊糊支支吾吾。

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平台,挖掘各种组织资源,建立坦诚沟通机制,努力促进全员凝心聚力,将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助企业腾飞。

梁 建

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资深编辑

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启示

作为这次疫情蔓延的直接受害者,中小企业经营者可以从这次意外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两点:第一、疫情的爆发提示中小企业经营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这次的疫情固然有天灾人祸的成分,但是也是社会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随着互联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黑科技可能随时会像这次疫情一样意外出现。大多从事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面临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我们身边很多中小企业的创立可能只是处于谋生的需要,其经营者只是追求一种富足安逸的生活。

但是,如果不能在这个年代养成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和习惯,具备一种如壮士断腕的变革勇气,随时出现的未知黑天鹅可能会像这次疫情一样瞬间打乱我们平静的生活。与过去不同,在这个变化的年代,中小企业经营者必须时刻思考,时刻谋变。第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小企业者应该更加坚定信心,抗住压力,积极为明天谋划。与大型国企和外企相比,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假期延长、控制出行,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无法复工的风险,但是房租、员工工资等各种成本需要按时照付。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是,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悲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为企业谋得更好的未来。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的自序曾言,“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糜。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一家之主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应该先要打倒“心理的大敌”,积聚员工信心和智慧,才能最终带领企业走出这段阴霾。

张玉臣

创新与战略系(筹)教授

上海朗阁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以审慎思维和共生理念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危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考验,考验着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很多企业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小微、餐饮、旅游等企业可能面临更大挑战。值此之际,企业需保持理智和冷静,以审慎思维和共生理念度过难关。

审慎思维主要适用于自身发展,具体有三重涵义:一是发展目标上的生存定位,即特殊时期要以活下来为主要追求,特别是小微及受到冲击较大的企业,要对困难做出充分估计,精打细算、稳健为上,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及流动性;二是业务选择上的专精模式,即通过危机期的大浪淘沙,果断放弃非优势及难盈利业务,适时抉择企业发展的主导业务,通过创新等措施将其做到专精程度;三是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取向,即借助危机发现日常管理中容易被掩盖或忽视的问题,找出抑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做到扬长避短、迭代改进。

共生理念主要适用于相互合作,具体也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业链上相互扶持,即上下游企业之间要抱团取暖,给予合作伙伴力所能及的宽限和包容,有条件的大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小微企业、困难企业赋能,危难时的休戚与共一定能换来雨过天晴后的携手共赢。二是与员工相互体谅,企业遭遇困难员工必受殃及,很多员工甚至会面临生计压力,也许危难时刻员工才能更真切地感知到与企业的相互依存,危难的时善待定会激发员工长久的忠诚。三是与社会相向而行,大难之下所有主体都是生命共同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家在错综复杂环境下要洞悉大势,对中国人民战胜疫情要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充满信心。面对疫情冲击,政府、银行等机构已推出不少对企业的扶持政策,企业既要善用这些政策,也要以诚信、良心用好这些政策。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必能共克时艰,“转危为机”。

部分摘自:“管理50人”、“中国管理研究”微信公众号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