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安泰教授陆铭:到底如何解释中国的快速发展?制度和增长是怎样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6-05 17:45 浏览量: 3280

01我们到底如何解释中国的快速发展

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多解释,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应该也能够同时解释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

02 制度和增长的关系

若干年来关于中国经济有一个看法,中国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地方之间进行相互的竞争,又被具体化为对于地方官员存在基于绩效的考核和相应的晋升制度,认为好像地方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官员的努力,转化为经济的增长,似乎听起来也蛮有道理的。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所以我会重点来对这样一些观点进行批评。

一些讨论问题的前提

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创新,但更需要看理论的解释度。经济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智慧。那么,接下来就要看理论的解释度,要看一个因素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多少。

创新是为了去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吗?这种特殊性到底是一般理论下的特殊条件,还是说中国的特殊性将导致一个特殊的理论?这是需要去做区分的两个问题,有必要去澄清一下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也很容易导致“中国特殊论”。

其次,是参照系的问题。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比较的对象要先讲清楚,我们所讲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快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第二个参照系是基准。经济学讲基准是指完美市场充分的有效率,我们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去讨论中国今天所出现的问题是不是离完美市场仍然有距离。

二解释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来自于劳动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同样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如果你效率提高的话,那么经济增长就会来。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于“三化”。

第一,城市化。城市化解决劳动力供给的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来自于农村居民源源不断的进城。

第二,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积累。当然,中国国内储蓄率也很高,这带有一定的东亚经济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大量的外资引入,推进了中国资本积累。

第三,市场化。市场经济天然保证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这“三化”有了以后,经济增长就有了。

在以上这个非常简单的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之下,中国的特殊性是一般理论成立的特殊条件,而不是说中国需要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一般理论成立的特殊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规模经济性,就是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的规模经济建立在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前提条件下。同时,城市的大型化是有利于去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第二个中国的特殊性,特别是跟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相比,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提供方面。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前面已经设定了一个前提,就是在中国讨论经济增长,有这么几件事情是重要的:第一要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地区间差异性;第二,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要跟全球化有关;第三,如果是个现代增长,要跟教育有关,要跟人力资本的回报有关。有了这些前提以后,我给大家看一些研究的结果。

图一是地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上面每个点代表一个地级市,横轴是到沿海三大港口(天津、上海、香港及深圳)的距离。每一个城市都去测到这三大港口的距离,这个直线距离再取最短的一个就是横轴。纵轴就是这个城市GDP的规模。

离港口越近的城市GDP规模越大,说明地理是重要的。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是通过全球化,加入全球的产业体系或是分工链来获得高速增长。这张图的解释度39.3%,这一个变量“到大港口距离”解释中国地区间经济规模差异的40%左右。我可以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把它往里面加解释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把整个模型R平方提高到大概60%到70%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其他解释经济增长的变量加在一起,都不如地理这一个因素重要。

第二张图讲的是大城市的重要性。中国有九大中心城市,可以测到这些大城市的距离放在横轴上,纵轴是每个城市的GDP规模。到大城市的距离可以解释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25.3%。

大城市的功能为什么会重要呢?一个解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必须要有现代经济的特征。下面这张图横轴是城市的人口规模,而纵轴是这个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教育回报率通俗地来讲,就是一年的教育水平的增长可以带来多大水平上的收入提高。越大的城市教育回报率越高,大城市有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知识的传播和相互学习),让人力资本回报更高,使现代经济增长、创新。

图4更直观。占据前50%的GDP的城市不是在沿海地区,就是在中西部和东北一些大城市周围,这就是现代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一个体现。

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快?因为中国有劳动力城市化、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化;加上规模经济,国内市场统一,大城市带来现代经济增长的创新和教育回报;再加上中国的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很多人认为经济的增长跟制度(政策)有关。把同样的政策用在别的地方就没那么成功,说明地理的条件是第一性的,但是光有地理条件不够,还要附加一个政策和制度,制度和政策是第二性的,它是辅助辅助地理的,辅助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同样在这个框架下,你能够去理解中西部的发展为什么后来是相对衰落的。

四、制度与增长

中国的制度对增长有没有意义?我斩钉截铁地说,有,但是不是流行的那些观点。我们就需要探究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什么是中国的制度有益的方面呢?超大规模性。

为了实现这个超大规模性,我请大家注意两个中国非常重要的特征:统一的货币和统一的市场。在广阔的疆土和超大人口下,我们统一的货币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跟印度等多语言国家不同,中国有统一的语言,人口的流动没有纯粹文化和语言意义上的分割,这就让我们有了统一的市场。

这样两个东西让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得到保证了。这个意义上,你说制度重不重要?我认为是重要的,中国有一个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性,对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第二,中国制度保证了公共品的提供,比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比如全国范围内的高铁网络,比如农村的扫盲运动,在创新层面,举国之力的大飞机、高速计算机的发展,这与统一的领导密不可分。

第三,有一些需要地方和地方协调的问题上,中国还是做得很好的。比如说,疫情期间,中国的统一协调能力比欧盟的各国为政高效很多。

在肯定了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后,我要来讲地方间竞争了。

经济增长来自于劳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要思考地方间竞争促进了劳动力的增长吗?地方竞争促进人从农村到城市来吗?你在沿海地区那些人口流入地看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在阻碍人口进城,你今天所看到的人口进城是市场力量促进的,不是政府促进的,更加不是地方政府的竞争促进的。

第二,投资。地方政府有没有促进投资?有,但是我们要讲参照系:我们地方政府的投资投在哪里?投在了没有比较优势去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方,那些远离沿海地区、远离大城市的中西部的那些小城市。投了什么?投了短平快的工业园、房地产,却忽视了带来长期经济发展的医疗和教育。钱哪里来的?一句话,大量是借来的。

中国在宏观上出现的是投资过度,消费相对来说不足。投资过度是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

第三,我们要讲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理论告诉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来自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又是来自于教育和医疗,地方间竞争是不是有利于增加教育和医疗投资的?

我是有研究的,地方间的竞争是不利于教育和医疗投资的。本地晋升的官员愿意更多支出在教育和医疗上的,而中国的晋升往往是异地晋升,这些官员是不愿意更多支出在医疗和教育上的,这样不会利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于创新,创新又跟产业政策有关。我们地方间竞争是不是产生了有效推动创新的结果?也没有。可以看到现在全中国都在搞大数据,都在搞云计算。处在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的地区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有比较优势的。但中国很多欠发达地区,也为了争取国家的政策,也在这里开所谓的高新技术园区,偏离当地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政策对创新没有推动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于规模经济性。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在做什么?在城市内层面,地方政策拼命扩大城市面积,来降低人口密度。在城市间层面,规模经济性是要求市场一体化,断头路现象的产生却造成了市场分割。

你们可能会问我,是不是说“为增长而竞争”或者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个理论是错了?我想我也没有那么极端,退一万步来讲,如果我们认为讨论制度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应该去讨论长期增长的话,那么,“为增长而竞争”的这个增长,最多就是一个短期和局部的增长,而非长期和全局的增长。

中国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中国今天是一个投资过度的经济,是一个基础设施已经日趋完善的经济,是一个规模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是一个大城市和规模经济效应应该在推进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的经济,是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教育和医疗投入的经济,那么在我前面所列举的那些地方间竞争所起到的作用里面,在什么意义上有利于现代经济增长呢?或者在什么意义上有助于实现接下来的高速可持续的增长呢?

我想,把这个问题给理解透了,恐怕就能跟前面所提到的中央高层那个判断能够对起来了,中国今天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多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

五、总结与感慨

第一,我们有一些关于制度和增长的一些说法在应用里解释力不高,这样的东西如果太流行以后,会逐渐滑向中国特殊论,这样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特别是放在当下的这个阶段,全球化转向去全球化,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去中国化的言论。而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成功无非就是一般的增长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而中国只不过是具有了让这些一般的理论获得成功的特殊条件而已。

第二个感慨,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去迷信权威,包括今天我讲的东西,可能很多也是不对的,大家要学会独立思考。

第三个感慨,今天我所讲的东西没有超出大家在经济学课程里面的原理部分,基本上都是大一的经济学的基本功问题。所以我的第三个感慨是想说,要打好基本功。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要多看,多看什么呢?第一多看文献,第二,要多看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不同研究的发现,来回的比较你就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真实的。第三,要多走,多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去跟农民接触一下,去跟地方官员接触一下,哪怕你不去接触农民不去接触地方官员,你就到你家乡的工业园里去看一看,你就到你家乡的空城里去看一看。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在中国做研究,要既用脑做,也要用脚来做,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研究停留在论文上,而跟实际的情况是相脱节的。

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共识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强调普遍性的时代。而在学术上,我也认为经济学积累了两百多年的智慧,从古典理论到新古典理论到后来的新增长理论,包括我讲的那些东西,借鉴了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这些智慧都足以用来去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并且指导中国的未来。我觉得,去吸收这些智慧,更加有利于帮助我们去融入全球的现代化进程,用中央高层的话来讲,也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反过来,如果我们越是强调中国是特殊的,越没有办法去很好地融入全球的普遍性,没有办法去很好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个世界有一些共通性的东西,讲这些共通性的东西并不是去否定每个国家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但是这些特殊性的东西是在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基础之上去开花结果的,而不是倒过来。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