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刘东华:在平凡的工作里,做不平凡的“大先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21-10-08 19:59 浏览量: 3777

“认真踏实做事,低调朴实为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是刘东华教授教书育人工作的真实写照。刘东华教授2002年从日本广岛大学学成归国进入我校工作,至今已有19年时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过去19个学年度考核中,他共获得了三次“记功”,两次“优秀”。今年,刘东华教授荣膺“师德先进”称号。

精心打磨,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刘东华教授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近5年10个学期的学生评教几乎都在4.85以上。立足三尺讲台近20年时间,他对教学的投入和热情依然如初。刘东华教授表示,教师是他热爱的职业,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这么多年来,他总在不断琢磨如何能把课上得更生动一些,教学手段更丰富一些,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打磨和提升。

刘东华教授始终坚持将经济学原理同时事相结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着眼于我国经济现状,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本领,切实感受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的现实意义。多年来,他逐渐探索出“以内容讲解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讲解概念和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经济学思维+注重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讲课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认可。

他主要讲授的4门宏观金融方向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和《财政学》,理论性内容较多,同学们仅仅通过背诵概念难以完全掌握。而在他的教导下,首先“抓住主要原则”,提炼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其次“结合实际例子来讲”,用课堂知识分析实例,尽可能地把内容讲得有趣,从而得到好的反馈,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己的教学。在采访过程中,刘东华教授随手以身边的玻璃罐为例,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起经济学中“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关内容。通过这一简单的案例,现场展示了他的教学方法。

除了通过结合案例向同学们传授经济学知识,刘东华教授喜欢在课堂上提问,并注重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我更重视养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经济学逻辑思维,即对问题的逐层逐层地分析过程和对现象背后经济学原理的探究。”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刘东华教授去年开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实践,《货币银行学》课程入围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在课前让学生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答题练习,完成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自学;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基于“复习巩固,延伸及补充,提高”的原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延伸教学。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打破了以往教师为主的沉默模式,促使学生必须‘动’起来”,有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整体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持续深耕,科研是教师的发展之源

学术研究是刘东华教授始终的追求。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作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他先后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科学》《经济学动态》等国内著名权威学术刊物和《经济学研究》(日本)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课题以及若干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的研究。

“我是非常幸运的,”刘东华教授感叹自己的科研之路,“我的教学方向与研究方向都是宏观经济,两者的一致性使我的科教能够相互促进。”他始终在金融领域深耕,用自己的研究哺育课堂,从而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说起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刘东华教授在坚持“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的同时,认为“科研是教师的发展之源”、“教学、科研相长是教师发展的正道”。“教学就如同大树的躯干,它的坚固强壮保证了教师的立身之本,而科研就是大树的根,稳稳地扎在土壤里才能保证日后的枝繁叶茂。”

刘东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如今金融知识迭代如此迅速,用自身对科研的理解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拔高课程思维高度,是教师自身的责任。只有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足够深入,才能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直白易懂——“就像刚刚我们提及的资源优化配置,如果理解得很透彻,那用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能给学生讲清楚了。”

循循善诱,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刘东华教授一直秉持一个理念:“课堂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重要场所。”多年以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始终注重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对学生们进行道德观的正确引导。他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和知识,用发生在同学身边的金融领域的事件和案例加以解释和引导,才能有的放矢。特别是课程思政不能“两张皮”,把思政教育和课程内容割裂开,而是要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比如校训中的“诚信”二字,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信用是金融之本,若金融行业没有信用和契约精神,那么整个金融体系也将崩塌。他举例说,如果一个社会诚信缺失、契约精神差,那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必然提高,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课堂上,刘东华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上自己的征信记录,告诉同学们个人不诚信的金融行为,将会在征信系统中留下不良记录,对以后个人各种金融行为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在鲜活的案例中,同学们对诚实守信和契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刘东华教授看来,在金融领域,有许多正面和反面的案例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讲授关于“货币制度”的相关课程时,刘东华教授分析解放前国民政府经济是如何崩溃的,从货币制度的角度来分析国民政府金圆券的发行与破产,指出了其背后有其深刻政治和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刘东华教授又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分析汇率和利率改革、人民币升值与国际地位提升等事件,让同学们从金融视角深刻感受到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同学们的“四个自信”

采访最后,谈到荣获“师德先进”称号,刘东华教授显出一份淡定和坦然。他表示:“这次能荣获这一殊荣,感到有些意外,我并没有什么很突出的事迹和贡献,只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己。”在他心中,师德就是平凡中的努力,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做好学生的“大先生”和“引路人”。刘东华教授说,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开启新征程的起始之年,作为一名老教师和老“上经贸大人”,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学校的新征程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自己在上经贸大的教师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推荐阅读

SUIBE国庆嘉年华集锦

什么是快乐星球?!

上经贸大入选第三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

采访|

胡天慧 胡珊 闫梓琪

排版|

胡天慧

审校|

陈文樑

责编|

张莉莉

策划 | 新闻中心 SUIBE海鸥通讯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