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教授:守正创新,打造海派商学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2022-12-20 16:01 浏览量: 3290

12月1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主办的主题为“财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上财商学评论》年度论坛,暨“海派商学研究会”成立仪式于线上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出席并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近年来,上财商学院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去年筹办的《上财商学评论》标志着上财开始主动参与商业生态系统建设,致力于打造“海派商学”,以刊为媒赋能商学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刊物的持续成长,海派商学的生态会越来越丰富,一个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商业世界将加速呈现。

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格,自律守信的契约精神,塑造了海派商业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中西、古今等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商业生态,并始终用其自身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引领商业世界。打造海派商学的条件日趋成熟,创建海派商学正当其时。

以下我谈四个方面。

一、

海派(商业)文化

说起海派,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海派文化是一种产生于近代的上海,反映上海这一独特工商业大都市的市民精神的文学和艺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小说、滑稽戏、新京剧等形式出现。海派文学由左翼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组成,前者反映出的是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尖锐的现实矛盾,后者则是城市资产阶级热衷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海派戏剧中,滑稽戏对市井生活冷静观察,经过批判思考,再用夸张变形的舞台表演呈现,最终引发观众在心智层面的开怀大笑。对于新京剧,同时代人这样评价:“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这反映出的是一种喜新唯好的市民心态。

从国内来看,除了海派文化,还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岭南文化等,它们之间互有差异。京派更接近政治中心的北京与天津,戏剧以正宗为傲,文学则多探讨人生起伏跌宕。徽派是传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商帮文化结合的产物。岭南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结果,是珠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融合。与海派文学相比较,这些区域文化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也都能反映出各自独特的区域精神气质和地域调性。

海派商业文化植根于海派文化,是以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以吴越地域为特色,由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海派商业文化经历过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浦东从“郊野烂泥渡”到“城市天际线”的脱胎换骨式的发展。上海是“海洋之子”,海通四方,海纳百川,开放则是上海的活力之源。此外,海派商业文化还有很多值得弘扬的优良传统,如重信践诺、契约精神、遵规守矩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等。事实上,注重商业价值,注重法治、注重契约、注重信用已经成为海派商业文化的价值传承。未来,相信这些思想的光辉一定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二、

海派特征

从海派文化可以提炼出海派的四个特征。

其一,“海派无派”的开放性。书画大师程十发提出了“海派无派”的观点,海派的核心就是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创造新风格;鲁迅也认为海派的重要思想是“拿来主义”,也就是“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先接纳新事物,再去除没有用的东西,最后对精华部分进行移植,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

其二,有序的多元性。一方面,海派思想上的开放性在主观上接纳了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上海的大量移民与侨民形成的五方杂厝、华洋杂处的客观环境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上海的文化不是“一锅乱炖”,语言也不是“南腔北调”,而是形成了有序的“什锦果盘”式的多元文明。

其三,讲效用的务实性。海派是一种商业思想,重视出版和商演带来市场效益,迫使文化产品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调整,所以海派不讲正宗与否,只看市场需求。这些也体现在后世上海市民“讲实惠、讲划算”的群体性格中,海派对性价比、有用性、讲回报等观念的偏执,在传统观念看来这些是上海人“小器”的表现,但却也是上海商业发达在人思想上的真实反照。

其四,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海派商学都体现出某种时代特征。首先,近代的海派商业具有依附性;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既排斥又不得不依靠外国资本家和国内军阀势力。其次,改革开放后的海派商业具有社会主义特性;是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后,十八大之后新时期的海派商学则突显出人民性;上海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海派商业也要转向以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以商业带来人民更美好生活作为目标。

三、

海派商学

海派商学是以上海商业/产业/企业研究为切入口,归纳和推广上海企业的实践经验,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同时,海派商学更重要的寓意是要在学术上综合各种先进思想,借鉴各种研究方法,彰显独特的上海风格。

海派商学是植根于海派特征。目前,海派商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断探寻、持续迭代、逐步清晰的正在进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方法论、内容和思路上的探索。

首先,方法论上要有开放性——可以借鉴社科研究方法,在商学实证主义对量变分析之外,尝试从结构主义方法对质性进行分析,加深对商业原理认识,产生新的商学理论。因为现代商学主导的实证分析是用数学公式计算经济效益,用建模方式分析商业行为,所以,目前的商学研究在凯恩斯、德鲁克等大师之后,长期在商业原理和基础理论上出现“滞胀”现象。其他社科研究方法能深入对商业原理等本质的认识,从而促进新理论的产生,以结构主义分析为例,它就是为了观察现象世界背后的机制原理,先使知识系统化,再构建能解释现象的理论。所以,海派要在方法论上保持开放性,博采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工具。

其次,方法论上还要有多元性——在商学研究已有的宏观与微观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观”的分析方法,从市场、行业、地区等中观层面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中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分开,现有的商学研究借鉴了这一经济学研究方法,商业在不同层面受到不同规律的支配。但在现实营商过程中,企业还面临最多的却是“中观”问题——市场、行业和地区的现状和前景。所以,海派商学不仅要帮助企业解读地区受到的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还要从市场视角、行业维度帮助管理者制定企业战略。

再次,研究内容上要坚持务实性——前四辑的《上财商学评论》已开始分类描述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发展现状,还需要深入归纳现状背后它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和未来规划。未来的研究内容要秉持务实,要避落入“事实化”和“庸俗化”的俗套。“事实化”是只有事实没有分析,讲了很多具体现象,不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处理,就径直地来说,以为完成了研究,这种研究内容是没有预见性的。“庸俗化”是把商业现象与经典理论进行穿凿附会,强行结合,是一种大而无当、华而不实、似是而非的“废话学术”,这种研究一无是处,十分有害,本质上是唯书唯上唯权,而非唯实唯真唯善。所以,未来坚持研究内容上的务实性是海派商学生命力的保障。

最后,思路上要有与时俱进性——从传统商业的“利益驱动”转向“价值创造”理论。传统范式认为“利益驱动”是商业运行的原动力,于是产生的商业范式是:追求经济效益,把人的一切活动归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的劳动转变为生产函数,人的行为变成了效用函数,看不见的人的心态也用有形的价格函数来表达,最终人通过函数变成了可计量的资本,再按照资本增值的思维来推演。但是,新时期出现了ESG等诸如理念和体系,商业研究思想必须与时俱进,用“价值创造”的新范式来表达这种时代主题。企业存在的关键因素是“价值创造”,是为人创造价值。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使用价值,为本企业员工实现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为股东创造投资价值,最终为全体人民创造社会价值。所以,秉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价值创造”为主题,才是新时期海派商学所应该提倡的新商业思路。

四、

海派学派

无疑,海派商学首先是上海的,其次是华东的、长三角的,当然更是中国的。因此,海派商学应首先致力于研究在上海、在华东(长三角)、在中国环境下有效的管理思想、方法、案例,通过对先进商业理念/思想的提炼升华,和对领先企业标杆实践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剖析,帮助中国企业解决商业难题,不断成长,使其中的若干企业成为世界级的伟大企业;进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为上海成为国内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战略链接,贡献海派商学的智慧。

然而,海派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一个区域性学派,更要具有国际视野,应该对标那些有世界影响力的商学领域的学术学派,比如英国经济学中以马歇尔均衡价格论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产业经济学领域的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以研究边际效用闻名于世的维也纳学派;以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伦敦学派等等。我们要打造的海派商学应要具有国内国际双重视野;不仅要在国内商学独树一帜,还要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学派。

当今的世界,每18个月所有人类的知识都可能翻一倍,对企业而言越来越难以用同样的速度重塑自己,以应对这样的变革。对此,近阶段《上财商学评论》可从技术迭代、商业创新、产业赋能与生活美好这四个维度来观察和思考海派商学,同时将其作为四个变量,研究其共同构建交互以及不断适应的商业生态共同体。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迭代影响;商业创新只有积极配合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再分配的“有形之手”才能在未来的共同富裕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务必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能的机遇,才能有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才能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生活节奏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而系统性加快,商业发展则更加迅速,如何保持持续开放的增长?如何构建美好生活的经济结构?值得探讨。

以上四个观察视角下的课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从现代商业的源头入手,以城市、人物、企业为访问对象,逐一回答这些时代课题。他们中有人尝试以社会创新促共同富裕,有人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如何随历史演变而与时俱进,也有人将公益慈善引入商学教育。创新、责任、公益与慈善,这些精神都是社会的基石,也将铸就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

最后,希望《上财商学评论》和“海派商学研究会”始终胸怀“经济匡时”的精神,始终坚持“厚德博学”的学风,融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在学术上综合各种先进思想,借鉴各种研究方法,夯实海派商学的理论基础,发掘海派商学的现实价值,为中国和世界商业世界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授简介

徐飞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

徐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厅局级)。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助理,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经济治理与产业运行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数字创业、跨文化战略领导力。

SUFECOB

来源| 上财商学评论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