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商学评论》海派观察:​向世界讲述智慧城市建设的“上海故事”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2022-10-08 16:00 浏览量: 2122

第一辑聚焦“百年商学”,第二辑聚焦“未来商学”,第三辑聚焦“元宇宙”,京东、天猫、当当、线下书店等均有销售。

作者简介

陈正伟,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设计院常务副院长、云赛智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国际标准组织ISOTC268智慧城市标准注册专家、IECSyC智慧城市标准注册专家、国家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技术委员会专家。曾荣获上海市智慧城市“领军先锋”称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

胡永波,高级工程师,云赛智联数翊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技术咨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数字化将驱动新一轮经在世界范围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竞争中,中国显然领先了一步。

自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至今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这其中,超过半数的均在中国。2012年住建部出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以来,截至当前我国各部委批准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00余个。作为其中的标杆,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习近平总书记“超大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大指示下,上海快速发展以“两网融合”“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世界“智慧城市”的上海模版。

从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到国际数字之都

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启得非常早。总体而言,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概述为四个阶段,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1.0时代,以“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的2.0时代,“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3.0新时代,以及自2020年底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为总要求的城市数字化转型4.0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率先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并经过了“基础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三个发展阶段,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上海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两轮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硬件设施基础和软件应用条件。“十三五”期间,上海完成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大规模渗透应用,形成了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牛鼻子工程的“两张网”重大创新应用和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在全国率先形成典范。2020年,在全球350个城市中,上海脱颖而出,获得最高殊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上海也因此成为首个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十三五”期间,上海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全国领先,建成全国“双千兆第一城”,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5G网络全覆盖。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增强,通信海光缆容量达到22Tbps。建成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103个,机柜总量近14万架,发布《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建设30余种智能传感终端近60万个。2020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以“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为总方针、实现“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代表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把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提出到2025年,形成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基本框架,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至今,上海已初步建设了涵盖“端、网、云、数、智、用”的城市数字底座架构。

上海的“两张网”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首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是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2021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三年来,“一网通办”已累计实施357项改革举措,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事项3197项,公共服务事项数量已超越行政权力事项,累计办件量1.5亿。近年来,“一网通办”发展更趋向国际化、人性化,相继开通了国际版,上线长者版。仅2021年,“一网通办”平台即新增个人用户985.1万,法人用户12.58万,累计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5401万(本市户籍用户1156万,外籍人士38.7万),企业用户227万。“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月活峰值超过1517万,推出“随申码”服务,累计使用超37亿次。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累计访问超80亿次,推送个性化政策服务超2.3亿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同样也是上海首创的城市治理新模式。自2019年以来,上海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着重于打破层级壁垒和信息孤岛,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按照“三级平台、五级应用”逻辑架构,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基本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打造务实管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重点建设城市之眼、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卫生等系统。市级一体化城运总平台共接入了50个部门的185个系统、730个应用。建设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联动指挥系统,支撑市城运中心统筹支援、现场决策,实现前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专业指挥部跨地域联动指挥,实现上海全市有温度、有广度、有精度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上海两网建设阶段,市大数据中心、市城运中心、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众多部门发挥了重大关键性牵头作用。市大数据中心主导负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网、数、算力等)。市电子政务办和市大数据中心主导负责“一网通办”规划建设。市城运中心主导负责“一网统管”规划建设。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横向”与“纵向”两条腿走路,被视为上海“两网融合”的成功经验。从横向来看,通过“高效处置一件事”的体质机制创新,全市委、办、局都不同程度地融合和参与到“两网”建设中。如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水务局、气象局、绿化市容局、城管执法局、应急管理局、交通委等,基本涵盖全部委、办、局,它们按照“三定”职能进行各自专有领域内的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在重大联勤联动类专项保障方面(如进博会),形成了以城运为强有力主导、多委办协同参与的事件闭环大联动处置体系。从纵向来说,上海建立了“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市、区、街镇一体化运作体系。市级层面主要抓标准建设,统管全局;区级层面主要管协调,发挥其支撑作用;街镇级层面主要是实战和处理日常城市管理遇到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五级应用――市级应用、区级应用、街镇应用、网格应用、小区楼宇应用。它们各司其职并保持上下顺畅联动,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隐患实时管控、问题闭环处理。

一座超级大都市的数字化转型挑战

“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要求。相比企业和产业数字化,甚至传统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模式、体制机制、安全等方面的系列挑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是需求也是挑战。随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强顶层深化设计,从前沿政策、体制机制、目标方向、建设架构、推进路径、保障措施等层面明确工作抓手和切入点,为城市数字化转型从整体上“明路”?这就需要在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厘清三大方向的统分关系、内在逻辑和目标定位,分别明确三大方向的关键环节与实现路径,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探路”。同时,还要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体系研究,从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方面构建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明确法律和政策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护路”。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工作机制方面同样面临创新的挑战。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建设模式很难满足需求,需要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太适应这个要求。因此,就需要加大整合力度,破除一系列瓶颈问题,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数据通、应用通和系统通。此外,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安全底线”也是重大挑战。随着数据要素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但相比数字化的发展速度,数据安全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政府不能简单地把安全寄希望于一笔预算的投入,而是应该系统性地重新思考安全的战略定位,选择恰当的路径和手段,找到解决安全风险的“最优解”。

人民城市为人民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建设初期即明确不只是打造一个平台,而要切实地具有“接地气”的场景应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上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心。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上海将“小切口、大应用、精心谋划、协同推进”作为打造具备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的总原则,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使用感、获得感作为总的立足点。以上海仪电为例,上海仪电从2014年开始围绕“强政、兴业、惠民”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聚焦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了系列亮点应用。比如,推进“三码合一”,在市大数据中心、市交通委等部门引导下,推进随申码、地铁码、公交码“三码整合”,通过统一支付,实现“随申码”在上海部分地面公交、轮渡线路的试点支付应用。再如,打造多个具有切实应用场景的信息化平台。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目前已纳入约8万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累计可查询追溯数据约16亿条。上海市智慧电梯平台已逐步实现将全市27万多台电梯全部纳入监管,主动累计监测各类电梯故障约131.3万起。“沪冷链”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系统已实现约9万车(箱)、23万批次进口冷链食品,2万食品从业人员的疫情防控管理,做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河长制”水质监测平台通过“水质监测中心”和“岸边站”,实现了对河道水质的全方位监管,为河道整治提供了治理依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在追踪疫情、开展流调、最终抑制疫情扩散方面做到了令人称奇的精准,这种精准的背后更是离不开智慧城市体系的支持。智慧城市形成的坚实数字底座,成为上海精准抗疫的技术底气。在精准防疫的背后,上海主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防控手段,助力密切接触者筛查、对隔离人员的监控、居民日常正常生活保障、疫苗接种预约、远程智能问诊等抗疫工作。比如,作为上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数码防线”的“随申码”系统,从提出到上线,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作为“随申码”主要参与方的上海仪电,在提出“随申码”建设的24小时内,便带领500多人的数据运营和技术团队完成了医疗卫生、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旅客航班、运营商等维度的数据汇聚与清洗,并开展系列主题库和专题库建设。在48小时内,“随申码”首版即实现了上线试点运营。面对试点初期激增的反馈量,上海仪电又先后调派两批大数据技术人员和数据运营人员紧急支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十万个随申码任务请求,为市民通过随申码顺利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上海还通过城市数字底座实现了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大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为医疗机构提供基于公民唯一身份识别的流行病学信息,快速筛查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真正推进落实疫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阻断。依托“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市民“不见面办理”诸多事项,通过“随申码”实现市民活动轨迹、健康登记、就诊治疗等一站式信息服务。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精细化“一网统管”在沪人员动态信息监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锁定重点防疫人群,指引基层社区做好防疫管控。上海还率先通过城市数字底座赋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开展疫情流调。“只提地点不提人”,不再让个人信息“裸奔”,既保护患者的隐私,又提醒大众防范风险。

向世界输出智慧城市建设“上海经验”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均对都市数字化提出了各自的规划。比如,美国提出“智慧星球”概念、英国发布“数字宪章”、日本推进“超智能社会”、新加坡实施“智慧国计划”。数字化已成为打通经济社会运行堵点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越来越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在这一情况下,应该如何向世界输出智慧城市建设的“上海经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上海正充分发挥数据标准和数据运营两大软实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数字底座为支撑,实现数字时代的社会运转流程再造和社会管理规则重构。通过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加大先行先试和示范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这三句话揭示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色。对上海来说,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次“整体性转变”,不是某几个领域的“单兵突进”,其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又是相互协同的。只有通过数字经济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才能为政府治理提供手段;反过来,数字经济也需要政府创新数字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数字生活起来了,数字经济也才能更持久繁荣。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充分发挥数据标准的引领作用数字化转型首先面临的是数据互联互通的技术问题。城市中方方面面的数据规范不一与数据壁垒破除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上海充分认识到标准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性,率先在全国围绕公共数据及“两网”工作成立了国内首个公共数据标准化专业机构――上海市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数标委”),秘书处承担单位为市大数据中心,业务指导单位为市政府办公厅,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为副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开展数标委数据运营工作组各项工作。数标委坚持“顶层设计、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对标“两张网”建设标准化需求,围绕“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的数据全生命周期,规划公共数据标准体系,开展标准规范研究制定。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数据运营服务能力通过数据运营服务驱动数据向资产转变,驱动数据共享交换流通产生价值。在两网建设阶段,以项目为牵引,上海仪电作为市大数据中心的总集成商与总运营商,连续三年牵头承担了全市公共数据的平台建设和数据运营服务。在市大数据中心的总体领导下,全面建立了运营服务体系,包括大数据运营技术团队、运营服务管理平台、运营服务计量计费体系、运营服务考核标准、大数据运营生态体系等;全面打造了从平台建设到数据汇聚、数据清洗、数据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数据交换、运营考核、运营质量监测的数据运营服务全体系能力;并正在探索研究如何使数据变成生产要素,探索自由有序的市场化流通;有条件地打通了部分社会系统与政府系统,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部分有效循环。

上海的创新智慧与先行先试气魄

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之源。在新时代,从顶层到基层的创新,以及敢于先行先试的气魄,成为当前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重要因素。上海之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能走在世界前列,与“创新”二字紧密相关。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突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上海建立了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文旅等8个数字化转型专班,通过工作专班一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一边开展机制改革研究,形成配套制度。在政策方面,不断开展上位法律法规的研究。当前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举措》等文件,正加快推动“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地方立法,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的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红利,结合开设新型数据交易所、建设国际数据港等工作,探索新的制度和政策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信息化职能整合体制改革为了更好地支撑数字化转型,从2021年开始,市政府各部门将信息化实施职能全部划转至市大数据中心,由市大数据中心统筹负责全市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管理、运维服务、技术支撑,包括业务需求转化、采购实施、系统运营运维、保密安全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采购等。市政府各部门强化信息化行政管理职能,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综合管理、需求研提、行业指导。此项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传统信息化建设运维体制改革,将为上海实现信息化的全面整合、资源统筹、管办分离,专业优质地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率先开展数据标准的制定标准对于数据尤为重要,就如“车同轨、书同文”。上海率先成立了首个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7个数据地方标准和10个指导性技术文件,初步构建了涵盖“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相关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定了公共数据安全分级分类指南,开展数据安全分级管控。数据安全是数据开发利用的“红线”和“高压线”。完善“人员、场地、终端”安全动态管理,对“云、网、数、用、端”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筑牢“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从建设为主转向重建设更重长效运营在促进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方面,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清单。在优化政府和国有企业采购体系方面,逐步建立数据处理、算法服务等事项统一采购、统筹使用的机制,节省使用成本。通过国企平台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建立应用场景“揭榜挂帅”等机制;探索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数据运营服务体系,这一体系未来将持续赋能数字化转型的方方面面。顶层设计的突破上海一贯重视标准体系建设和顶层规划,“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上海为此专门制定了《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近年来,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公共安全、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城市建设和管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专项重点建设和推进标准化工作。通过加强产业经济标准化建设,服务提质增效升级;通过加快社会治理标准化进程,促进社会民生改善;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标准化力度,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立国内首个公共数据标准化专业机构――上海市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数标委”)数标委旨在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充分运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公共数据采集、归集、整合、共享、开放以及质量和安全管理等基础性、通用性地方标准和“一网通办”地方标准,着力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保障数据安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字经济发展。截至2021年底,已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领域地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数据运营服务目录和计量计费指南》《数据运营服务绩效评估指南》《数据运营服务实施指南》《公共数据中台建设规范》《公共数据归集模型设计规范》等13项,为上海市两网建设及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率先在全国发布政务区块链作为新生事物,区块链在政务领域尚无国家或地方标准,正处于“万马奔腾”的起始阶段,易形成同质化、碎片化、低效化建设,再次造成大量“孤岛”“烟囱”。因此,上海仪电联合浦东新区电子政务办,集合华为、蚂蚁等主流区块链研究机构和企业,制定并发布了国内首个政务领域“区块链建设标准”――《政务区块链建设规范》,填补了区块链在政务服务、政务管理方面的标准空白。在政务区块链应用建设层面,于浦东先行先试,打造了首个基于安全、信创环境的区块链监管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数据资源目录链、教育食品安全链、电子印章链等六大场景应用落地,构建区块链生态,进一步加快打造强政、兴业、惠民的城市治理典范。率先探索“五个新城数字孪生底座”标准规范“十四五”阶段,上海将重点建设数字底座赋能工程,打造城市数字底座标准体系,坚持标准引领战略,建立统一、开放、可操作的数字底座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创建数字化转型领域“上海标准”。将以5个新城为试点编制市级统一的数字化建设导则和区级特色化的标准化指导性文件。把数据管理起来、使用起来数据是继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后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但数据易于被复制,篡改及滥用后会损害个人利益甚至国家安全,成本及收益难以计量等,这些特点使得如何安全高效地利用数据成为目前国家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层面针对数据的立法相对较少,而且仅停留在保护个人隐私以及数据安全方面。在省市级层面,仅有深圳和浙江探索出台了针对数据的管理条例。上海作为改革试点的先驱,急需对数据进行立法。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强化数据采集、数据确权、评估定价、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使用、数据安全等全过程的法律保障,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数据服务可监管,数据违法可追溯,确保政府、企业及个人在数据应用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良性且有活力的数据服务运营生态,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在此背景下,上海于2021年初启动了“上海市数据条例”立法工作,提出“本市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水平”。“上海市数据条例”将为上海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落实数据流通的制度路径,同时通过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搭建安全可信处理环境、细化运营服务流程指南、落实全流程合规监管等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为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发挥公共数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现实方案。近年来,上海利用先行先试的机遇,创新性地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是上海市首个公共数据开放示范应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相关政府部门向银行开放了企业注册登记、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纳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商标登记、房产抵押、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近400项公共数据,参与部门在场景应用、授权机制以及数据治理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1年5月底,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超200万次,平台服业超过5.4万户,为超过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仪式在沪举行并达成了部分首单交易,代表着上海在数据授权交易和运营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上海仪电从2017年开始联合上海移动承建上海市政务云IaaS集成项目,2018年又承建市级政务云PaaS平台建设项目和统一云管平台。2019年中标上海市大数据发展顶层规划项目、市大数据资源平台(一期)总集项目、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运营服务项目。按照“应迁尽迁”的原则,2018―2020年三年内共计完成全市委、办、局1314个应用系统上云迁移。2020年同步开展政务外网整合工作,实现全市政务“一张网”工程。上海仪电正式成长为市大数据中心的总集成商与总运营商。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发展,上海仪电打造出“顶层规划―深化设计―项目集成―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创新迭代”全链体系能力,成为以城市数据底座为核心数据平台,以数据运营、数据标准为核心软实力,以“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为典型应用代表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主力军。展望未来,上海将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祝福上海越来越好!

来源 | 上财商学评论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