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商学院朱林可:“两会观察:中国的开放与安全”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2022-03-18 16:00 浏览量: 1992

上 财 观 察

今年两会刚刚结束。面对疫情影响仍在延续,以俄乌战争为代表的地缘政治风险不断攀升的国际大环境下,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中国都会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在释放怎样的信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处理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俄乌冲突对中国的开放与安全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上财观察,我们邀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副教授、世界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朱林可为我们解读——

朱林可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副教授

世界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

两会观察:中国的开放与安全

李克强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说道:“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理的回答充分表明,在当今疫情影响仍在延续、地缘政治风险不断攀升、逆全球化趋势似乎难以阻挡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依然旗帜鲜明地支持全球化,主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央也提出要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两种政策立场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在新形势下求解中国开放与安全之间新的最优解的必然结果。

一、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和深化。这背后的推动力量,一方面源于开放带来的收益(如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源于运输、通讯成本,以及贸易壁垒的不断下降。但是也需要看到,全球化不是没有代价的。其中代价之一,就是全球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度的上升,分工专业化意味着在出口产品的需求和进口产品的供给上受制于他国。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相互信任程度比较高时,这种相互依存不是问题,甚至可能有助于改善国际关系,减少国际冲突。但是当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关系下降,冲突风险上升时,这种相互依存就成为经济安全的潜在威胁。

事实上国家之间的信任程度从来不是绝对的,不同产业对安全的需求程度也有高低差异。因此从来就不存在完全不考虑安全的开放。比如在粮食、军工等领域,国家之间从来就不是完全根据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原则进行自由贸易和分工专业化的。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会通过各种管制或补贴手段,来保障这些部门的自给自足或自主可控能力。而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安全需求,在不同的时期一个国家也会在开放与安全之间选择不同的平衡点。

二、新发展格局与扩大高水平开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重新求解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的结果。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这是因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面对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风险不断上升,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与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这些领域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的自给自足或自主可控程度。

另一方面,减少对外依存,在中短期内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有可能损害中国的发展利益。因此只有在那些安全需求相对比较高的领域,才有必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在那些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或者中国本来就具有优势的领域,中国仍然应该继续扩大开放,来保障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

最后,开放和安全在某些时候不是相互冲突的,而可能是相互促进的。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的市场是中国最大的战略资源”,当中国的市场对其他国家保持开放,并且开放的程度日益增长时,那么其他国家的企业和政府自然也就更不愿意与中国“脱钩”。因此在那些安全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的领域,扩大开放反而是提升整体安全的途径。

三、俄乌冲突的影响

最后简单探讨一下最近发生的俄乌冲突对中国的开放与安全的影响。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中国、美国和欧盟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8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近30%,美国、欧盟分别为2.27和2.2万亿美元。中国当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美国拉拢欧盟与中国进行某种程度的“脱钩”。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可能会更有意愿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中国也应该主动推进中欧经济关系,尤其是推动欧盟通过已经签署的《中欧投资协定》。中欧经济关系的深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抓住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可能的缓冲期,抓紧时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欧盟在俄乌冲突之后,也有意提高在半导体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这有可能弱化美国在这些领域对中国“卡脖子”的能力,中国可以在这些领域加强与欧盟的合作,降低对美国产品和技术的依赖。

来源 | 上海财经大学MBA官微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