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苏州大学:凝心聚力创新为要,脚踏实地育人为先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2023-02-28 11:32 浏览量: 4888

2月27日,《光明日报》第5版“红船初心专刊”整版深入报道了苏州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内容。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发表题为《深化内涵发展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署名文章。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第五娟讲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触感悟。

2023,逐梦前行。新征程上,全体苏大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大新篇章。

深化内涵发展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晓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苏州大学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地方高校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实践样本。

明确人才自主培养战略地位,构建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苏州大学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性思维,多措并举加快构建育人新体系,把人才培养同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激励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成为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以本为本,加快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全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和“未来精英计划”,积极实施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优先投入政策,整合全校资源优化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新形态。同时,不断推动微专业、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育人模式。

坚持以研为峰,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学校以入选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持续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各环节改革,深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打造多样化与专业化、前沿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长周期评价,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自主培养的8位博士研究生已成长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坚持创新为要,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成立“双创学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将科学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打通“创意—创新—创业”链条,在人才成长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汇聚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苏州大学一如既往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工作在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人才强校方案,培优育强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真正集聚、成长、作用于“双一流”建设,培养了一支英才辈出、成果卓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百木成林”,布局为先。学校聚焦高精尖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关键领域进行系统人才布局,与苏州合力打造“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苏大大可为”的引才品牌,拓展选才视野,优化引才结构,整合校地资源吸引人才,加速汇聚世界一流创新团队。

“万木撑天”,评价为重。学校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实施“铸魂润心”强师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一批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一位教授获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奖”。学校坚定推进破“五唯”,修订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和职称制度相关文件,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让更多人才大显身手。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地位,着力营造科创集群一体化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苏州大学牢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责任,不断优化学科建设生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一体化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把舵定向稳驭舟,打造科创集群首要在学科布局。学校统筹学科发展方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建高峰学科,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建新兴学科,立足地方优势产业建特色学科,探索科技“无人区”建前沿学科。统筹学科发展战略,在布局上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学科创新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2个稳居前1‰。

接续奋斗立潮头,科技自立自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体系创新。学校着眼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双轮驱动,强化国家和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从0到1再到10”的原始创新突破和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上有所作为。学校强化一体化创新链建设,建设由基础到高技术、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应用的一体化纵向创新链和横向交叉链,产出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学校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攻关任务。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苏州大学将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时代机遇,向更高目标看齐、朝更高定位进发,深化内涵发展,加快全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伐,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苏大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凝心聚力创新为要 脚踏实地育人为先

——苏州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学期伊始,走进苏州大学校园,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校院领导讲授开学第一课,上好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学子们积极开展“青春践行二十大”主题系列活动,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活动中,苏大师生对祖国的繁荣稳定发展信心满满,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苏大特点的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学科、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高质量发展。”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说。

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学细研活动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吕晓琪一直忙着和团队成员制作党的二十大精神领学视频。“我们从国潮文化产品视角切入,搜集醒狮酥工艺传承案例,并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结合专家解读,分享大学生的学习感悟。”吕晓琪兴奋地说,学生党员中提交的11个视频还成为新学期党支部、团支部的学习资料。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苏州大学迅速传达学习,及时跟进,持续开展深学细研活动,有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2022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开幕第二天,苏州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在收听收看开幕会盛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学习。随后,学校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对全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细化部署。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会和中心组学习会研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方案,校院两级领导先学领学,高频率多层次宣讲全覆盖,鼓励引导广大师生勇担使命、建功立业。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到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与师生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互动宣讲,勉励青年教师和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知行合一,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小我’融入‘大我’。”苏大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党媛悦在互动交流中表示。

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担‘双一流’建设责任使命”“新时代人才与科技工作的认识思考”等主题,学校邀请专家学者等为全校中层干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引导全校师生特别是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深思细悟、励学笃行。

同时,苏大还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学科“用学术讲政治”的优势,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遴选资助“喜迎党的二十大”专项课题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通过专家研讨会、现场公开课、国情调研行等形式,组织专家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总结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实践。

苏州大学师生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和课堂教学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一场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探索实践在苏大启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江苏、云南、安徽三省九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召集80余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云端集体备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和课堂教学。

通过理论学习、联合备课、专家指导交流研讨、示范公开课等多种方式,全校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做到深学细研弄通,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准讲深讲透,高质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苏大强化宣讲机制,成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围绕“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积极组织开展“学、研、备、练、讲”系列活动,不断建立健全宣讲队伍能力提升机制。学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专业博硕士生等分别组建宣讲团,实现宣讲工作全方位、分层次、全覆盖。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齐发力,联动宣讲更有力。截至目前,宣讲团成员已开展宣讲400余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雪,是学校博硕士生宣讲团的一员。这个寒假,她为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独立支部等革命旧址的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党员进行了实景化宣讲。王雪表示,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集中学习,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也能鼓励青年学子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设计了五大主题14个专题,内容涉及党的二十大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各学院‘点单’宣讲专题后,我们‘接单’,这样非常有实效性、针对性。”苏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茅海燕说。据了解,采用“菜单式”宣讲方式,苏州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博硕士生宣讲团还深入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宣讲,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欢迎。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夜幕降临,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党的二十大报告给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有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四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沈为民教授和团队正加快科研攻关步伐,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据了解,最近,沈为民团队又在自主解决凸面闪耀衍射光栅、大尺寸浸没高效率衍射光栅等核心“卡脖子”器件的基础上,为我国多个重要卫星载荷研制高光谱成像光学系统,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封锁。

“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持续激励苏大人拼搏奋斗,聚力改革创新。不久前,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带领的先进机器人创新团队摘得中国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又获得“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荣誉。穿梭在学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之间,打造产学研创新生态,孙立宁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面向’重要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他表示,将继续组织团队通过机器人、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开展面向国家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22年,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帮扶广西百色市地中海贫血患儿骨髓移植项目启动。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之约,让广西百色25例身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患儿未来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一年来,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同助力,促进百色建成桂西地区首家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地贫之家、爱心血库、爱心资金和涵盖6个百级仓、8个过渡仓在内的桂西首家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

近年来,苏州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问天”实验舱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研发中作出积极贡献。学校还以“2011计划”、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大力实施“铸魂逐梦”工程,启动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

张晓宏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重大部署,苏州大学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贯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科研强核,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

讲述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 第五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身兼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两大任务,我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干劲十足。

我所在的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配合响应“两弹一星”工程成立的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肩负着研究解决辐射防护与国家安全以及放射诊治领域中重大科学问题的科研任务,尤其是核安全与核能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的相关研究。守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健康,我们责无旁贷。

我主要从事放射化学研究,重点开展核能中关键的锕系元素配位化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锕系元素一旦在事故情况下大量进入人体将很难被排出,长期沉积更会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如何将蓄积在人体内的锕系元素排出体外是核安全领域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

围绕这一重大需求,我们结合团队对放射性核素化学性质的长期研究积累,开展了锕系元素体内促排剂的研究,从锕系元素的配位化学特点出发提出了创新性的促排剂设计理念,获得了多种新型小分子和纳米促排剂。目前,我们已实现小鼠体内锕系元素的高效促排,正在积极推进临床前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工作。这些促排剂未来有望在核事故应急救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核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防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与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坚持传承放医学院“家国情怀、事业为上、责任至重、以医报国、以核报国”的精神内核,紧密围绕国家和人民需求以及领域内“卡脖子”的关键难题和瓶颈技术,在科研中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新方向、解决新问题。

今后,我和团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奋力开拓的动力,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和勇于自我突破和创新,做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科研,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为我国人民健康、核安全和核能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苏州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