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鉴瑜 | 跨越低谷,勇敢走出第一步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2021-12-29 17:00 浏览量: 2287

精彩推荐

1.学霸情侣+1!他们眼底的热爱,在闪闪发光2.徐成煜:努力是幸运的打底色3.夕阳记忆 | 瞧!这是我眼里的温柔!

在我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博士生宣讲活动中,有一位博士生令人印象深刻。在刚迈入研究生生涯时,他同很多研一新生一样,对前路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对待研究生生活,甚至为能否顺利毕业感到焦虑、怀疑自己但如今,他不仅硕博连读,对科研充满了热情和信心,还在读博期间完成了一篇又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他就是2019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华鉴瑜。他是如何做到态度的转变并重拾对科研的信心,并获得如此成就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和了解华鉴瑜同学的学术经历,探寻问题的答案,领略他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

先建立简单的好习惯

“研一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没有及时把精力放在‘辐射制冷’的课题上”。

研一的华鉴瑜仍然像本科时一样,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没有主动地了解课题所需要的精专知识。一年过去后,虽然他的硕士课程成绩排名第一,但对“辐射制冷”这个课题的知识所知甚少,因而研二进入实验室时,“由于相关知识储备过于薄弱,看文献属于瞎子摸象,一知半解。与此同时,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发了SCI论文,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让我的状态变得非常糟糕。几乎每天早晨醒来,都觉得非常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毕不了业”。

恰巧在这时候,由于研一的基础课排名第一,华鉴瑜可以重新换方向并申请硕博连读,为了给自己一个重新入门科研的机会,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研究生三年,他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因为我想重新证明自己,而不是懵懵地在苏大混三年。而且我坚信,走那条不断向上攀爬的路永远是正确的——哪怕读博士会非常辛苦,毕业难度是硕士的2—3倍。所以我立刻抓住机会,选择了硕博连读。”

在硕士生导师的帮助下,华鉴瑜更换了新的课题,同时开启了博士生涯,并且去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裸眼3D显示”课题组。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面对新的课题,我还是陷入了没有方向、十分被动的局面。我开始反思自己,总结了以前课题失败的原因,最大的问题是:不敢尝试。很多想法都还没动手做,就觉得太难而放弃。”

先建立简单的好习惯

“我已经更换过一次研究方向了,这种逃避的态度难道还能继续下去吗?”但是长久以来的惯性让想要振作的华鉴瑜无所适从,在仪器堆砌成的“钢铁森林”中,他依然步履维艰。

▲华鉴瑜在实验室

华鉴瑜先从课题组的要求和自身的优势进行分析,“组会是每周最重要的环节,而且我又擅长做PPT和演说,组会汇报对我来说相对轻松,所以打算先从组会汇报这个环节端正态度。这样,我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我坚持每次都第一个做汇报,无论这一周做的事情多还是少,实验结果成功与否,我都事无巨细地进行总结汇报。”

迈开了第一步,后面的改变也有了信心,每周、每月的总结让他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看到了自己的缓慢积累,避免了之前忙一天却没有任何获得感的焦虑局面。随着收获的增多,从操作仪器到研读文献,从论文写作到数据处理,之前感到陌生的事物都逐渐熟悉起来

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回报,“在博一上学期快要结束时,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从0到1的跨越往往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导师乔文教授和同组师兄师弟们对我的帮助。”

在正反馈中建立信心

“在发出第一篇SCI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态、科研态度等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然这也和之前提到的习惯分不开。”

每周的组会汇报让他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课题,每周都有明确的科研目标

同时,在每周完成相应的科研目标后,所生成的正反馈也给了华鉴瑜很大的信心。“微小改变带来的及时的正反馈,对于研究生来说太重要了,它激励着我们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华鉴瑜说。之后,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团队的合作支持下,第二篇SCI产出了。

前不久,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森研究员、乔文教授的研究团队以"Foveated glasses-free 3D display with ultrawide field of view via a large-scale 2D-metagrating complex"为题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上发表文章,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全球首款向量光场全息3D显示器受邀在华星光电全球伙伴大会上亮相。作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华鉴瑜在课题组中态度认真,表现优异

“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我想强调的另一点就是及时交流沟通,不要怕交换意见时气氛紧张。正如纪伯伦所说,‘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交流的对象不仅有导师,还有组内的同学,甚至还有一同参会的老师和学生,交流无处不在。”

谈及思考和交流的关系,他说:“我凭经验给自己定下了界限,如果理论推导超过半个小时仍然卡壳,或是如果重复两次实验后自己仍然无法找出数据问题,或是文献中某个步骤超过二十分钟仍然看不懂,那就要请教别人,否则继续冥思苦想的边际收益几乎处处为零。”

▲华鉴瑜(第一排左一)课题组合照

谈到未来,华鉴瑜有着清晰的规划:“投身科研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打算留在课题组内读博后,不断‘打怪升级’,实现自己做大学老师的梦想,在学术和科研上更进一步”。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结合市场需求,使自己开发的技术真正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上,转化应用,造福社会。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努力走出改变的第一步,在日积月累的进步中建立正反馈,收获信心。

不要让自己忙来忙去却不知道在忙什么,借助总结发现自己“日拱一卒”般的进步。

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超过时间界限后要积极沟通交流,避免“独学无友”。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受访人提供

文字:律霁原

整理编辑:时佳宝

觉得不错,点一下↓↓↓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