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1-04-06 17:00 浏览量: 4908

清华 ·校庆文科巡礼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简称“应急基地”)成立于2004年,属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首批资助的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非典”之前已经开展危机管理研究,是国内首支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危机管理研究的高水平专业团队。

早期的危机管理及应急管理研究

2003年之前,我国各类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管理的各类机构也相继成立、发展和完善,但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SARS的防控,使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暴露出传统应急管理体系的缺陷。而此时,研究团队基于国家软科学《中国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与公共治理结构改革》和国家自科基金面上《转型期中国政府危机决策协调机制研究及仿真分析》等项目,关注美国“9·11”事件等,开展危机管理研究。

2003年“非典”暴发时,研究团队根据多年危机管理研究基础,迅速组织,从事件评估、危机应对能力、假期对策、国外应对经验借鉴和危机恢复等方面开展研究,两个月内形成了22期危机管理研究通讯SARS特刊,多篇获得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和应用。并承担国家科技部《SARS事件与转型期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SARS事件与北京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等多个项目。其中,《SARS事件与北京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课题最终成果被认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出版了专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该书系统分析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详尽探讨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促进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可资借鉴的模式。该书所提出的部分观点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该书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图 | 专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2004年,薛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获得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首批资助,成立了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SARS事件之后,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开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内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一案即是应急预案,三制包括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工作。应急基地有幸参与2005年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的立法研究工作,为我国应急管理顶层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7年以后的风险管理研究

2007年以后,应急基地在薛澜教授带领下开始风险管理研究,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转型期中国风险治理框架建构与实证分析”,也曾参与北京2008奥运风险评估研究。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应急基地研究团队围绕着疫情的防控、风险沟通、药物政策、对经济影响等内容撰写了15期危机管理研究通讯甲型H1N1流感特刊和多篇政策研究报告,直接报送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等,若干内容被重视应用。

同时,应急基地获得了卫生部重大项目、北科院和北京市软科学课题资助,围绕着“甲流”防控、北京市公民风险认识与行为选择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等内容开展研究,形成专著《防控“甲流”: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应对评估》。该书对内地“甲流”防控的策略措施、联防联控的效果、应急防控能力、实际防控公共卫生效果、“甲流”防控的成本收益以及实际防控社会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发现,“甲流”防控的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运转、相关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防控策略的调整以及突发事件决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并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我国首次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第三方评估,于2014年出版,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2019年出版英文版。

2011年后,应急基地还承担了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课题,专门对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预防进行研究。

近年的风险治理研究

经历了“非典”、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等特大事件之后的十年间,国家在处置青海玉树地震、天津大爆炸和深圳山体滑坡等特大事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如201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多部门职责专门成立应急管理部。然而,这十年间,应急基地把握国外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围绕“公共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制度、危机管理能力”三大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成长。特别是在风险治理方面,不仅关注公共安全风险,还关注社会安全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不仅关注风险管理中的组织执行行为,还关注风险管理中的组织决策过程和经验学习;不仅关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还关注风险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特别是应急基地创始主任和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在2019年11月29日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第三次讲座时,专门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议题进行讲解,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提供专业意见,并参与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和清华大学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进程。

应急基地与国内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网络。应急基地从2011年和2014年先后发起的“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青年论坛及暑期学校”系列活动已分别举办八届和七届,成为国内应急管理领域重要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而与哈佛大学2017年联合发起的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Disaster Studies已举办两届会议。

第五届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

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急基地基于近20年的研究积累,秉持着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应时而动,继续积极建言献策,也做出多方面专业贡献。

一是参与高端智库建设,贡献疫情防控决策建议。应急基地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和主任彭宗超教授积极组织协调师生,迅速组成应急基地骨干研究团队,与校内外各方专家及相关单位合作,紧密关注国内外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从疫情演变趋势研判、疫情控制、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国际影响、社会风险防范等相关方面开展一系列应急专项政策研究。围绕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情防控组织领导体制、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疫情防控社会心理基础、高考复课、疫情网络舆情、慈善力量和新经济新业态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疫情期网贷机构社会风险、我国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首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突出问题,站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从政策、管理等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已提交30多篇相关政策研究报告,据初步不完全了解,其中大部分获得中央和国家部委及有关领导、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应用。

二是紧跟理论研究前沿,开展疫情防控科学研究。应急基地专兼职老师们围绕着重大疫情风险防范机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社会协同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多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行政管理》《科学学研究》《治理研究》《行政管理改革》等报刊。这既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也对实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部、中国工程院、甘肃省政府、学校科研院等多个项目资助。目前,已形成《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评估报告》书稿,争取2021年出版。

三是参与座谈交流研讨,促进防控理论实践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应急基地师生多次参与国内外专题研讨会,从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善后总结和应急科普机制等方面分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变革建议。特别是,2020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应急基地闪淳昌教授、薛澜教授和曾光教授一同参与讨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研讨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治理变革、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急基地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青年论坛,在线上探讨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情景下的公共风险与应急管理创新”。这不仅促进了不同学科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中的交叉融合,也加强学界与实务界的交流,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出科学、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四是借助媒体互动传播,普及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应急基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疫苗储备、疫情防控、风险认识与研判、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高考等话题多次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中央与地方各类媒体采访。并通过光明网、荷塘雨课堂、学堂在线、微博等多平台多次实时线上直播方式,讲授应急管理体系、舆情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等知识,这为公众和国际解析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科普应急知识的同时,也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吸引上百万人参与学习互动。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