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156期明德论坛丨邓穗欣主讲宏观制度情境与环境治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9-12-19 10:52 浏览量: 2796

MBA中国网讯】12月9日,第156期明德论坛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会议室举行。美国南加州大学索尔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公共行政学杜敢卓越讲座教授、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邓穗欣教授,就中美两国不同制度情境下治理体系比较作专题讲座。公管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主持讲座,公管学院部分师生参与讲座。

首先,邓穗欣教授结合其博士论文中关于灌溉治理的研究,指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没有对宏观制度情境予以充分重视。在近期出版的《规则社会的十项原则——提升中国的治理能力》与《制度分析与公共治理》两书中,他尝试弥补该领域在宏观制度情境方面的研究缺憾。

随后,邓穗欣教授基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下水流域治理的案例,对“规则社会的十项原则”中的第六项“规则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该项原则是前五项原则的基础,只有问题的尺度与政府所制定的规则相匹配,才能保证规则的有效实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新的政府实体专门负责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分配和使用,成为美国解决跨区域地下水治理重要手段。与之相对的,中国解决协同水治理问题则是基于党政层级体制,利用上级政府的行政权威推动跨区域合作。

在此基础上,邓穗欣教授进一步就中美两国污染治理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指出美国的污染治理模式包括州、地方两级,不同级别政府组织制定的规则能够与当地环境问题的尺度相匹配。反之,中国的环境治理依靠各地级市的环保部门,并且同时管理空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问题,由于缺乏地方财政支持,中国的环保执法力度受到限制。

最后,根据上述两个案例,邓穗欣教授对中美两国的宏观制度情境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美国的治理体系下,问题协商成本较高,跨区域治理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但制度一经确立便可持续有效运转;而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下,政策往往能够在各级政府间快速推广,但政策不一定有可持续性。

讲座最后,公管学院潘洁教授对讲座内容作简要评论,与会师生与邓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王亚华教授在讲座总结中指出,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是当前中国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邓教授的讲座提供了前沿洞见,特别是政策问题要立足于宏观制度情境,因地制宜进行制度设计,对于中国正在推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很有启发意义。

讲座现场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