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丨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9-11-04 17:00 浏览量: 2938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11月2日举办的“2019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中高度肯定论坛的举办,他说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治理会议,与会专家共同就科技发展与治理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和热点问题展开研讨,推动科技健康发展服务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

“2019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支持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协办。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代表主办方欢迎与会专家莅临清华园,为推动科技治理研究、创新科技治理实践、促进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社会相互理解贡献智慧。邱勇谈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孕育创新成果的基地,应该成为国家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沿。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进行深入的交流,将论坛打造成中国乃至全世界科技治理领域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

邱勇校长致辞

万钢作为大会主席作题为《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推动科技进步,创造美好世界》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深刻阐释了变革时代的世界创新格局、中国科技界的使命责任,以及各国携手建立全球科技治理新秩序的倡议和行动。他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规模快速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基础科学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发展;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群发的集群式创新态势;重点领域在学科高度融合汇聚及科学技术螺旋上升的驱动下,带动其他科技领域快速跟进地持续发展;科研组织模式与科学研究范式正在重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科学基石、主导力量、组织载体、资源基础正在发生变化。面对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应提升科技合作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供给水平,把握技术发展规律;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服务人类共同利益;提升科学普及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他强调,技术不是目的,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才是科技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希望大家以“科技向善”为出发点,构筑科技治理的互信框架,打造全球科技价值共同体,引导科技始终朝着服务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万钢主席作主旨演讲

科技发展带来的治理挑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公管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中方主席周小川和芝加哥大学校长、清华公管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司马博(Robert J. Zimmer)分别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就业结构的演变》、《有原则的灵活性:复杂环境中的治理》为题提请与会专家思考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治理挑战。

周小川指出,人工智能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经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思考,特别是冲击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潜在的冲击应受到充分重视,从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及早做好应对AI未来对就业、收入分配影响的准备,尤其是从税收角度要做深入分析,以公共政策研究更好地推动科技发展、应对未来。

周小川作主题发言

司马博认为,实现科技发展需要具备鼓励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支持科学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外部环境;以及能够制定政策的有力的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应对科技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和危机。他强调,当前科技发展愈来愈需要在不同国家和行业之间开展合作,从事科研技术活动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做好应对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同时尊重文化与体制的多样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体制的主体之间开展合作时要求同存异。

司马博作主题报告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监管与伦理约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 Romer)以《科技进步需要创新及管理》为题,重点阐述了自己关于科技必须受到监管的看法。他以化学工业为例介绍科技创新所带来机遇中,可能出现企业为盈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政府需要通过政策与规范避免这类局面的出现。他强调,我们必须支持科学,帮助政府制定规则,维护伦理秩序和公共利益,这样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自然》杂志主编玛格达蕾娜·斯凯普(Magdalena Skipper)以《科学技术治理——从科学期刊的角度谈起》分享她的思考。她认为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但科技治理不仅需要全球视野,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国情。同时,社会公众作为利益相关方也应参与到科学研究决策中,从而在一切全球性的问题上兼顾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尽管全球和本地标准可能有差异,但研究在共同遵循科学的公平性、公正性的同时,还要遵循伦理、社会、规范、常识以及法律。

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以《生物技术与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为题,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经历从解读、修饰到创造的过程开始,介绍生物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引起巨大争议。基因编辑等事件的发生启示社会,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已经迫在眉睫,且可能发生在世界任何角落。有关问题的解决仅仅靠科学家群体的自律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治理体系。他建议应加强对科技治理有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有关部门充分参与公共讨论,提高科技治理的公共性;科学共同体强化声誉建设,获取公众信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国际科技治理责任与义务。

从左至右依次为:保罗·罗默(Paul Romer)、玛格达蕾娜·斯凯普(Magdalena Skipper)、周琪

科技治理的本国实践与国际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通过在欠发达地区推广疫苗应用、改善健康卫生状况的实际案例,指出科技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仍需要法律政策的适当治理,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科技部副部长、亚洲科学理事会主席王曦院士在《中国科技创*策进展与方向》的演讲中谈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主要体现加大科技创新补贴、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等方面。同时,他就提升基础前沿研究能力、突出公平公正科技建设、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提出政策建议。

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以《全球化经济与科技管理》为题,指出当今时代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从科技发展维度来看全球化经济,企业的研发中心等也同样具有强大生命力,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走向纵深,然而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科技发展形成掣肘的风险,中国将进一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同时也将维护市场规律与秩序,保证中外企业的合法权益。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以《地球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为题,谈到科技是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科技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不仅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环境破坏、人口增长过快、土地退化面积扩大等问题,也对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积极作用。

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亚太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黄维以《面向未来颠覆性技术发展》为题,提出颠覆性技术将定义国家未来,重新定位国家的创新能力,界定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他指出,以柔性电子领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不仅引领科技进步,也不断进入应用领域,产生切实的经济效益,改变人们的生活。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认为,科研实力本身不足现在已不是障碍,新障碍来自人类社会本身,这是与人性相关的挑战。人类社会面临着技术与治理的冲突、对新兴技术的不安全感加深、环境变化、贫困等难题,亟需人类打破壁垒,加强合作,实现在全球科学、气候变化、饥饿等方面协同治理。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冯富珍、王曦、陈德铭第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郭华东、黄维、柯成兴(Danny Quah)

科技与高等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前主任、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院士发表题为《双一流建设的路线图与上行式评价》的演讲。他指出科学的发展是大学进步的推动力,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各个大学需要凝练学科优势;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特点与能力制定大学建设总体目标;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拘束于评估指标;培养全球最优秀师生、孕育新学派、形成新理念;最终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巴丹尼(Denis Bastieri )做《数字学院:如何培训当今的专家》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以及介绍了数字学院如何通过应用社交网络、移动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展教学,以及数字革命对未来制造业的重塑。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当选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指出,当前科技快速发展,一些领域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学科界限,与科学教育相对稳定的内容形成矛盾。他建议科学教育应该设计一个新的范式,加强基础教育,同时将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并融入在科学教育之中。

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胜茂夫(Shigeo Katsu)在发言中指出,未来人才核心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社交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综合判断的能力等重要性,特别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等“数据素质”等对未来人才等培养十分重要。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院士就“创新的挑战”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他认为,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不仅带来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在高等教育领域,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的环境不只局限在课堂,这也给大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韩国延世大学校长金用学指出,技术冲击了原来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校在知识传授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新兴的技术出现,高校对知识的掌控被打破,高校应当就如何应对这个情况展开探讨。

中国科协副主席、道德权益专委会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高松院士就如何更好激励学术人员的内生动力进行分享。他指出,虽然大学内部仍然是以学科为基础划分院系,但已经有大学开始探索成立一些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院所或研究集群(cluster),而学科间交叉融合所产生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他建议更多的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欧伦波(Robert Orr)就《推动治理的改革》与在场师生展开探讨。他指出,科技的突破在很多领域都在涌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井喷式发展的时代。但是公共政策体系并没有帮助我们通过政策回应这种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弭平政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缺口做出贡献。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杨卫、巴丹尼(Denis Bastieri)第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龚克、胜茂夫(Shigeo Katsu)第三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翔、金用学第四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高松、欧伦波(Robert Orr)

论坛的开幕式与交流环节分别由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薛澜,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主席、尼日利亚原财政部部长和外交部部长、世界银行前常务副行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Ngozi Okonjo-Iweala),中国科协副主席高松,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主持。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薛澜、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Ngozi Okonjo-Iweala)第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高松、江小涓

在论坛闭幕式上,论坛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领导小组联席组长怀进鹏院士作总结发言。他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这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全球化的科技治理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引导科技向善、服务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科技创新既需要政策激励,也需要伦理约束。科学家和科技组织在关注科技高歌猛进的同时更要理性思考、接受批判质疑,推动科学共同体、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共建治理机制,深化科技治理国际合作。科技创新需要智慧,科技治理更需要智慧,中国科协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体组织,将广泛凝聚智慧力量,推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智库、拓展开放合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为促进全球科技治理、共建美好世界不懈努力。

怀进鹏作总结讲话

来自全球9个国家与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与国际机构负责人受邀出席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科技发展与治理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与热点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一方面为我国科技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推动科技健康发展,服务人类共同价值和利益。200多名参会师生积极与演讲嘉宾互动,就如何认识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风险、发达国家在科技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借鉴、大学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助力科技治理等问题进一步深入交流。

现场问答环节

相关阅读

孙春兰会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外方代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成立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会见学术顾问委员会外方代表

供稿|案列中心、发展办

编辑|发展办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