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之广州海山仙馆与荔枝湾景观的历史变迁

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2-12-08 17:11 浏览量: 6043

讲座主题:广州海山仙馆与荔枝湾景观的历史变迁

主讲人:李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讲座时间:2022年12月3日10:00-11:30

讲座简介

广州海山仙馆与荔枝湾景观的历史变迁

2022年12月3日10:00,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讲座——《广州海山仙馆与荔枝湾景观的历史变迁》顺利举行。

此次讲座是2022年“社科服务走基层‘学会科普’明清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景观变迁”系列讲座的第六场。本次讲座采用了线上形式,诚邀华南理工大学的李睿博士到场演讲,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社会学系黄素娟博士担任主持人。应用社会学系若干师生以及一批广州文史学者、爱好者约8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走进今天的荔枝湾

讲座伊始,李睿博士打开地图,充当导游,用一张张图片带大家走进今天的荔枝湾。从中山八地铁站出来,一路向南再向西,就可以进入今天的荔湾湖公园,园中西南部分的如意湖便是历史上海山仙馆所在,园中最北的湖区五秀湖,则是重建后的海山仙馆。

接下来,李睿博士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海山仙馆是什么样的?

一张19世纪的海山仙馆外销画中,一座两层高的主楼后是一座单层高的建筑,主楼旁有个大型鸟笼,这两栋建筑是完全建在水上的,一侧是双层廊道,另一侧是单层廊道。

宣统《番禺续县志》中,海山仙馆在城西的荔枝湾,由潘仕成所建。志中提到园林面积广大,有着宽阔的湖面,种植了万柄红莲,有很长且舒展的长廊。可惜一句“今圮”道明,该园林在清末已经湮没了。

海山仙馆还出现在西方人的书籍、信件中,美国人亨特转载了《法兰西公报》的报道,文中夸张地描述海山仙馆比国王的领地还要大。房间里的装饰有金有银有宝石,镀金的中国帆船从各个方向穿越水道,最引人注目的是九层宝塔,此外还有宽敞的鸟舍、宏大的剧场,极尽奢华。

历史痕迹中的海山仙馆

梳理了画、地方志和西方人的日记后,李睿老师带我们进入讲座的第二部分,历史上真实的海山仙馆是什么样的?

海山仙馆主人是行商(后为盐商)潘仕成,他是广州著名的十三行行商河南潘氏的亲戚。因河南潘氏逐渐淡出贸易,业务便转由潘仕成父亲经营。1832年发生了全国性的灾害,当时潘仕成在京城捐赠巨款救活了非常多人,成为了钦赐举人,并与当时的名流都有一定的结交,为后续政治活动打下基础。1838年潘仕成因父去世,从京城返回广州,第二年便开始着力经营海山仙馆,他利用荔枝湾优越的水上交通条件和这一带池塘、沼泽的地形环境,为商人、名流,尤其是外国商人提供一个休憩、游玩的水上园林。经过李睿博士的考证,海山仙馆的面积至少有55000平方米,比大家熟知的岭南四大园林要大得多。

鸦片战争后,潘仕成的海山仙馆用于接待美国的顾盛使团和法国的拉萼尼使团。因为清廷官员不能与外国人在广州城内的衙门会面,接待和讨论更多是在行商园林这种宽松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当时的海山仙馆其实发挥着类似大型会所作用,是当时清政府接待西方人的涉外场所

接下来,李睿博士通过文献记载、画卷的描绘以及早期的照片去推导海山仙馆的具体面貌。在这一部分,李睿博士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个是东西方人对于空间的理解不同,导致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同,使得我们在处理东西方图像材料的时候要多留心其角度。

海山仙馆最重要的研究图像(如下图所示),由夏銮绘制,基本把海山仙馆在1848年以前的风貌展现了出来。而最左上角的是当时的顾盛使团成员的绘画;中间这一幅是1844年法国使团的伊蒂埃拍的照片,也是中国当时最早的照片;最右边照片是黎芳拍摄的海山仙馆正立面。

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对比,可以看出东西方在呈现图像方式的不同。西方人的图像呈现方式,可以通过法国人伊蒂埃利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海山仙馆来说明,他拍摄园中建筑的角度是从西方人对欧洲古典建筑的理解出发,此外,达盖尔这种摄影法的成像是镜像的,这使我们理解海山仙馆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变化,所以要考虑不同媒介的图像制作方式、用途、观看方式、图像制作者等在历史时期的差异。

而对中国传统画卷,李睿博士使用了艺术史对手卷解读的方法。画卷并不是直接铺开展示的,而是观赏者自己拿着这个画卷不断的展开与收拢,通过数次收展的方式,在观画的过程中实现展卷若游园的目的。所以,画卷所反映的空间,并不完全是景观的实际位置,而是加入了游园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后,对于园林空间的一种重构。

最后李睿老师介绍了海山仙馆的命运。

1844年,潘仕成因为两广总督耆英的关系转做了盐商。1848年耆英因失去了道光帝的信任,离任两广总督。不久,潘仕成经营的盐务便出现了危机。不幸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海山仙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863年,潘仕成仍在修葺海山仙馆,希望能借此挽回颓势。三年后,潘仕成积郁成疾半身不遂,1869年,他最终因盐务亏空被抄家,海山仙馆也因此被充为官产。

由于海山仙馆体量巨大,南海县没办法一次性的卖掉,便由官方招标发卖了三万张彩票,每个人出三元即可参与抽奖,头奖就是海山仙馆。传闻最终大奖归一个教师所得,这个人可能没钱又好赌,他就零敲碎打地把这个园林拆着卖掉了。

海山仙馆遗址的公园化与记忆的转移

海山仙馆消失之后,这块地上面建起了一个叫荔香园的小园子,其他私人小园也逐渐在荔枝湾这一带建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海山仙馆逐渐抽象化与概念化,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海山仙馆作为辉煌过往的象征存于文学作品与人们的记忆中,其物质空间被淡化、模糊和遗忘,留下的印象是荔枝湾的私人小园、池塘、荷花、荔枝和游船。

民国时期,因广州拆城筑路,粤汉铁路线路规划,城市道路规划不断改变海山仙馆周边的用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珠江上有大量的水上人家,周恩来总理视察广州后,提出疍民上岸工程,于是海山仙馆遗址附近又被用来安置疍民。1959年,正值建国十周年,政府挖荔湾湖,建荔湾湖公园、泮溪酒家等,遗址上的荔香园也被拆掉,荔枝湾由私人小园转变为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化的景观之中。八十年代环境恶化,荔枝湾涌被覆盖作为道路使用,失去了承载水上活动的空间,好在文史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海山仙馆的遗物和文献,海山仙馆的记忆不断被挖掘出来。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际,政府在荔湾湖公园最北边的五秀湖上重建了海山仙馆。2010年办亚运会时,荔枝湾揭盖复涌,水上活动也得以恢复,景观有了较大的变化。2012年海山仙馆遗址所在的如意湖对面又建起荔园,主建筑即仿海山仙馆。至今,荔湾湖公园仍有以海山仙馆形象为范本的建设。尽管海山仙馆消失了,但它不断的影响着荔枝湾景观的塑造。

海山仙馆借助于荔枝湾历史景观的恢复与重建,以参与创造共享记忆的方式来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接受。

小结

最后,李老师指出海山仙馆的兴衰其实是被裹挟在晚清中西方政治斗争和潘仕成的个人沉浮的历史情景之中的。园林的经营不仅是潘仕成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家族的休闲需求,也是其谋求政治资本和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荔枝湾与海山仙馆的这种相互成就,是基于重大事件的推动和对历史的追溯,这也为海山仙馆重现提供了机会。园林遗迹在被不同的人群创造改写和阐释的过程中,被不断的消抹,又叠加上新的东西,最终重塑了当下城市景观、集体记忆和历史想象,这就是海山仙馆留给我们的遗产。

演讲结束后,讲座主持人黄素娟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随后听众们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向李老师提出了若干问题,为我们探索海山仙馆之旅更添趣味。城市建筑可能随城市发展被磨灭,但背后的探究精神永不磨灭。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参与。“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后更多丰富精彩的研究!

文字 | 赖燕婷 李翠红

图片 | 李翠红

排版 | 余意果

一审 | 余意果

二审 | 甘子明

三审 | 戴昌桥

终审 | 钟智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